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抗日战争爆发后,无数有志之士从全国各地,如潮水般涌向中国西北的一座小城——延安。
这群人中,有扛着锄头的农民,有背着书本的老师,有怀抱孩子的年轻夫妇,有漂洋过海的华侨青年……他们背着行囊,唱着抗日歌曲,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上艰难前行。据统计,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就有4万余人。
要知道,那时的中国,山河沦陷,满目疮痍,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当时的延安,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它有什么魔力,让那么多人一往无前,偏向沟沟坎坎处去?
或许,我们可以从“延安精神”中找到答案。
人们说,到延安去,那里有救亡图存的希望!
1940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到祖国。这一趟回来,他心事重重。他想实地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局势,看看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
他先去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重庆。一下飞机,他就愣住了,迎接他的是声势浩大的欢迎会。据说为了接待他,蒋介石大笔一挥,拨出了8万元经费。
精神之光
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据记载,红军的领导干部,每月生活费最高不超过5元。在1938~1939年的延安,1角钱可以买10个鸡蛋。8万元,大约够1500名红军干部生活1年时间!
前方战士浴血奋战,后方国民党官员却挥金如土、消极抗日,这让陈嘉庚对国民党政府彻底死了心。
之后,他来到延安,想看看老百姓夸赞的中国共产党,有什么不一样。
延安地势高,很多人住在黄土凿出的窑洞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不例外。在毛泽东住的窑洞里,陈嘉庚吃了一顿他一辈子也忘不掉的“晚宴”——白菜、咸萝卜干、鸡汤。白菜是毛泽东自己种的,唯一“充面子”的鸡汤,是老百姓得知有客来访,特意送来的。
这顿寒酸的“晚宴”,让陈嘉庚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至深情谊。
他发出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人们还说,到延安去,那里有中国前进的方向!
延安一度孤立无援,几乎没有衣,没有油,没有纸,没有菜……面对困境,延安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毛泽东的院子里有架纺车,用来纺线织布。他种的菜地,每年有300多斤的收成。战士们吃的菜、肉、油,穿的棉衣、毛衣、鞋袜,住的窑洞,用的桌椅板凳、笔墨纸张,烧的柴火、木炭、石炭,几乎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真正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也许在物质条件上,延安是艰苦的,但那里的精神生活,却是富裕的!
在油燈昏黄的光晕中,毛泽东写下了大量光辉著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散发出更加璀璨的真理之光。
在低矮破旧的窑洞里,中国共产党坚持追求先进科学,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建立了。
这里还有大大小小的学校,激越飞扬的歌声,乐观坚强的人民……
今天,习爷爷这样总结延安精神——“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
延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提炼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密码,凝聚强大的民心力量,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