【摘要】20世纪中期“厌女症”一词出现,随着古希腊妇女史研究逐渐从“妇女史”发展到“女性主义的妇女史”,古希腊厌女症研究起步,研究范式逐渐规范,研究主题不断细致,研究对象逐渐扩展,从关注厌女症表现发展为探究厌女症运行机制等深层话题。本文对古希腊厌女症研究的发展进行阐述,归纳梳理古希腊厌女症研究的现状,以期此专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厌女症;古希腊妇女史;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K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5-008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5.028
“厌女症”是一种意识形态,属社会心理范畴。古希腊社会厌女症研究几乎与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潮同时兴起,在女性主义理论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史学家从开始关注妇女,到以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妇女史,在此期间,作为西方妇女史研究对象的“古希腊厌女症”议题也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拟阐述20世纪中叶之后国内外学界对古希腊社会的“厌女”现象的研究状况,力图呈现其发展过程和特点。
一、“厌女症”词源及内涵
“厌女症”(misogyny)指厌恶、歧视女性的心理状态,它是在男性为“第一性”的社会中,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贬低女性的心理。国内学者将该单词译为“厌女症”则是考虑到这一概念体现出的女性主义精神。
英文单词“misogyny”是由希腊语中的“misos”(憎恨)和“qune”(女人)组成,这个合成单词产生于17世纪中叶,最初,它在各类著作及文章中极少出现,直到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时它才流行起来。通常我们将《女性的控告:厌女者斯威特南》中“有厌女症的人”这一描述视为该词的起源[1]。
随着“厌女症”这一概念的逐渐流行,学者对该词做出了不同的解释。2001年,大卫·吉尔摩出版《厌女症——男性疾病》,作者在书中指出,“厌女症”指的是男性群体对女性的一种不合理的恐惧或憎恶。它是一种对女性性别的天然敌意,一种针对女性群体的、无差别的憎恶[2]。作者定义“厌女症”为一种性别偏见,是男性患有的、会在男性之间传染的一种疾病。在该书出版之前,学界尚未出现有关“厌女症”这一概念的研究成果,大卫初步阐释了“厌女症”的内涵,完善了这一概念。在大卫的研究基础上,凯特·曼恩在《落魄女孩》中进一步阐释了“厌女症”的概念。“厌女症患者倾向于憎恨女性——即,因为她们是女性(所以厌女者憎恨他们)”[3]。此外,凯特还将厌女症与性别歧视两种概念进行对比:性别歧视将男性与女性的生理条件不平等造成的扩大化的社会权利不平等这一现象合理化,以此维护普遍认同的社会运行规则,其功能偏向价值导向;厌女症则以更加直接、强制性的方式巩固和维护父权制社会运行规则,其功能偏向道德工具。总的来说,凯特在完善厌女症内涵的基础上,辨析它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区别,完善了父权制的社会运行架构研究。凯特有关厌女症概念的论述目前仍被厌女症研究者们认同并应用,该书也是研究厌女症议题的学者们绕不开的著作。
二、国内外古希腊厌女症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在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和新史学的影响下,古典学学者开始关注古希腊厌女症的论题。弗洛玛·蔡特林的文章《厌女症的动力学:俄瑞斯忒亚的神话和神话形成》指出了《俄瑞斯忒亚》中典型的厌女症症状:男性优越于女性,父权制下婚姻对女性的约束,妻子处于从属地位和父系继承[4]。该论文首次关注戏剧情节中体现出的厌女症,详细论述性别不平等和厌女症的本质和表现,具有一定开创性。苏珊·奥金的著作《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女性》主要围绕哲学家视角下的女性社会角色展开论述,分析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女性气质即为懦弱”“女性天性就不如男性”观点体现出的厌女倾向[5]。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古希腊厌女症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著作和文章为数寥寥,论著中有关古希腊厌女症的论述篇幅较小,未能深入。
20世纪80年代,新的女性主义理论渗透到古典学领域,20世纪70年代,盖尔·卢宾首次提出“社会性别”的概念,古典学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分工和集体道德观下影响的女性憎恶现象。阿林·萨克森豪斯的文章《希腊政治思想中的爱与女性——柏拉图〈会饮篇〉的解释》以爱为切入点,探讨哲学家“把妇女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体现出的厌女意识[6]。文章指出《会饮篇》中有关哲学家探讨性别对立的语段可以让我们窥见厌女症的哲学根源。尼古拉斯·史密斯在文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女性的本质》中反驳了许多学者认同的观点。作者从自然分工和生物学两方面分析了两位哲学家对男性女性的不同定义——“男性天然比女性优越”,总结出二位哲学家都在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具有厌女倾向[7]。这两篇论述古希腊哲学家厌女症的文章篇幅较短但语言精练,深入分析厌女症的哲学根源,参考价值较高。苏·爱伦·凯斯在《希腊戏剧中的女性》中分析了亲缘关系的确认标准,该论文虽然篇幅较短,但以“反男性阅读传统叙事”为立足点,揭示古希腊戏剧作品中的男性凝视,更加具有女性主义风格[8]。这一阶段的古希腊厌女症研究从单纯的罗列和陈述厌女症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发展为以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厌女症的本质,由研究行为表现深入到研究观念价值,古希腊厌女症研究有了质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古希腊女性史学研究的深入和学界对社会史的关注,古典学学者将研究重点逐渐转向社会意识方面。《性行为之前——古希腊世界中性爱体验的建构》中几个章节以神话、戏剧等文献材料作为论述依据,分别分析了社会习俗、医学知识和疾病、女性贞洁观中潜移默化的厌女情绪[9]。该书首次谈论古希腊医学、生物学方面表现出的厌女症,丰富了古希腊厌女症有关社会认知和价值观方面的研究。不同于前者,海伦·金的《希波克拉底的女人——解读古希腊女性身体》从医学的视角详细展示了古希臘医者诊断病人身体的诊疗记录,讨论宗教治疗、慢性疼痛等问题,通过分析古希腊人确定病因的方式,指出古希腊人在生物学观念上具有天然的厌女症[10]。《裸体的真相:古典艺术和考古学中的女性、性和性别》通过对比古代壁画、雕塑、图案陶瓷和饰品中的男女形象,指出“女性裸体艺术是男性凝视的产物”,从而体现出女性在古希腊受到男性控制、歧视的事实[11]。大卫·科恩的著作《法律、性与社会:古典雅典道德的实施》在第六章从三方面讨论了社会对女性的控制:男性恐惧女性力量而丑化女性;带有偏见地对女性的性格特质下结论;注重树立利于父权制稳固的女性价值观和道德观,证实了古希腊社会对女性的贬低[12]。这一时期,在“社会性别”理论的影响下,古希腊厌女症研究开始转向,学者们更多关注社会道德、价值观念中隐含的厌女症特征,有关厌女症的论述更加深入,论著数量增加。
到了21世纪初,古典学学者们开始关注较为细节的部分,更多分析具体的厌女症现象。《危险的礼物:古希腊的婚姻与交换意识形态》以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作品中的几个神话故事为例,指出女性接触过的礼物会带来灾难的现象体现出的厌女态度[13]。凯特·吉弗利的著作《古雅典女性所处的性与性别环境》探讨了雅典文学中妓女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关注不同的女性群体,为古典时期雅典性观念的研究开启新的视角[14]。海琳·福莉的《希腊悲剧中的女性活动》主要论述不同婚姻状况的妇女在希腊悲剧中的行为,分析女性被要求遵守的不平等的道德观念[15]。文章探析了不同男性或女性角色的厌女症表现,其中作者首次关注到女性本身也具备厌女症的症状,视角独特,具有开创性。维恩的文章《人口统计学与嫁妆:关于古希腊弃婴现象的论述》分析了中下层平民群体遗弃婴儿的原因——难以负担高额嫁妆,探讨了社会环境、社会意识对女婴、女性产生的影响,针对性地关注到了社会风俗对女性的压迫 [16]。这一时期的古希腊厌女症研究继承了上一阶段“以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社会心理”的研究特点并趋于细化,古希腊厌女症研究开始走向成熟。
近些年有关古希腊厌女症的研究则更加细致,学者们运用具体的女性主义理论,将厌女症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进行梳理分析。露易丝·普拉特和迈克尔·桑普森的著作《当代世界的经典作品:从叙事学到接受》其中一章对欧里庇得斯戏剧中体现的厌女症做了分析,在这一章节中,作者运用心理学中的女权主义治疗理论,分析三部戏剧,讨论欧里庇得斯戏剧中女性角色体现出的内化的厌女症特征[17]。《西方厌女症的哲学根源》作者是密歇根大学的克里斯蒂亚·默瑟。作者研究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四位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女性的身体与男性的身体相比是残缺不全的,因此女性在道德高尚程度上也是不如男性的,女性必须服从于她们的上级——男性[18]。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结合凯特·曼恩的观点,运用“等级差异”理论论证了古希腊厌女症的哲学根源。
总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古希腊学者开始关注厌女症议题,有关古希腊厌女症的文章开始出现,此后,古希腊厌女症成为一个固定的研究话题受到学者关注,但此时的相关论著倾向于罗列、陈述厌女症的具体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性别理论的影响下,学者们注意到了社会道德、父权制等因素对厌女症产生的影响,古希腊厌女症研究发生转向,学者们开始运用女性主义理论论证古希腊厌女症存在的深层原因,研究视角从探究社会存在到分析社会意识,古希腊厌女症逐渐成为一个日趋成熟的研究话题。总体而言,国外古希腊厌女症研究由广泛到细致,研究范围逐步扩大,研究主题趋于多元。
古希腊妇女史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研究范围较小,国内学者多关注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财产权利等研究方法范式较为成熟的研究话题,有关古希腊社会心理等认知方面的研究话题学者们则较少涉足,因此目前国内关注古希腊厌女症的论著数量稀少。但这样的研究状况并不妨碍古希腊妇女史研究中一些涉及社会认知的优秀论著出现。黄洋教授的文章《从同性恋透视古代希腊社会——一项历史学分析》从《会饮篇》入手,討论古希腊同性恋风俗,完善了古希腊史在性别认知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研究[19]。另外,裔昭印教授的著作《古希腊的妇女——文化视域中的研究》对探究古希腊厌女症也格外重要。作者系统地论述了古希腊人的妇女观、古希腊家庭中的妇女等问题,奠定了古希腊社会认知中的妇女研究的基础[20]。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古希腊妇女史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填补了国内古希腊妇女史研究的空白,有关社会认知的研究主题未能受到学者的更多关注。
三、古希腊厌女症研究的发展趋势
虽然国内外学者都针对古希腊厌女症展开讨论并取得一定成果,但该研究主题仍有发展空间,根据目前学界的研究方向大概可以概括出未来古希腊厌女症研究的几个发展趋势:
(一)古希腊厌女症的研究范围将逐渐扩大。20世纪50年代左右,西方史学发生了重要的转向,古希腊妇女史研究作为社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学者关注到了古希腊社会中的厌女症论题。最初,古希腊厌女症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是法律文献和神话文本,此后逐渐过渡到探究女性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厌女症特征。在“新社会史”的影响下,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学作品、社会道德、性别观念和社会风俗中体现的厌女症表现。目前来看古希腊厌女症研究逐渐走向成熟,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在21世纪的新发展,未来这些研究主题也将会受到学者关注,相信在国内外学者的努力下古希腊厌女症的研究成果会更加丰富。
(二)古希腊厌女症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国内外研究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将逐渐得到改善。在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不同学科的学者将厌女症的定义、内涵和运行逻辑等基本概念确定下来,社会学、心理学、史学等越来越多不同学科的学者完善了这一概念。近20年,国内的女性主义理论和古希腊妇女史研究都有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不同领域的学者都关注到了“厌女症”的论题,使用这一概念分析文学作品、社会现象、史学材料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国内学界有关厌女症的论著数量稀少,但已经有一部分学者关注到了这一议题,未来国内关注古希腊厌女症的学者也将逐渐增加。
(三)学者将运用新的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古希腊厌女症。世纪之交,女性主义的内涵和研究重点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强调男女性别差异、消除男女性别差异和反思社会性别理论等不同的研究方向。在认识领域,部分女性主义学者提出了细化的理论概念,如女性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等。虽然目前学界没有出现运用新的女性主义理论论证史学材料的研究成果,但未来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细化,相信将会出现这一类的史学研究论著,而古希腊厌女症研究也会因为女性主义理论的完善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诸如古希腊女性共同身份的确立与厌女症的关系、厌女社会情绪下的古希腊女性的心理等更加细致的议题将会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Swetnam,the Woman-Hater,Richard Meighen, 1620.
[2]David Gilmore,Misogyny:The Male Malad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1.
[3]Kate Manne,Down Girl:The Logic of Misogy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
[4]Froma Zeitlin,The Dynamics of Misogyny:Myth and Mythmaking in the Oresteia,Spring and Fall,1978.
[5]Susan Moller Okin,Women in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
[6]Arlene W.Saxonhouse,Eros and the Female in Greek Political Thought,Political Theory,1984.
[7]Nicholas Smith,Plato and Aristotle:on the Nature of Women,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1983.
[8]Sue-Ellen Case,Classic Drag:The Greek Creation
of Female Parts,Theatre Journal,1985.
[9]David Halperin,John Winkler Froma Zeitlin (ed.),The Construction of Erotic Experience in The Ancient Greek Worl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10]Helen King,Hippocrates Woman-Reading the female body in Ancient Greece,Routledge,1998.
[11]Ann Koloski-Ostrow,Claire Lyons,Naked Truths:Women,Sexuality and Gender in Classical Art and Archaeology,Routledge,1997.
[12]David Cohen,Law,sexuality,and socie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13]Deborah Lyons,Dangerous Gifts:Ideologies of Marriage and Exchange in Ancient Greece,Classical Antiquity,2003.
[14]Kate Gilhuly,The Feminine Matrix of Sex and Gender in Classical Athe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15]Helene Foley,Female acts in Greek traged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16]Wayne Ingalls,Demography and Dowries: Perspectives on Female Infanticide in Classical Greece, Phoenix,2002.
[17]Louise Pratt,C.Michael Sampson,Engaging Classical Text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From Narratology to Recep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18.
[18]Christia Mercer,The Philosophical Roots of Western Misogyny,Philosophical Topics,2018.
[19]黃洋.从同性恋透视古代希腊社会——一项历史学的分析[J].世界历史,1998,(05).
[20]裔昭印.古希腊的妇女——文化视域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作者简介:
王晗宇,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