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英
[摘要]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对于任何一种系统的理论而言,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这个理论的根基和底色,把握住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把握住了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次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并将其完整地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守正创新,必须深刻认识全面把握。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3)04-0015-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这是在党的重要文件里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把“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五个“牢牢把握”之重点加以深刻阐發,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二者是源与流、本与木的关系,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并在守正基础上将“六个必须坚持”提炼概括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活的灵魂,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守正创新、人民至上、自信自立。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
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自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深入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首要的就要关注世界观方法论自觉的问题。这种自觉本质上是一种理论自觉,也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任何一种系统的理论而言,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这个理论的根基和底色,把握住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把握住了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找到了理论作用于现实的根本途径。一方面,从理论本身来讲,形成稳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明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理论有效作用于现实的标志。另一方面,从认识和掌握理论角度来看,掌握理论所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理论最深刻的掌握,就抓住了理论的纲领,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理解偏了,一切认识都会偏离方向。
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上看,就是在深刻把握世界大势的前提下不断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凸显出其重要性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五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集体学习,其中两次专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是2013年12月3日,就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了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新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思想伟力,仍然是一经掌握,就会变成无比强大的思想武器。强调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从我们党的第一代领袖毛泽东同志起,一直有这样一个好的传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2015年第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历史唯物主义一起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的科学体系,更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矢志不移坚持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滋养,不断增强抵御各种诱惑和风险的思想自觉,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能力和方法水平,进一步增强和提高解决我国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不断涌现出来的、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难题的能力和本领。
深刻认识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就要弄清楚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继承与发扬,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要牢牢把握,贯彻落实,要深刻理解重点把握这一新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的理论自觉基础之上。
二、“六个必须坚持”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六个必须坚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首次完整准确提出的我党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指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贯穿于整个新思想完整体系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和做出的中国的独创性贡献,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纲领和理论底色。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性前提和保证,而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立场,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立场,就会为狭隘的私利所蒙蔽而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而“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2]。
“六个必须坚持”是根据时代和新的实践发展,形成的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这就深刻阐释了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守正与创新,就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指引。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举世瞩目、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发展成就,谱写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美篇章,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充分表征了一个真理性认识,即不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行,这两个“行”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真理性与时代性的充分彰显,充分表征了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历史发展的三十多年中,中国共产党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跌入低谷的艰难时刻,中国共产党扛住了压力,经受住了历史的严峻考验,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又兼具中国特色的自己独创的发展道路,在这条成功道路上,特别是在百年疫情和百年大变局双重压力下,我们顶住了来自西方的威胁、打压和遏制,不仅完成了困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千年的绝对贫困的艰难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力挺进,不仅取得了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科技、军事等方面骄人的历史性成就,而且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正确道路,为21世纪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中国的独有性贡献,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新的科学引领,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三、“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系统总结新时代十年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依据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是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历史性结论,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理论成果,构成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精髓要义。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倾其一生奉献给了全人类解放事业,毕生精力的价值追求就是为人类求解放。进入新时代,面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规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创造性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而提出人民至上理念,并将其阐发为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立场,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标准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根本逻辑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要守住“人民的心”就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各种合理的利益诉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期盼。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第四部分到第十四部分,用十一个章节、三分之二的篇幅完整阐明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时间表、战略步骤和路线图,例如提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有民生领域的一系列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彰显了人民至上是全面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灵魂和根本政治立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的出发点、落脚点。重视人本主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本质所在,从古人倡导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到“人民万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内涵,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的同源性、认同性和契合性。只有将二者贯通起来,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融合在一起,才能不断赋予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鲜明的中国底色和中国意蕴。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风雨征程,创造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都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自信自立探索开创出来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得出的深刻道理、哲理,道理、哲理背后是学理,唯物辩證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它的方法论要求就是一定要把发展放到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外人、外力是不长久、靠不住的,只有立足自身历史条件和实际,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的事业才有前途,才会兴旺发达。走自己的路,就必须自信自立,这是根本和前提。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其基本原理不动摇,始终把握好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不动摇。然而,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投身无产阶级解放的崇高事业中,在实践中创新,实践中发展,它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指导各国无产阶级实现其历史使命的活的灵魂,扎根于实践并随着各国具体实际不断变化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守正创新主要是基于以下社会历史条件:一是把握时代跳动脉搏,时代是思想之母;二是植根伟大变革的中国实践,实践是理论之源;三是融通深厚强大的思想文化血脉;四是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原则。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守正创新彰显唯物辩证法本质要求。能否“守正”是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不断将自己的理论推向前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坚持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善于抓住新时代中的新的历史方位具有决定党和国家发展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倾听时代声音,因为时代声音就是时代问题,而问题就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突出表现,解决矛盾就是解决问题,就是回应时代呼声。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阐释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实事求是的向全党摆出了当前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不及时解决,将会成为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将会迟滞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这是人民不能答应的,是民心、民意之所在。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思想方法层面的体现。唯物辩证法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2022年10月25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党的二十大精神十分丰富,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这些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只有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办法,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反复揣摩,才能全面掌握党的二十大精神,避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4]。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大都是“系统性问题”,只有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集成和统筹,才能整体性把握事物发展进程和方向,为进一步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的“达人天下”的天下观,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博大胸襟、天下情怀、世界眼光,这是一种高尚的人类情怀。博大胸襟与人类情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具有实操性的最好方案。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依仗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优势,恃强凌弱,欺凌霸道,奉行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潮流而动,将人类推向毫无前途的死胡同。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党,历史性地扭转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不仅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呼吁,更以行动证明了大国大党的使命担当,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关口,中国以实际行动不仅做好了自身防疫,而且身体力行提供抗疫的中国方案,为非洲等世界各国无偿赠送抗病毒疫苗和核酸试剂、抗原试剂,与世界分享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实践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负责任的大党,中国的所作所为受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的肯定和赞扬,这就是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
四、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人民至上是其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自信自立是其内在的精神特质,表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守正创新是鲜明的理论品格,是推动实践发展的着力点;问题导向是源头活水,指明解决各种难题的方法路径;系统观念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观念也是整体谋划各项工作的基本的工作方法;胸怀天下是特有的宏阔大视野、大境界。“六个必须坚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历史观、矛盾观、自然观、发展观、实践观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形成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马克思曾经认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六个必须坚持”不仅为破解时代课题、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看家本领,而且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21世纪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基础上形成具有自己特色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生长点”,也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活的灵魂和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中国化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新特征的思想的活的灵魂,在六个坚持中加以提炼,即守正创新、人民至上和自信自立,是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守正与创新。
守正创新是对“实事求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是党性的表现,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把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了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是前无古人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是重大的贡献。
人民至上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六个必须坚持”中把“坚持人民至上”放在首位,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鲜明底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至上”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工作标准和行为准则,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当中,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包含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发展动力的科学回答和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
自信自立是对“独立自主”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5]。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将其发展为“自信自立”,这是新时代提出的新的原则要求。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仍然是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活的灵魂和精髓。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1-01(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5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4]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前进论坛,2023(2):21-23.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光明日报,2021-11-16(1).
责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