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国
熬过闽南酷热、漫长的夏天后,立秋扯着处暑硬是把白露攥进了九月。凉爽的季节如约而至,微风习习,夜晚添衣也添意。九月下旬,中秋节也款款步来。时令让人变得多愁善感,在这愁绪满怀的时刻,我不由得想起了并不遥远的家乡,牵挂着家中的老母亲。该回老家看看了,月圆中秋,情丝万缕,故乡像一条河,流淌在我的心中,未曾干涸过。
我的故乡法石村是闽南惠安的一个不大也不小的村庄,先人自中原南迁后,不知何时何代扎根在这个世代农耕的村落里,具体已无从考证,族谱也早已散落。自打我懂事起,对家乡的印象就是一片青山绿水的田园风光,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坦肥沃的土地、祥和的家园,在我的脑海和心中刻下了朦胧而又难以忘怀的印记。家乡的中秋月是那样圆,那么美,它映照着我蹒跚前行的脚步。乡愁绕着村庄的巷子穿梭,沿着乡间的小路蔓延,驮在牛背上哼唱,和着鸡鸭牛羊的叫声,恰似那吱吱作响的古老水车,在清澈弯弯的河道里卷起一条条白花花的玉带,汩汩流淌……
乡愁,是一条流淌的河。我的家乡没有完整的文献记载,只能从《惠安县志》《枫亭志》里找寻零星的片段。遗留在历史记录和乡亲们传说中的,有一条河道金钗圳和两座庙宇(凤山寺、法石寺)。明代惠安县令叶春及所撰《惠安政书》里有提及金钗圳,新编的《惠安县志·闸坝》条下有“明隆庆四年(1570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惠安知县叶春及……又在辋川筑承天坝(即金钗圳)”记载。而最早的“金钗买圳”,则是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宋初,清源郡王仙游人陈洪进及女儿陈玑发动法石村民兴修水利,家乡的《许厝凤山社》文中说,“父女四处查看,认为应从北边引水入田。但因沟渠太窄,水流不畅,须开渠疏圳。丕玑沿岸遍插金钗,作为开渠疏圳的民工代价,发动村民兴修水利,但与民众事先约定:疏圳通水后,才能拔下金钗作为己有,不得违约。村民朴实诚信,积极挖渠开沟,大功告成后,哗哗流水入田,在民众上岸拔钗之时,金钗全成竹钗。民众深感陈姑娘用心良苦,劳苦功高,毫不计较。”金钗变成竹钗,当是神话而已。陈玑变卖首饰挖渠开沟,造福一方百姓的行为,在这一千多年间,代代相传,源远流长,村民将其奉为一社之神,供奉庙宇佛位,香火不滅,凤山社中一副楹联“沧海成田昔日英灵如在,金钗买圳于今德泽弗谖”佐证了传说的神奇。小时候,我曾在金钗圳河道摸鱼戏水,那时的河道虽然不很宽,也不是很深,但河水清澈、冰凉,逶迤横亘在村前,日夜灌溉、滋养着家乡的沃土良田。
乡愁,是一汪深蓝的水。我的家乡法石村位于大泉州湾走马埭平原的西北部,锦洋溪下游,这里有独特的自然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且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是我们镇水稻的主产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外地种植大户竞相前来承包经营,大棚蔬菜、花卉种植,以及虾、鱼养殖基地发展迅猛,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已经在转移变化。一条三公里长的水泥路,把五个自然村连成一片,东连泉州湾沿海大通道,西接国道324线和沈海高速公路,东北连通泉港区,交通便捷四射。村中风景秀丽,寺庙数座,闻名的宋代凤山古寺几经修缮,龙盘凤舞,金碧辉煌,每逢节日和庙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社中的楹联“东辋水西瑁水二水潆洄振洛水,左狮山右麟山二山排挞朝凤山”,可见当年的雄浑壮美。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交叉纵横的水网河海,形成了村前涵盖六个行政村域,面积达五平方公里,全长达十公里的海口河道红树林湿地绿色长廊,经过几年的培育,红树林已基本形成规模。坐落于红树林湿地南面的麒麟山,经过几年的封山育林,如今,植被茂密,引来了不少的保护动物,白鹭常年栖息林间,鹭翔鸥飞燕呢喃。麒麟山南麓,是我的高中母校—辋川中学。当年十七岁的我,就是从这所学校步入军营的。美丽画卷铺展开,乡愁融汇于青山绿水里……
乡愁,是一首无声的歌。我的家乡自然村由三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人口一千多人,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落。现在,在党的新农村建设春风的吹拂下,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座座小高楼、小洋楼拔地而起,乡亲们一改过去纯粹的农耕,纷纷走出村庄,走出县域、省城,走出国门,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洪流大潮中。多年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百强”、福建省“十强”之列。2007年,漳泉线肖厝铁路支线至肖厝港码头的延伸线漳泉肖通港铁路建成通车,一列列满载石油等货物的列车从村庄面前呼啸而过。如今,家门口的福厦高铁客运专线,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家乡新姿和魅力正在展现。
乡愁,是先人的梦,后来者的歌。道光元年(1821年)辛巳恩科举人程道南,赐进士史部备案选县正堂。传说,程道南赴京考试高中进士,道光帝审阅榜文名单时看到有个“道”字,顿时怒火冲天,准备治罪,朝中一大臣提议皇上先查清再治罪也不迟。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程道南的名字从小就有了,并先于帝才作罢。只是,调查清楚过后,已过了开榜之日。最后,道光帝就“恩赐”个进士,但程道南至死都未得到重用。据说,现在村中那块摩崖石刻的“仙掌峰”,就是当年程道南留下的遗墨。逝水东流,文脉厚重,先人已作古,后辈当自强。家乡已展翅凌空,腾飞指日可待,乡愁寄托在未来的日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屈指算来,我离开家乡已有三十八载了,游子老残。故乡,是游子漂泊歇脚的驿站和最终归航的港湾,木落归本,叶落归根。哦,蓦然回首,已月挂中天。玉兔难逃万家诗,乡愁悠悠月正圆。唯愿家乡灯火阑珊,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