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宋雅雯
摘 要: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旨在打通“如何培养人”最后一公里,构建起人才“全面發展”的培养体系。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备受关注,而加强资助队伍建设是确保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广西高校资助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标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规划和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文章以广西高校为例,分析当前广西高校资助队伍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广西高校 资助队伍 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061.4;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4-185-03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济困助学、扶弱励志”工作理念,持续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同配合、优化精准服务,着力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近年来,高校资助工作越来越受关注,资助工作是一项关乎贫困生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做好资助工作首要的就是重视并加强资助队伍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队伍是促进高校资助工作有序、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高校学生资助队伍是指高校从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包括专职和兼职人员,工作内容覆盖大学生的“奖、贷、助、减、补、勤”等方面。高校资助队伍建设是近年来国家和政府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已不仅仅是简单的金钱上的帮助,而是要融入更多思考,如“帮助谁”“怎么帮”“帮助后要达到什么效果”等等,资助工作的深入推进也对资助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广西高校学生资助队伍现状
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为解决人民群众子女能上学、上好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西高校在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方面也是加大功夫,目前广西高校学生资助队伍现状较以往也有了很大改善。
(一)资助队伍力量不断壮大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高校资助队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有到专的转变,并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据数据表明,广西78所高校均配备有专职或者专兼职结合的资助工作人员,有的普通本科高校资助工作人员数量达到4~6人。除此之外,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资助工作部门,并配置好相应资助工作设备,保证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垂直领导体系日益明晰,除了专门统筹负责资助工作的部门外,各学院还会配备辅导员专门对接做好资助工作。学生助理日益活跃,除了专职资助工作人员外,学生助理也加入到资助队伍中来,有了学生助理的帮忙,繁重的资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有效提高了资助工作的效率。
(二)资助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高素质的资助工作人员不仅仅是对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帮扶,更重要的是能促使贫困生在接受经济帮扶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理解国家开展资助工作的深刻含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毫不夸张地说,资助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早十年前,高校并未配备专门的资助工作人员,资助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得到凸显,广西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往往是由学校财务部门或学工部门的干部兼任,并未设置专职工作人员。近几年来,广西高校在配齐、配强资助队伍方面投入了人力物力,目前很多广西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均达到硕士及以上学历,且一部分人还具有丰富的资助工作经验,能有效应对资助工作中面临的各项挑战。资助队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在精准资助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广西高校学生资助队伍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现在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工作,是关乎贫困生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高校学生资助队伍建设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广西高校在加强资助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如提升了重视程度、提高了工作人员学历要求、投入了更多人力物力推动做好队伍建设,但是从整体上看,广西高校学生资助队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资助队伍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广西高校学生资助队伍在体制机制上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资助队伍人才储备机制不够健全。学生资助工作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始终,资助育人的效果并非在短期内就能充分体现,而是要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凸显其深层价值。近些年来广西许多高校每年都在招聘专职资助工作人员,却仍不能满足资助工作长期发展的需求,人才储备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导致人员流动性较大,甚至出现人员短缺的情况,极大影响资助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二是部分高校还欠缺专门为资助队伍制定的相关文件。广西高校众多、情况各异,有时仅依靠上级部门的文件作为指导,没有结合本校资助工作的实际特点,难以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最大优势,因此,高校建立完善关于资助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至关重要。三是资助队伍欠缺独立的考核机制。广西高校资助工作大多由二级学院的辅导员负责,对资助工作人员的考核往往是参照辅导员或者普通教师的考核办法执行,很少有针对资助工作人员专门的考核监督管理机制。但实际上,资助工作与常规辅导员工作是有差别的,缺乏独立的考核监督机制容易造成资助工作人员对资助工作丧失信心,缺乏成就感,也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不利于保持资助队伍的稳定性。
(二)资助队伍整体专精化素质较低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专职辅导员和专职资助工作人员的管理规定,专职辅导员比例要达到1:200,资助专职工作人员比例要达到1∶2500,但是在广西高校中,几乎没有一所高校能达到这一比例。广西95%以上的高校院(系)一线资助工作均由所在院(系)辅导员兼任,而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本就配备不足,达不到1:200的标准,工作量大幅提升。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近三年惠及2254名学生,累计发放助学金达1156.7万元,除了资助工作外,辅导员还要承担管理学生、党建、团建、就业、心理健康等工作,繁重琐碎的工作导致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上力不从心,也无暇再抽出时间好好钻研、琢磨资助工作的业务知识和深刻内涵。因此,在资助工作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方面,资助队伍整体专精化素质还有待提高。
(三)资助队伍创新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学生资助已形成以政府资助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方式上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对象上以助困为主、奖优为辅的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涵盖28个中央政府资助项目,“奖、助、贷、免、勤、补、减”多元政策相结合,资助政策不断深入,内涵不断丰富。新形势下国家对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资助,更要育人,高校要加强对资助工作的领导,从宣传方式、操作步骤、监督反馈等方面下功夫,切实达到资助育人的良好效果。但是,资助队伍在创新意识上仍有不足,如资助工作人员对国家政策及操作流程的把握不够强,资助工作与信息化建设融合不够,资助育人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大量师生同时在线时用户访问流量不足,信息平台不稳定,平台数据更新、整合较慢,对资助工作进行宣传的方式仍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服务平台,也没有构建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对话平台,资助工作流程进一步简化的措施有待继续完善。
(四)资助队伍晋升渠道较窄
早几年前,资助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一样缺乏专门的晋升渠道,晋升发展之路存在重重阻碍。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要求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广西高校多措并举为辅导员晋升拓宽道路,如在晋升职称上为辅导员开辟新路,即辅导员申报教授、副教授专业技术资格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严格落实辅导员津贴发放等等,诸如此类的举措进一步提高了辅导员工作育人、管理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资助队伍建设上,资助工作人员职称评审一直未能纳入辅导员职称评审系列,也没有得到单列,职称晋升受限严重,与教师相比他们没有足够的课时和成果,与辅导员相比他们也不能享受辅导员的政策红利。同时,在职务晋升上,目前也很少有高校专门为资助工作人员开辟职务晋升渠道。职务职称晋升上道路受阻,挫伤了资助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很多资助工作人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急于转岗,进而严重影响了队伍的长期稳定性。
三、解决对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资助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育人作用,通过资助管理对学生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精神境界,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资助队伍建设是开展精准资助、资助育人的关键因素,探索建设一支讲奉献、有热情、专业化、素质高、能力强的资助队伍,是新时期做好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转变固有观念,完善资助队伍体制机制建设
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影响行动上的高度自觉,要转变固有观念,就要从源头上加深对高校资助工作的认知。目前国家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资助体系和管理体系,资助工作已从单纯的经济帮扶转变为深刻的资助育人,可以说,高校资助工作对于促进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公平的进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资助工作的观念应该从帮助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进一步深层化,转变为除了要精准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难,更要关注受助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不仅看当前,更要看长远,要看到资助工作的长期性和重要性。不难发现,广西高校中资助工作开展得较好的高校都有一个基本共同点,即非常重视学校队伍尤其是资助队伍建设,因此,转变固有观念、重视资助育人和资助队伍建设是做好资助工作首要因素。在完善资助队伍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可以采取两点措施:一是组建优质的资助队伍,在学校成立专门负责资助工作的部门,按国家要求配齐人手,不断提升优化资助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同时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打造一支实践研究型的资助队伍,即一方面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传授资助工作经验,提高资助队伍实践本领和水平;另一方面发动年轻人员积极投入科研,承担科研立项,从理论到实践探索资助工作规律,形成完善的制度。二是完善对资助工作人员的单独考核监督制度,设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在绩效考核上为资助工作人员单设考核指标,对资助隊伍的考核由学校资助管理部门负责,结合院(系)所带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内容应涵盖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成效、人际关系、工作态度等方面,公正、客观地评价资助工作人员,同时加强对资助工作人员的全过程监督,善于运用考核结果,做到及时反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资助工作人员晋升、提拔、评奖评优的依据,切实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二)加强培训教育,提升资助队伍整体素质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寓教育于服务的工作,资助队伍建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创新之路上寻求更大突破。要提升资助队伍专精化水平,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就要对其加强教育培训,主要可以采取四点措施:一是从理论上熟知资助政策,如深入了解国家关于资助工作的相关政策,掌握各类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评选条件及发放要求,定期组织关于资助工作的理论知识测评,通过测评督促资助人员不断学习。二是熟读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知识,学校应重视对资助人员德育理论、思政教育等相关人文知识的培训,如通过开设“思政大讲堂”、座谈会等方式帮助资助人员加深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三是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资助工作开展的受众群体是高校大学生,资助人员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学生家庭真实情况,了解学生申请资助意图,更好地开展资助工作,因此,在招聘专职资助人员时,可以考虑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员,高校也可以在日常专门安排对资助人员心理学教育的培训。四是加强资助人员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对资助育人平台进行定期更新与维护,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官微、学校网站、资助部门工作网站等网络媒介对资助工作相关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同时完善资助育人平台功能,专门开辟意见反馈板块等,以创新化手段赋予资助工作更丰富的内涵,也进一步促进了资助工作队伍建设。
(三)拓宽晋升渠道,提高资助队伍积极性和主动性
畅通的晋升渠道是保证资助队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资助队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有效的手段。资助工作要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就要为资助队伍开辟发展路径,拓宽晋升渠道,从根本上改变资助队伍不良颓势,鼓励他们积极提高自身业务本领和职业素养。主要可以采取三点措施:一是根据高校发展需要及资助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薪酬激励制度,如在上级部门允许下对专职资助人员发放资助工作津贴,在薪酬福利上适当对其倾斜,待遇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岗位吸引力。二是在职称评聘上为资助队伍开辟道路,可参考辅导员职称晋升模式,探索尝试为资助队伍职称晋升单列指标、单设标准,根据资助工作实际,设置切实可行的职称条件,或者试行将资助队伍纳入辅导员职称晋升系列,畅通的职称晋升渠道可极大提高资助队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资助队伍职务晋升规划,探索资助队伍职务和职级晋升路径,高校在提拔行政管理人员和党政领导干部的时候,可考虑将资助工作表现突出、业绩拔尖的人员作为后备人选,或者优先为资助人员提供外出学习进修、挂职锻炼的机会,进一步开阔资助人员视野,提升工作自信心。
四、结语
资助育人工作要落实落细、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资助队伍整体实力和素质的提高。建设一支讲奉献、有热情、专业化、素质高、能力强的资助队伍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保障,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资助队伍建设,要从体制机制、教育培训、晋升路径等方面多渠道、多手段开展研究,多措并举为资助队伍建设提供良好条件,不断提高资助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乐观自信的心态投入到资助工作中。
[课题来源: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广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ZJY1367)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唐东升,张慧荣.广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途径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7(07):136-139.
[2] 潘火强,朱鹤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7(10):87-89.
[3] 蔣仁福.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探索[J].智库时代,2019年11月:56-62.
[4] 叶新豪.新时代高校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07):138-140.
[5] 陈梦秋,朱丽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影响因素、存在问题与改进路径[J].百色学院学报,2022(05):138-142.
[6] 王俐,贾曦.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视角看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8(02):31-34.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南宁 530021)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周波(1978—),男,汉族,湖北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师资队伍管理;通讯作者:宋雅雯(1992—),女,汉族,广西人,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