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年

2023-05-30 10:48于鹏翔
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23年2期
关键词:天干干支永和

于鹏翔

历法是人类长期观察地球运动的结晶,也是国家统治、文明延续的基础。之前我们介绍了4种历法的区别,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历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纪年。

说到纪年,我想起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章开篇就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这里面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都是我国的纪年方式。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

对于古代的百姓来说,一年中有了四季的区分和日期的安排似乎就已足够,以农时安排生产,用辛勤换取丰收,年复一年能安居乐业就已知足。但是对于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一成不变的纪年规则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之前某一年的经验需要借鉴,今年发生了什么大事需要记录,明年要建设什么工程需要安排,于是,弄清楚去年、今年、明年到底是什么年份就十分重要了。

年号纪年法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说,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继位的年次纪年(比如公元前770 年被记作周平王元年),从汉武帝开始,采用年号纪年。

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叫“建元”,第二个年号叫“元光”。有一年汉武帝外出狩猎,捉到一只白色的独角兽,大臣们觉得这是天降祥瑞,建议他更改年号,汉武帝就将自己的第三个年号“元朔”改为了“元狩”。过了6 年,有官员偶获一只三脚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神物,再次建议用来纪年,于是年号又被改为“元鼎”,那年即为元鼎元年。这改换年号就叫“改元”。

我们可以发现,年号就是历史上皇帝登基时为了方便纪年而采用的称号,而且早期,一个皇帝的统治期内并不是只用一个年号,例如唐高宗在位时期就有多达14 个年号。频繁改换年号会导致时间记录混乱,更让老百姓摸不着头脑,这样一些政令的颁布和实施就会遇到困难,有些偏远地区甚至都来不及改换年号。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在位期间仅采用一个年号,即“洪武”。之后的明朝、清朝皇帝都遵循了这一原则。

皇上的年号除了多用一些吉利的词語之外,并没有规律可言,它们的使用时间也直接受皇帝在位时间的影响。因此,除了这种由皇帝主观决定的纪年方式外,我们中国人还会使用一种更加客观也更加古老的纪年方式:天干地支法。

天干地支法

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天干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的大挠(náo)氏所创制,也有传说记载天干地支的创制者是更早的伏羲氏。毕竟是传说,也许天干地支并不是一个人发明的,而是由某一个部落或者是一群人集体发明的。比传说更加确切的是考古研究,根据考古发现,天干地支的名字早在商朝就已出现,并且已经被广泛使用。到了春秋时代,十天干称作“十日”,十二地支称作“十二辰”。

天干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很可能是古人在计数时自然产生的。因为十天干正好和十进制相吻合,而十进制也是我们最早使用的计数方法之一。我们常说“你掰开手指头算算”,人有十根手指头,这一算就有了十进制。

相比于自然产生的天干,地支的出现则与天象有更大的关系。中国古人为了说明日月行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附近天区自西向东分为12份,叫作“星次”,分别取名为星纪、玄枵(xiāo)、娵訾(jū zī)、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这叫作“十二次”,和西方的十二星座是类似的。

木星自西向东12年绕天一周,每年会落在不同的星次中。所以,木星也成为纪年的重要标志,被称为“岁星”。比如木星落在第一个星次中,就叫作“岁在星纪”。出生时星次相同的人,年龄相差12的倍数,这有点儿像我们现代人说的“属相”。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依据木星位置的岁星纪年法曾经被广泛使用。依据木星的运行方向,后来还演变出了更加直观的太岁纪年法。但是,后来人们发现木星绕太阳一周并不是严格的12年,而是11.862年。长期积累下来,无论是岁星纪年法还是太岁纪年法,都存在巨大的误差。这种误差每积累84.7年就会差出将近1年,之后会发生本应落在第一个星次的木星落在了第二个星次的现象,这时候的纪年变得完全不准了。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当史官要进行历史考据时,会出现大麻烦。例如汉代官员刘歆在考据经书时,发现很多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之前记录的根本对不上。因此,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在汉代时就逐渐被废弃了。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合会形成60个单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六十甲子”。早在有甲骨文的时代,六十甲子就作为纪日单位而存在。西汉时期,人们用干支纪时,到了东汉时期,以干支纪年的规则发展成熟,干支纪年法一直被沿用至今。2023年是农历癸卯年,这可是从几千年前就开始计算了。

说到这里,我们再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八个字就能明白了:“永和”是年号,“永和九年”就是王羲之所在的东晋晋穆帝执政的第九年;“癸丑”在干支紀年中是公元353 年。而后面的“暮春”指春天的末尾,对应的是农历三月;“暮春之初”就表示农历三月的前几天。

在公元353 年、皇帝继位的第九年的农历三月初,我们一行人在会稽山的背面相约——这种跨越千年、沿用至今的记录有没有拉近你和王羲之之间的距离?是不是让你感觉看《兰亭集序》时不再是看一篇古文,倒像是在看王羲之发的朋友圈?

公元纪年法

1615年,天文学家开普勒在著作中提出了通俗纪年的概念。他是要让以耶稣出生年份为纪年元年的主年纪年法变为更加世俗的、普通人都可以理解的纪年法。受此影响,1708年,英语读物中出现了公元纪年(Common Era)的用法。20世纪以来,为了淡化主年纪年法的宗教色彩,越来越多的学术著作都开始改用公元纪年法,这种用法渐渐流传出欧洲在世界各地传播,成为世界通行的纪年法。

公元纪年法和主年纪年法都是将耶稣诞生的那年设为公元1年,而非公元0年。这一年之前叫作“公元前”,以 B.C.表示;之后就叫作“公元”,以A.D.表示。因为这种纪年的方法,我们俗称的“世纪”也是从第一年开始,比如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是1个世纪。但是习惯上我们又会把整百的年份作为下一个世纪的开始,因此公元1世纪是从公元1年到公元99年,公元2世纪是从公元100年到公元199年,以此类推。1个世纪中有10个年代,除了1世纪以外,1个世纪中从0到9的10年被称为1个年代,例如2023年就属于21世纪20年代。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198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出版的国际标准ISO 8601说明了日期和时间的表示标准,现在已经更新到了第三版。与此同步,我国也推出了国家标准GB/T 7408。

因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从未间断过,无论王朝如何更替,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所以即使不同的皇帝会有不同的年号,几千年来干支纪年法也能一直被沿用。而且由于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这种中国特有的纪年法也被扩散至周边国家,例如日本、朝鲜、越南等。伴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公元纪年法、公制单位等一系列新标准被推广到了全世界。在这些新的统一标准之下,新的历史将被书写。

猜你喜欢
天干干支永和
Heredity of clusters in the rapidly cooling processes of Al-doped Zr50Cu50 melt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glass-forming ability*
冬季天干物燥,小心“皮肤瘙痒症”
干支梅
天干物燥鼻出血 自灸止血可救急
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贫困的永和变了乾坤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溧阳市永和小学简介
中国风
天干物燥,如何帮皮肤锁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