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层次理论视角下女性知识分子婚姻选择

2023-05-31 21:44:13左甜丁威
今古文创 2023年15期

左甜 丁威

【摘要】《赫索格》与《围城》同属于学院派小说,但作品中女性知识分子的婚姻选择却各有不同。本文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以《赫索格》和《围城》中马德琳、雷蒙娜和苏文纨三位女性角色为研究对象,研究女性知识分子婚姻选择背后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和原因,指出不论古今中外,女性知识分子的婚姻选择都是一个对照马斯洛需要层次动态变化并实现的过程,只有统筹关注马斯洛需要的五个层次,女性知识分子才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学院派小说;女性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15-004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5.01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伦理学视域下当代学院派小说及知识分子伦理共同体构建研究”(22WWB194);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后现代视域下学院派小说发展及启示研究”(21WWB121);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后现代视域下西方学院派小说研究”(1451ZD014)。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1967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0年死于心脏病。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俄罗斯犹太裔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理论,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范畴。和弗洛伊德不同,马斯洛的心理研究着重聚焦在健康、正常的对象之上,弗洛伊德强调“不正常的人”的心理,而马斯洛则强调“正常的人”的心理,更多的是揭示生活中的美好、积极、幸福的一面。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他认为人天生善良,专注于研究意识经验、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的视角,并且注意研究有成就的健康个体,而不是病态人群[1]。

马斯洛需要层次从强到弱主要包括五个层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按照金字塔的表现形式,由低到高,第一层是生理需要的层次,它包括人类对食物、空气、水、衣服、性等的需要,这一层是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强烈的需要。

第二层是安全需要的层次,它包括人類对保护、稳定、秩序、规则的追寻和对痛苦的避免,这是对外在安全环境的需要。

第三层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层次,它指的是被别人喜爱、被接纳,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

第四层是尊重需要的层次,它包括自尊和受人尊重。

第五层是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它指的是实现人的全部潜能,达到一种“完满”的积极状态。

前三层需要是缺失性需要,也叫低层次的需求,如果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个体将产生匮乏和缺失感。后两层需要是成长性需要,指的是高层次的需求,对于生存来说,虽然成长性需要不如缺失性需要那么必要,但它们涉及实现和发挥人的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的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在同一个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占据主导性的需求总是在变化,并且不一定是按照从第一层到第五层的顺序变化,也有可能实现跨越性变化。比如在理想状态下,舞蹈家可能会在表演舞蹈的自我实现过程中忘记自我,但最终持续下去还是会因为饥饿和疲倦而不得不停下来。上述过程就经历了从自我实现需要到生理需要的主导性转变。另外,个体的单个行为可能同时满足多个层次的需要。

本文选取《赫索格》中的女性角色马德琳、雷蒙娜和《围城》中的女性角色苏文纨,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三位女性角色在作品中的婚姻选择表现进行分析,尝试从新的角度来了解高学历女性知识分子在婚恋中的心理情况。《赫索格》和《围城》都以男性知识分子角色为主人公,描写了中外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这两部学院派小说中有众多的女性群像,但是选择马德琳、雷蒙娜和苏文纨三位女性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原因之一在于,这三位女性都是作品中的高学历女性知识分子,并且出场次数较多,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有较丰富的第一手文字材料可以进行分析。

原因之二在于,雷蒙娜和苏文纨在婚姻结合的选择方面如出一辙,作为才貌双全的女性,她们选择的结婚对象并不是“十全十美”,甚至在外人看来是不般配的。她们为什么会做出相似的选择,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会得到与众不同的答案。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赫索格》中的体现

《赫索格》是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一部描写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小说。主人公摩西·埃尔凯纳·赫索格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历史教授,但他的感情和生活却十分不顺。在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之后,他的第二任妻子马德琳和他的好友瓦伦丁·格斯贝奇走到了一起。在各种打击下,赫索格变得行为怪异并不停地给人写未寄出的信。第二段婚姻结束后,赫索格遇到了雷蒙娜,他们虽然互相有好感,但是赫索格出于对婚姻害怕的原因而一直没有开始新的婚姻。

马德琳是赫索格的第二任妻子,“她是个美人儿,又有学问,是个难得的才貌双全的女人哪。” [2]49她年轻漂亮、聪明好学,正在准备斯拉夫语的博士学位考试。为了摆脱主人公赫索格,马德琳和瓦伦丁到处散布谣言说赫索格精神失常。这是马德琳维护安全需要层次的举动,她希望在婚后也能安安稳稳地学习,进行学术研究,但是赫索格对此并不支持,所以马德琳选择和支持她的瓦伦丁在一起。这样如果赫索格将来处事极端,她也能得到保护,继续过稳定的生活,毕竟没有人会相信一个疯子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

“马德琳觉得实在合不来,决定要求离婚……他爱妻子,更舍不得和小女儿分开,但马德琳坚决不愿再和他保持这种婚姻关系。”[2]9马德琳当时选择了和二婚的赫索格结婚,到了分手也是如此决绝。这时她有三个层次的需要,第一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层次,马德琳遇到了新的爱情,需要解除婚姻关系才能开始下一段合法的婚姻,这是她被喜爱、被接纳的爱情的需要。第二是尊重需要的层次,马德琳在和赫索格的婚姻里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丈夫不支持她的学术追求,解除这段不愉快的婚姻关系是她自尊的需要。第三是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马德琳在这段婚姻里连学习的自由都得不到保证,她想要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第一步要甩开赫索格这个“绊脚石”,才能达到自己的生活自己掌控的完满状态。

在马德琳的生活里,学术追求占据第一位,为此她多次与赫索格发生争吵。“这打扰了她的学习了。凡是我说到屋子里脏,屋子里臭,她就认为这是我在批评她好学的愿望,是迫使她回到家務劳动中去,是不尊重她的人权……”[2]70赫索格的话里话外都透露着对妻子马德琳的责备和抱怨。赫索格在嫌弃屋子里的卫生条件的时候,可以自己动手改善情况,因为屋子里的卫生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清洁的,不是一股脑把所有的劳动都堆积到一个人身上。马德琳此时自我实现需要这个层次占据了主导地位,她需要在潜心学习中达到自我的完满状态。既然马德琳和赫索格的价值观并不契合,马德琳为何选择与赫索格一起步入婚姻?

在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层次是动态的。马德琳的家庭并不幸福,她的父亲对她缺少关爱,母亲对父亲言听计从。马德琳评价父亲“除了官司和债务,他什么都不会留下来的……”[2]137不难看出,马德琳选择嫁给赫索格,一是出于安全需要,她认为经历过一段婚姻的赫索格多多少少会懂得保护、照顾自己,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二是出于自我实现需要,赫索格是大学教授,马德琳觉得有学术成就的丈夫会给自己更多指导,双方一起共同成长,从而实现自我的全部潜能。马德琳的两次婚姻选择是符合她的需求层次变动的。

雷蒙娜也是一位漂亮有学识的女性。“赫索格还有个雷蒙娜……雷蒙娜是个女店主,在列克星敦街开了一家花店……大概有三十多了吧……可她实在美得迷人,受过良好教育,有点儿外国情调……她刚取得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硕士学位。”[2]18从这段描述可知,雷蒙娜的安全需要层次和自我实现需要层次得到了满足。她是一家花店的老板,有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她硕士毕业,达到了一种自我追求的完满状态,并且她毕业之后也没有停止学习,因为她是在夜校课程认识赫索格的。赫索格也对雷蒙娜欣赏不已,称她为“第三位赫索格夫人”,并评价道:“从各种观点看,雷蒙娜都实在是个非常要得的夫人。她受过教育,善于体谅人,在纽约也混得不错。又有钱。”[2]80雷蒙娜在各个方面表现优秀,这是为了维持尊重需要的层次,单身又漂亮的大龄女性知识分子有强烈的自尊,并且希望受人尊重。“雷蒙娜说的话许多都很正确。她是一位聪明的女人,更好的是她是个可爱的女人。”[2]238雷蒙娜不仅体谅人,而且会安慰失意的赫索格,她劝赫索格摆脱怨恨,实现对生活的潜能。相较于带来失意的前妻马德琳,赫索格自然认为善解人意的雷蒙娜是个可爱的女人。此处,雷蒙娜占主导地位的需求是归属与爱的需要,三十多岁的她需要一个家庭,被喜爱、被接纳,一个家庭能给她爱情和亲情。在此需求满足的基础上,说不定她的自我实现需要层次又会重回主导地位。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层次来看,马德琳的选择满足了五个层次的需要:基本生活的生理需要,婚姻稳定的安全需要,家庭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追求学术的自我实现需要。

雷蒙娜虽然不知道最后有没有成为赫索格夫人,但是她的选择也满足了五个层次的需要:基本的生理需要,有自己事业的安全需要,与赫索格之间归属与爱的需要,外貌和学历上的尊重需要,主动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自我实现需要。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围城》中的体现

《围城》是钱钟书著名的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青年学者方鸿渐留学归国后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女性的感情纠葛,以及他在三闾大学和赵辛楣等同事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方鸿渐回国的轮船上,苏文纨第一次登场,“那女人平日就有一种孤芳自赏、落落难合的神情——大宴会上没人敷衍的来宾或喜酒席上过时未嫁的少女所常有的神情。”[3]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情是内心的吐露,“人类学家把面部表情看作语言,心理学家进一步指出这种语言是四海通行的世界语。”[4]44苏文纨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在回国的船上,她因为孤芳自赏而形单影只,这幅生人勿近的面容很难得到同行人的喜爱和接纳。苏小姐在看书的时候对突然“打扰”的小孩子也没有什么好的面容,孩子的母亲说:“女学生像苏小姐才算替中国争面子,人又美,又是博士。”[3]3母亲的一句客套话让苏文纨的内心得到了满足,这是尊重需要的层次,苏文纨感受到自尊和被人尊重,旋即表示自己喜欢小孩子。占据主导的需要层次很快变化了,苏小姐假意让方鸿渐去找鲍小姐,当方鸿渐真的去了的时候,苏文纨感到怅然若失。这是她归属与爱的需要这一层次没有得到满足,作为女性在爱情方面不占上风,没有被异性所喜爱。

在苏府,苏小姐把表妹唐晓芙介绍给方鸿渐也有心理学上的用意,此举是为了满足苏文纨归属与爱的需要层次,通过她和表妹关系要好来证明自己有好的亲情,有家庭的归属感。“苏小姐喜欢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但是她担心交战得太猛烈,顷刻就分胜负,二人只剩一人,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3]52这是苏文纨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这一层次的表现,每个人对自己实现全部潜能的想法各不相同,苏文纨也许正是满足于被两个异性追求的“完满”状态。然而这种状态没持续多久,苏文纨感觉到方鸿渐中意表妹唐晓芙时,立马说表妹看起来天真,其实和许多男子谈过恋爱云云。这是苏文纨安全需要的层次占据主导地位的表现,她出于维持赵方二人争夺的局面,明里暗里贬损表妹,保护自己被追求的稳定局面。

苏文纨在月色下“躲在外国话里命令鸿渐吻自己” [3]97,这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层次的表现,在爱情方面她渴望被喜爱,被接纳。在方鸿渐告诉苏文纨,他喜欢唐晓芙而不是苏小姐这一真相之后,苏文纨立即把方鸿渐不堪的过往全部抖搂给唐晓芙,包括但不限于:方先生以前结过婚;在回国的船上和鲍小姐有染等。这是苏文纨维护她安全需要层次的举动,为了避免她自己在感情上痛苦,她把这份痛苦转移到方鸿渐和唐晓芙身上。

苏文纨后来选择嫁给了曹元朗,遭到方鸿渐和赵辛楣的不解。但是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这反而是苏文纨婚姻选择问题的“最优解”。这一举动同时满足了苏文纨三个层次的需要,首先是安全需要的层次,在方鸿渐负心事件之后,苏文纨降低了择偶标准以期得到稳定的生活,这不仅是生活上的稳定,更是感情专一上的稳定。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就连苦苦追求她的赵辛楣也抱怨:“譬如娶了苏文纨,我这次就不能跟你同到三闾大学去了,她要强着我到她爱去的地方去。”[3]133

其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层次,在稳定的生活和情感基础上,爱情和亲情都能给苏文纨一种被喜爱、被接纳的家庭歸属感。

最后是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类似苏小姐这样的高学历女性很少会甘于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她每次飞到重庆去,总带些新出的化妆品、药品、高跟鞋、自来水笔之类去送人,也许是卖钱,我不清楚。”[3]286可见苏文纨在婚后带私货赚差价,此举于她也是实现全部潜能的完满状态了。表面上看来确实如此,“苏文纨比去年更时髦了,脸也丰腴得多。”[3]283。苏文纨在离开的时候,经过赵辛楣的提醒才与方鸿渐夫妇道别,“伸手让柔嘉拉一拉,姿态就仿佛伸指头到热水里去试试烫不烫,脸上的神情仿佛跟比柔嘉高出一个头的人拉手,眼光超越柔嘉头上。”[3]286“手被当作脸的延伸,缘于两者皆为身体的暴露部分。”[4]50但是苏文纨是否真的达到一种完满状态,只有她自己知道。

婚姻是否幸福,生活是否快乐,不是靠贬低他人来证实的,苏文纨在告别时候的一举一动,与她婚前的高傲并无二致,可见最优解婚姻也没有改变她多少、提升她多少、完善她多少。

苏文纨选择下嫁曹元朗,实现了四个层次的需要:基础的生理需要,一段稳定婚姻带来的安全需要,家庭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苏文纨的第五层需要,即自我实现需要是否真的得到满足,只有她自己知道。

四、结语

“西方文坛长期充斥着父权思想,文学表达方式和评价标准浸染着男性的志趣和思维方式,女性的观点和题材普遍受到忽视。”[5]151文学作品中很少考虑女性角色的需要层次与这种现象不无关系。通过对以上两部学院派小说作品中,马德琳、雷蒙娜和苏文纨这三位才貌双全的女性知识分子对婚姻选择的分析,不难发现,不论古今中外,她们虽然是不同国家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女性知识分子的婚姻选择都是一个对照马斯洛需要层次动态变化并实现的过程。因为女性知识分子的第一层次需要是一直被实现的,所以她们的追求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层次需要之间变化,其中包括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她们做出的婚姻选择也都是按照自己的主导需要的结果。

“学院派小说关注象牙塔内的喧哗与骚动,以学院的‘小世界映射校园外的大千世界,并在深层上反映社会道德和伦理问题。”[6]81值得注意的是,学院派小说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即使有相对而言较高的学历和学识,她们对于缺失性需要的追求也未曾停止过。

“贝娄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学院派作家,他关心社会的未来,愿意承担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7]85“贝娄在其所有的小说中始终关注历史和环境决定论以及个人自我概念的相对地位。”[8]278因此,从社会层面的女性知识分子需求来看,不能只关注基层基本需要,也不能只关注高层精神需要,而是要统筹关注马斯洛需要的五个层次,女性知识分子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强,汪洋.马斯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

[2]索尔·贝娄.赫索格[M].宋兆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9-238.

[3]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3-286.

[4]傅修延.论作为能指的面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5(1):44-50.

[5]丁威,张荣升.反驳“作者之死”重塑作者地位——伊丽莎白·乔利的作者观及创作实践[J].学术交流,2019,(12):151.

[6]张荣升.论伊丽莎白·乔利对学院派小说的继承与发展[J].外语教学,2016,37(2):81.

[7]马凌.后现代主义中的学院派小说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85.

[8]Bradbury,Malcolm.Saul Bellow's Herzog[J].Critical Quarterly,1965,7(3):278.

作者简介:

左甜,女, 湖北广水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丁威,女,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