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城市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

2023-05-30 03:48余晖李睿林梓珍
城市观察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双减政策

余晖 李睿 林梓珍

摘要:家长的补习教育决策影响着校外培训治理的效果。映像理论视域下的实证研究显示,“双减”背景下城市小学家长的补习教育决策呈现出四大新特征,并受以下因素影响:社会层面的社会流动和就业压力,大众心理层面的从众心理和分数焦虑,教育体制层面的班级授课制弊端和课后延时服务争议。在补习教育决策的形成机理方面,价值映像是决策的前提,轨道映像是决策的动力,策略映像是决策的中介因素。

关键词:“双减”政策;补习教育;“影子教育”;课后服务;映像理论

【中图分类号】 G521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3.01.012

补习教育作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交叉影响。在“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得到了有效规范。然而,仍有大量家长虽然对补习教育所带来的教育内卷化深恶痛绝,但并未放弃子女的校外补习,仍然承担着高昂的学费将子女送入各类补习班,“影子教育”有卷土重来之势。为了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以减轻学生课外学业负担,厘清城市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相关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是关键。

当前,国内已经有较多涉及家长参与补习教育的研究成果。学界已注意到家长在子女补习教育决策中的重要作用[1],從其成因[2]、规模[3]到解决策略[4]等都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其宏观影响因素包括国家经济发展、城镇化[5]、布局调整等,微观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子女个数、家庭阶层[6]、父母文化水平[7]等。研究者从与教育学交叉的经济[8]、文化[9]、社会[10]等学科视角进行研究与分析,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当前针对家长参与补习教育的量化研究与实证研究偏多,而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偏少,且多从政策和社会等宏观层面进行分析,而极少从微观层面进行深度剖析,忽视了家长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观对补习教育决策的影响。针对已有研究之不足,本研究借助映像理论,对城市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参考,在关注教育体系的动态平衡、完善政府的监管机制之外,重视理解家长的顾虑,唤起家庭在减负行动上的实质性参与,促进社会共治。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三座城市的小学家长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的选取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广州市是全国“双减”政策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为全国推进“双减”工作探路先行,取得了积极成效;珠三角经济发达,选择珠三角城市作为调研地区具有典型性。第二,“双减”政策出台后,小学生在校外时间安排上有更多的选择。同时,小学生尚不具备独自决策的能力,家长在课后服务及校外补习教育的选择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资料收集与分析方面,在三座城市内随机选取部分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和进行深度访谈。在问卷调查方面,总共发放318份家长问卷,有效问卷为292份(表 1),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82%。调查问卷包含三个维度:基础信息、补习现状和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看法。本研究在总结和吸收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城市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调查问卷》初稿,随后进行问卷预测,并通过SPSS 26.0软件分析问卷题项的区分度、信度和结构效度等,对问卷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改,增加部分之前未考虑到的问题,最终定稿。

在信度检验方面,数据资料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经过α系数的检验,问卷样本总体的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26,大于0.8,说明问卷整体样本的信度较高。在效度检验方面,此次问卷的KMO值为0.802,大于0.6,通过了巴特利特球形检验,且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所对应P值接近于0,说明此次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有效性。采用探索因子分析法来分析效度,根据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知,所有题项仅仅只在单个维度上的载荷高于0.5,属于有效题项,通过了效度检验。

访谈调查采用随机选取的方式,对前述三市的21名小学家长(表2)、2名小学老师进行深度访谈,采用NVivo 11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访谈提纲是在参考已有关于家长校外补习教育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围绕补习动机、补习规模、补习情境(条件和手段)和补习规范四个维度设计相关题目。

二、分析框架:映像理论视域下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形成机理

映像理论是理解个体决策过程的描述性理论,其揭示了个体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映像”来进行决策。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也是一种映像决策。不同于传统决策理论关注成本效益分析的理性决策,家长的补习教育决策关注的不仅仅是收益,还有子女未来的长期发展。家长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念影响着补习教育决策的目标和行为。

(一)映像理论:价值映像、轨道映像、策略映像

映像理论主要是由比奇(Lee Roy Beach)和米切尔(Terence R. Mitchell)提出的,旨在描述个体面对非常规性决策问题时,如何以直觉方式来思考决策,而不是单纯地以传统决策方式中的理性思考来实现预期利益的最大化[11]。该理论认为决策者拥有的价值观和知识是决策行为的信息线索。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通过三类映像来进行信息表征:价值映像(Value Image)、轨道映像(Trajectory Image)和策略映像 (Strategic Image)。价值映像影响轨道映像,轨道映像影响策略映像,策略映像直接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

价值映像旨在解释人们为什么要做出决策,代表了个体的基本价值观、标准、信念等,控制着人们为实现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计划和行动。轨道映像的主要成分是目标,它们既可以是明确和具体的事件(如考上某个大学),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的状态(如增进某项技能或提高自持力等)。策略映像实际上就是个体决策者关于将要执行什么行为、行为的理由、如何执行以及行为的结果等知识进行总结的一系列认知结构[12]。

(二)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映像理论分析框架

映像理论为本研究构建理论模型以分析家长补习教育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本研究还引入了另一个概念——社会规范,即人们所处的环境所带来的外界影响,如社会因素、大众心理因素和教育体制因素等。家长补习教育的决策不仅与个体自身相关,还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双减”政策刚刚出台的背景下,学科类补习的时间限制以及课后延时服务的出现,都会影响和制约家长的补习教育决策行为。

本研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尝试以映像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搭建总体框架,加入社会规范的概念,经过改良搭建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城市小学家长的补习教育决策,以期为“双减”政策发挥更大效用提供一定的对策建议。

具体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家长受到社会规范包括社会因素、大众心理因素和教育体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的价值映像。价值映像是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前提。轨道映像是家长做出补习教育决策的目标,包括提升子女升学优势和未来生存竞争力等。最后,家长对补习教育做出决策时会先多方搜集信息、引导发现子女的兴趣等,所采取的具体策略和行为即为策略映像。

三、“双减”政策下城市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四大特征

补习教育决策是指家长基于已有的价值观念,为了达到某些短期或长期的目标,在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补习教育”相关内容进行选择的一种行为。“双减”政策出台后,面对教育内卷化带来的教育焦虑,为了提升子女的竞争力,家长纷纷调整补习教育决策,或开始为子女寻求替代性补习渠道[13],或转变补习教育内容的选择倾向。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城市小学家长的补习教育决策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在补习教育的内容方面,家长的选择重心从学科类补习向非学科类倾斜。“双减”政策后,伴随作业量减少带来的课外时间增多的现状以及艺术素质测评纳入综合评价的趋势,小学家长的补习教育决策有所改变,减少甚至不再报名学科类补习班。被调查人群中,参与校外学科类补习的学生比例为26.79%,而参与校外非学科类补习的学生比例高达73.21%。由此可见,家长的补习教育决策重心开始转向非学科类。

第二,在补习教育的支出方面,不同收入水平的家长呈现出不同的补习教育决策特征,家庭收入水平间接成为影响子女获取教育资源水平的因素。“双减”政策出台以来,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会为子女选择一对一私教或小班型课程,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则倾向于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课程,比如大班型或者线上课程。被调查人群中,86.12%的家长为子女选择线下中小班型补习。

第三,在“双减”政策下,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其补习教育决策的影响日益上升。换言之,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参加补习教育的概率越大。通过皮尔逊卡方检验,家长受教育程度对补习教育决策有明显相关性。家长是小学生补习教育的主要支持者和决策者,家长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以上时,子女参加补习教育的比例明显升高。

第四,在对补习教育的态度方面,大部分家长在支持“双减”政策的同时继续选择补习教育。调查显示,对“双减”政策持积极态度的家长占绝大多数,中立的次之,反对的最少。与此同时,家长们存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对“双减”政策所提倡的理念以及出台的相关措施持支持态度,另一方面仍会为子女的学业成绩感到担忧,为了给子女在竞争中争取多一点优势而参加各种补习班。

四、城市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家长的补习教育决策内嵌于特定社会情境并受其制约和影响。家长由于教育内卷化产生教育焦虑,为缓解焦虑,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中,即提升孩子的学业成绩和“五课”(德智体美劳)成绩。此外,在补习风气下的从众心理、校外培训的“效用假象”以及质量下降的校内教学[14]的影响下,城市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价值映像由此形成。

(一)社会因素塑造价值映像:社会阶层流动和就业压力

家长作为校外培训的需求方,其教育理念和补习教育决策存在直接联系。家长的教育理念与其教育选择、家庭经济背景、竞争文化等多个因素相关[15]。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宏观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家长的教育观念,从而塑造了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价值映像,其中主要包括社会阶层流动和就业压力的影响。

对于高社会地位获得和家庭阶层跨越的向往成为家长补习教育决策价值映像的重要部分,促使家长进行补习教育决策。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途径[16]。“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作业量减少,相信勤学苦练、悬梁刺股才能成才的家长对子女学业成绩的焦虑加剧,纷纷转向校外补习教育寻求帮助。例如,受访家长D女士表示:“我们现在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那些学历高的现在就轻松很多,社会地位也不一样。”这表明该家长认同教育对子女未来社会地位的正面影响。

对于补习教育与未来就业竞争力正相关的坚信同样塑造了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价值映像。“双减”政策出台后,尽管大量校外培训机构被关停,家长仍然因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拼命“抢跑”[17],做出补习教育决策。有研究顯示,18%的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参与课外补习[18]。受访家长D女士表示:“现在找工作多难啊,以后肯定只会越来越难,不给他抓紧点,他以后怎么办?”可以发现,家长潜意识里认为补习教育能够为子女提升未来就业的竞争力,进而为其选择补习教育。

(二)大众心理因素影响价值映像:补习风气、从众心理和分数焦虑

在“学历之上”的社会筛选机制中,校外培训机构利用家长对子女升学的重视,推波助澜将“培优”打造成“刚需”,致使家长在对未来、对升学的不确定中焦虑升级,出现“揠苗助长、过度攀比”等扭曲的教育观念和行为[19]。来自外界的影响而导致的从众心理和分数焦虑,影响了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价值映像。

家长易受社会补习风气影响,产生盲从、攀比和怕吃亏的心理,将“补总比不补好,多补总比少补好”的想法纳入价值映像中。“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家长即使有不再为子女报名补习教育的念头,也会受到其他家长的影响,做出补习教育决策。例如,受访家长J女士表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我肯定也想他多学点,像我之前认识的一个家长,她小孩寒假每天都是满满当当的。”

面对“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升学机制与“双减”政策提倡减少作业的现实背景的矛盾,家长的价值映像中补习教育与子女分数正相关的认知促使家长为缓解分数焦虑做出补习教育决策。作业减少导致家长担心子女无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以等级代替分数和排名导致部分家长因无法得知子女的学习掌握程度而加重焦虑,补习教育决策由此出台。

(三)教育体制因素深化价值映像:班级授课制弊端与课后延时服务争议

学校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但由于教育资源短缺以及配置上的不均衡,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家长在追求子女优质教育的过程中,除择校之外,更多地转向了校外培训机构[20],形成了补习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的理念。

部分家长认为,班级授课制虽然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特点,但无法满足学生差异化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双减”之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减少,考试方式、难度及频率被严格控制,很多家长在担心作业和练习“不足”会影响知识掌握和运用,希望子女有机会接受个别辅导,转而用校外培训补充学校教育[21]。因此,家长会在课外时间为子女选择小班制或者一对一的补习教育课程,以期使子女最大效率地学习技能和提升成绩。例如,受访家长H女士说:“学舞蹈都是小班,一个班大约10个小孩,人不多,老师也很有气质很有耐心,我觉得效果还不错。”

部分家长认为,目前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和形式不如课程教育有保障,深化了补习教育比课后延时服务质量更高的价值映像。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由于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部分学校条件有限,导致课后延时服务沦为“集体托管”。家长认为,教师在课后延时服务中不会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业情况进行辅导,大部分小学生自律能力较低,无法高效地自主完成作业,课后延时服务质量较低。

五、城市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形成机理分析

城市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形成机理指的是影响小学家长进行补习教育决策过程中各要素的生成过程和运作规律。本节以映像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价值映像、轨道映像和策略映像三种图式,从微观角度剖析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行为的形成机理。

(一)价值映像: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前提

在本研究中,价值映像主要体现在家长的主体教育观,这些观念使家长为子女报名补习教育的想法萌芽。

一是家长价值映像中具有传统重教观念的成分。在社会考试文化的渲染下,家长期望子女接受好的高等教育。虽然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普及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人才,但职业教育仍未被大众完全认可。“双减”政策出台后,升学考试竞争依然存在,家长的功利心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22]。

二是部分家长将学历作为衡量子女发展的标尺,形成固化的价值映像。尽管新高考改革强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但家长“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的观念没有彻底改变[23],以致家长容易通过分数和学历来衡量子女发展。曾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希望子女能够像他们一样通过教育来获取更好的人生,比如本科毕业的受访家长H女士说,“我心里期望她以后能读本科、读研究生、读博士,我们太清楚读书有多重要了”。

三是部分家长的价值映像与自身补习教育经历有关,从弥补自己曾经缺憾的角度为子女报名补习课程。受访家长G女士说道:“我从小喜欢画画,但是我小的时候父母从来就不培养我,所以现在有这个条件了,我就让他去学。”

四是家长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观念,驱动其做出补习教育决策。“双减”政策的出台伴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家庭教育发挥独特优势,推进家校协同育人[24]。许多家长会把选择权交给子女,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子女商量或帮助子女寻找合适的补习教育课程。受访家长A女士说道:“我那时候就抱着尊重孩子的想法,想学就学,只要她想学,哪怕再贵我都支持她,我对我们家的孩子都比较尊重他们的意愿。”

(二)轨道映像: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动力

轨道映像会影响家长补习教育课程的选择,是家长做出补习教育决策的动力。轨道映像的主要成分是目标,比如短期想要完成的事情和长期想要达到的目标规划。

一是家长希望通过补习教育,培养子女受益一生的能力和品质。“双减”政策对教育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利用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25]。很多小学家长也意识到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为子女选择补习教育课程时,注重子女的综合素质和内在品质的提升。受访家长C女士在谈到给子女报名绘画课时说道:“我就想提高一下他的专注力,我觉得孩子对画画了解一些,他的眼界就不一样,所以我也就让他去画画了。”

二是家長由于缺乏时间参与子女的学业辅导,只得向外界寻求帮助。一方面,“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所提供的课后延时服务没有达到他们的教育预期,为了子女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家长转而选择一些补习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家长由于缺乏为子女辅导学业的时间和条件,因而做出补习教育决策。

三是家长为提高子女升学考试优势,做出补习教育决策。“双减”政策实施后,部分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外补习需求依然存在,对于补习教育的选择转向私人家教、一对一(或小班化)家教[26]。哪怕子女还处在距离升学考试较远的小学阶段,家长仍抱着为子女在激烈的升学考试中增加砝码的心态,将补习教育看作是子女争取教育资源、获得教育成功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策略映像: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中介因素

策略映像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在做出确定的补习教育决策之前,家长会从理性角度出发,从多角度考虑,为子女選择补习的老师、补习的机构、补习的班型等,这一过程则构成了家长的策略映像,存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家长以子女兴趣作为决策依据。一方面,家长会创造机会,让子女多了解、多尝试,帮助孩子发现兴趣。另一方面,家长会结合实际,弹性安排补习课程。

二是家长先搜集多方信息,再对比分析。“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相互交流和推荐成为补习教育决策信息的重要来源。调查显示,家长相互推荐校外补习的信息在调查中占比高达67.9%。其他家长的决策效果会使家长产生良好的替代强化,从而更倾向于选择其他家长推荐的课程或老师。

三是家长结合经济能力为子女选择最优班型。补习教育的主要班型包括小班、大班、一对一和线上几种类型,不同的班型价格也有所差异。“双减”政策出台后,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大班教学缺陷,家长在校外课程中一般尽可能为子女选择一对一或小班型教学,以保证最高效率的教学。

六、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的实证调查显示,城市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呈现四大特征:第一,在补习教育的内容方面,家长的选择重心从学科类补习向非学科类倾斜;第二,在补习教育的支出方面,不同收入水平的家长会呈现出不同的补习教育决策特征;第三,在“双减”政策下,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其补习教育决策的影响日益上升;第四,在对补习教育的态度方面,大部分家长在支持“双减”政策的同时继续选择补习教育。

社会规范的影响和制约是城市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呈现以上特征的关键,它主要通过社会因素、大众心理因素和教育体制因素三方面影响城市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第一,受到社会阶层流动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家长会从培养子女一技之长或提高成绩促进升学的角度出发,为子女报名校外补习课程。第二,家长由于从众心理很难不被周围家长的行为所影响,加之作业量减少引发的分数焦虑,从而做出补习教育决策。第三,由于班级授课制无法满足差异化教学需求且课后延时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家长通过补习教育来弥补子女在校学习的不足。

映像理论的视域提供了价值映像、轨道映像和策略映像三种分析图式,有助于剖析城市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形成机理。第一,价值映像是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前提。对传统重教观念的延续,“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对自己曾经缺憾的弥补心理和对孩子主体性的尊重,塑造了城市小学家长的补习教育观念。第二,轨道映像是小学家长做出补习教育决策的动力。家长或为提升子女未来竞争优势,或为培养子女受益一生的能力和品质,或为提升子女升学考试的优势,做出补习教育决策。第三,策略映像是小学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中介因素。家长会采取引导子女兴趣、多方搜集信息和结合经济能力等策略做出补习教育决策。

补习教育、“影子教育”盛行已久,其治理也是一件需要长期落实的工作。为优化家长补习教育决策,减轻学生课外学业负担,各主体可探索从以下方面完善相关工作,从而影响家长补习教育决策的价值映像:

首先,家长应发挥主观能动性重塑自身的价值映像。要树立科学和健康的补习教育观,摒弃“高分即全面”的思维,更多地关注子女的学习、实践以及创造的能力。

其次,学校应积极改善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观念,满足学生在校学习的需求。一是因地制宜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如福建泉州的“菜单式”模式;二是积极探索作业辅导新模式,缓解家长分数焦虑,比如有学校推出了“答疑辅导站”,安排骨干教师轮流值班答疑。

再次,应通过社会舆论和氛围营造影响家长价值映像的重塑。一是构建平等的职业观念,共同努力破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观念;二是营造正确的育人氛围;三是需要广泛科普现代知识的生产和传承新模式,让家长明白在数字时代,知识的习得模式与传统的“死记硬背”模式有了巨大的分野,“头悬梁锥刺股”“穿壁引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并不再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形成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学习品质的浓厚氛围,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

最后,教育主管部门应努力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探索建立与现代知识生产相适应的考学体系。一是强化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落实教育部构建的“1+N”“双减”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围绕校外培训机构设置、审批、收费等方面完善区域性配套政策;二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分配,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等方式,缩小校际教育资源差距;三是遵照现代科技发展和知识生产传播规律,加速整合教育资源与技术资源,加大课程重构力度,实现初高中教育与高校教育的有机对接,加强条件和制度保障,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保障青少年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翔、薛海平:《家庭背景、家长参与和初中生影子教育参与——来自CEPS2015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0年第9期,第3-11页。

[2] 李娜:《影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5期,第54-57页。

[3] 楚红丽:《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补习家庭之背景特征及个人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12期,第22-27页。

[4] 周小云:《课外补习班蔓延与治理的社会学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7期,第66-68页。

[5] 薛海平、丁小浩:《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研究》[J],《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第39-46页。

[6] 吴玲萍、徐超、曹阳:《收入不平等会扩大家庭教育消费吗?——基于CFPS 2014数据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第100-111页。

[7] 薛海平、王东、巫锡炜:《课外补习对义务教育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3期,第50-62頁。

[8] 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年第1期,第39-42页。

[9] 陈涛、巩阅瑄、李丁:《中国家庭文化价值观与影子教育选择——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的分析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年第3期,第164-186页。

[10] 闫闯:《社会行动视角下学生校外补习教育性质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203-207页。

[11] Lee Roy Beach and Terence R. Mitchell , “A Contingency Model for the Selection of Decision Strategi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8(3): 439-449.

[12] John B. Mine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Foundations, Theories, and Analyse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805-817.

[13] 余晖、胡劲松:《“双减”政策下的私人家教:无序风险与规范向度》[J],《现代教育论丛》2022年第2期,第29-36页。

[14] 王红、陈陟:《“内卷化”视域下“双减”政策的“破卷”逻辑与路径》[J],《教育与经济》2021年第6期,第38-43页。

[15] 邬志辉、梁号、王秦:《“双减”政策下的校外培训:生存逻辑、效果反思与体系建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111-117页。

[16] 陈爱丽、郑逸芳、许佳贤:《教育能促进社会阶层代际流动吗?——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经验证据》[J],《教育与经济》2019年第6期,第27-34页。

[17] 司晓宏、王桐:《“双减”之下:教育焦虑现象的纾解与治理》[J],《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10期,第39-41页。

[18] 薛海平、师欢欢:《起跑线竞争: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分析——支持“双减”政策落实的一项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71-89页。

[19] 马陆亭、郑雪文:《“双减”:旨在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第79-90页。

[20] 杨兆山、陈煌:《“双减”引发的对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35-41页。

[21] 刘钧燕:《家庭校外培训需求动因及对落实“双减”政策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21年第11期,第85-98页。

[22] 龙宝新:《中小学学业负担的增生机理与根治之道——兼论“双减”政策的限度与增能》[J],《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第146-155页。

[23] 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第69-78页。

[24] 张志勇:《“双减”格局下公共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治理》[J],《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9期,第20-26页。

[25] 马开剑、王光明、方芳、张冉、艾巧珍、李廷洲:《“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1-14页。

[26] 余晖:《“双减”时代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回归与公平性隐忧》[J],《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第145-153页。

作者简介:余晖,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广州教育治理现代化高等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睿,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政务服务中心干部。林梓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卢小文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