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六首获奖作品的创作特征研究

2023-05-30 11:24:37谭璐
音乐探索 2023年1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

摘 要:20世纪30年代,俄国作曲家齐尔品在我国举办了一场“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评选活动,在此次活动中荣获奖项的作品有: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陈田鹤的《序曲》以及江定仙的《摇篮曲》。以这六首钢琴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史学、美学等多角度观照,对其进行音乐技术层面的分析,归纳它们的创作特征,总结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推动该论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国风味钢琴曲;音乐创作;民族音乐元素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3)01-0120-09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3.01.013

前 言

20世纪上半叶,不仅是中西音乐文化交互相融的时期,也是我国钢琴创作繁荣发展的时代。1934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曾向当时“上海音专”的校长萧友梅先生致信,信中说道“亲爱的萧先生:我写这封信给你,是请你筹划一个以制作具有中国民族风格音乐为目的的比赛……我希望因着这个比赛的结果,将有一首中国乐曲能让我有机会在其他各国演奏”①,这场“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比赛评奖活动,不仅激发了广大青年音乐家的创作热情,为我国创造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的钢琴作品,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近代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是我国早期钢琴音乐在“中西结合”探索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而这场比赛的发起人齐尔品,从他对中国早期钢琴音乐创作的贡献来看,几乎可称之为“一个中国作曲家”。周文中先生就曾指出“从中国音乐发展的立场来看,齐尔品对中国现代音乐早期所起的媒介,他向中国传统音乐学习的精神,他为中国音乐界人士热心协助的诚意,是不能不令所有关心中国音乐前途的同好们肃然起敬的”②。张已任先生也认为“齐尔品在中国的一切活动,不仅鼓励了当时中国音乐的创作,也唤醒了当时中国音乐界人士的‘良知”①。吴琳也赞同以上两位学者的看法,指出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创作评奖活动“产生了我国首批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激发了当时青年作曲家的创作动力……使近代中国音乐创作得到世界的认可。”②可见无论是齐尔品还是他所筹划的这次评奖活动,都对中国早期钢琴音乐创作中民族风格和中国韵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场比赛中获奖的六首作品分别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陈田鹤的《序曲》及江定仙的《摇篮曲》,这些作品因为独特的作品风格和创作技巧成为当时钢琴创作的流行风向,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关注。孙继南先生评价这六首作品“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反映了3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实力和水平”③。目前学术界对齐尔品以及此六首获奖之作的研究不胜枚举,但大多呈分散的状态。基于此,笔者主要对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以客观资料为依据,通过文献分析法、谱例研究法、对比法等方法的运用,着力对这六首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中西结合”的特色展开探讨和论述。

一、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复调技法的结合

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传统民间音乐。这些民间音乐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它们成为20世纪以来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尤其是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中的五声调式,在历史的实践和检验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区别于其他民族音乐最为基础的元素。而具有多声思维的西方古典时期的复调技法,能夠使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更加具有表现力,于是将两者结合进行创作便成了当时流行的风向。这一技法最初由我国第一批外出留学的音乐家带回国内,在早期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深受作曲家们的喜爱,他们将我国民族元素同西方复调技法相结合,既体现了中国风味,又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原本单一的曲调,增强了乐曲的张力。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我国早期钢琴音乐创作中借用西方复调技法来表现民族音乐元素的较为经典的作品。这部作品获得了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的头奖,一经问世便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贺绿汀用音符描绘出了江南水乡、牧童骑牛、牧童吹笛、夕阳西下等场景,巧妙地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与西方传统复调技法相结合,使中国独特的笛声以一高、一低两个声部相互应和、对话的方式加以表现,呈现了一幅唯美的中国田园风光图。《牧童短笛》的成功,证明了西方复调技法和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相融合的可能性。作为新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最早的中国近代钢琴作品之一,《牧童短笛》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它在创作中所呈现出的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复调技法的结合,代表了当时钢琴音乐创作的高度。贺绿汀的这种将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统一的创作理念,也为其他中国作曲家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从调式上来看,该曲的写作以宫、商、角、徵、羽为主,传统五声调式的运用突出了作品的民族风格。此外,贺绿汀还采取了“复调”的写作手法,通过上下声部的复合对比营造“对话”的场景,并运用级进与连音的手法,使乐曲流畅自然又富有歌唱性和抒情性。整部作品分为呈示(A)—中段(B)—再现(A1)三个部分。在呈示部分(见谱例1),主题旋律以重复的形式出现,通过不同力度的对比加深人们的听觉印象,下方伴奏旋律以变化重复的形式进行对答,上方G徵与下方C宫相应和,以娓娓道来的语气,为整首乐曲奠定了抒情、和缓的基调,突出了江南音乐的风格。在中段部分,贺绿汀用丰富的跳音和装饰音对儿童吹笛的声音进行模仿,以转调模进的手法,通过G徵—A徵—A宫的变化,来推动喜悦、欢乐心情的层层递进,与呈示部的抒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一个欢乐牧童的形象。再现部分回到G徵调,再次运用了复调技法将中国民族民间旋律加以展现,并通过装饰加花,进一步突出欢快的音乐主题,最后在高音区结尾,留下余音袅袅。

贺绿汀的另一首作品《摇篮曲》也基本采用了同样的写作方式,保留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的特征,运用西方功能性的和声,描绘了一幅母亲轻声哄睡孩童的温暖场景,营造了温馨柔和的氛围。与《牧童短笛》相反的是,《摇篮曲》在它的第二段运用了复调的写作技法,上下旋律相互应和,并在旋律声部主干音上加上了重音记号,使整个乐段的情绪变得硬朗、紧张不安起来,其动力感增强,形成全曲的高潮部分(谱例2)。

另外四首作品在旋律写作上对于民族性的体现也十分突出。老志诚的《牧童之乐》(谱例3)在音调上表现出了五声性的特征,而在乐曲的第二部分,同样采用了二声部复调的写作技法,上下八度模仿呼应,极大地丰富了乐曲的音响效果。陈田鹤的《序曲》其“五声调式特点的旋律在柱状和弦伴奏的衬托下,渲染出欢腾、热烈的喜庆气氛”①。江定仙《摇篮曲》的旋律不仅优美、抒情且富有歌唱性,以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首歌唱式的、优美而富有民族风格的调子,作为摇篮曲的主题是不错的,于甘美的梦乡中,结束全曲。特别在尾声中的甜蜜小二度,自己觉得很得意”①。俞便民《c小调变奏曲》的曲谱虽已无法寻得,但通过其外甥甘家骥的谈论中得知,该乐曲是“具有中国风格的乐曲,应该是五声调式的”②。这些作曲家们一边保持着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元素,一边又着力突破单声部的思维方式,采用西方复调对位技法为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新的方向。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国老一辈的作曲家将西方的复调技法与中国传统的调式、旋律,特有的打击乐节奏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中西融合特色的钢琴作品,这不仅丰富了西方技法的运用,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线性音乐的色彩,拓宽了中国钢琴音乐在当时发展的可能性,实现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复调技法的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这样的钢琴创作倾向说明当时作曲家在探索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在发展中实现继承,在继承中推动发展。而以《牧童短笛》为代表的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的创作,也体现了当时作曲家在钢琴创作中西融合的过程中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和贡献。

总而言之,民族性的旋律与西方传统复调织体的融合,既是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发展,又是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吸收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创作理念不仅丰富了我国钢琴音乐的色彩和形式,也为中国传统音乐走向世界开启了光明大道。

二、传统音乐表现手法与西方传统和声的结合

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创作中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在旋律发展上有传统的加花变奏手法、鱼咬尾手法;在音乐结构发展上有“句句双”结构、“坤面”式的发展;在节奏节拍上有散板的节拍等。这些表现手法,有些是建立在中国传统乐器形制、音色的基础上,有些建立在传统民间歌舞的基础上,有些则是建立在中国传统音乐线性思维的特点上。为了使这些表现手法能够在钢琴音乐中继续保留并发展,必须考虑到西方调性音乐创作中以多声思维为主的特点,结合西方传统具有功能性与色彩性意义的和声,既要保留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又要符合钢琴音乐创作的特点。西方传统式的和声进行是以主功能—下属功能—属功能—主功能来进行的,其和弦以三度叠置为主,与我国以五声调式为主,着重使用二度、四度、五度音程的民族性和声语言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中国传统音乐表现手法与西方传统和声的结合为音乐作品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创作手法,如分解和弦的运用、不同色彩的转调、丰富多样的伴奏,都为乐曲开启了变化多端的模式。

老志诚的《牧童之乐》在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与西方传统和声的结合上极具特色。这首具有北方音乐风格的钢琴作品与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一起,有着“南北牧童”的称呼。老志诚在创作作品时,巧妙地将民族创作技法与西方和声相结合,既突出了民族特色,又体现了其中西结合的创作理念。该作品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c羽七声清乐调式开始,通过d角—c商—降E宫—c羽的变化,从整体上展现了独特的中国音乐风格。在創作上,老志诚创造性地将中国琵琶、二胡定弦的二度、四度、五度音程与西方和声交替叠置,将中国传统乐器的特色音程与西方基础和声相融合,其多文化结合的思维方式,为我国民族风味钢琴创作提供了借鉴模板(见谱例4、谱例5)。在第二部分,作者运用西方纵向叠置、临时转调、四度五度和声进行等方式使乐曲音色变化丰富,和声张力上扬。其次又加以钢琴的跳音、保持音、连音等演奏技巧令该乐句活泼而充满活力,使牧童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令乡土情趣与高雅的钢琴音乐实现了完美结合。有学者评价:“老志诚借鉴中国戏曲和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北方民间情趣与高雅意境的音响造型,开创了中国风的钢琴语境”①。

江定仙的《摇篮曲》是其“有意识寻求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第一次尝试”②,该乐曲在创作过程中变化运用了多种民族创作技法,并与具有西方浪漫主义风格特点的和声体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响色彩。如《摇篮曲》的第30—43小节,江定仙在高声部采用了传统的旋律加花手法,使得乐曲整体更加饱满丰富,通过十六分音符的变化模进,在稳定的速度下推动乐曲情绪的变化。而伴奏织体部分却使用了西方典型的分解和弦,体现了肖邦化的风格特征(见谱例6)。

贺绿汀《牧童短笛》的第一段与再现段在西方传统和声进行的基础上又运用了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句句双”结构①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谱例7)。其《摇篮曲》则采用递增式的发展手法,即“以开始的3个音为基础,将旋律按照‘2+4+8”②的关系进一步展开。

将中国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法与西方传统的功能和声体系融合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中的“加花”“鱼咬尾”“句句双”等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但若是对传统创作手法墨守成规不能够推陈出新,便无法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也无法推动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发展。西方传统的功能和声从中世纪开始发展,同样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和发展,将两者进行结合,有助于探索中国传统创作手法的新的发展道路。上述作品正是通过西方传统和声的使用使中国传统的线性音乐变得更加饱满丰厚,结合“鱼咬尾”等传统创作手法,使得作品的情感更加充沛,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和张力。以民族传统技法为基础贴近人们的审美心理,以西方和声进行配合推动人们的情感体验,这种立足自身又发展自身的创作理念为中国早期钢琴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坚实而独特的基础,既不局限于中国固有的创作手法,也不限定在西方和声体系的框架之中,而是汲二者之长,在融合中创新,在互补中发展。

三、传统音乐题材形式与西方曲式的结合

中国民间音乐中的题材丰富,既刻画了人民民间生活也体现了民风民俗,同时还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获奖的作品中,有四首作品都选用了牧童、摇篮曲这类常见的传统音乐题材。为了使这些传统音乐题材在内容上表现得更加富有抒情性和戏剧性,我国的作曲家将其与西方的曲式结构巧妙结合,来加强音乐的叙事性和表现力。两者的有机结合拓展了我国钢琴创作的可能性,从六首“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来看,将西方曲式与传统音乐题材结合进行创作,来表现我国独特的民族民间生活是当时所流行的创作方式。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就呈现出一幅小牧童骑着黄牛吹着竹笛在江南水乡的田野中悠然行走的画面;老志诚的《牧童之乐》也描绘了一幅牧童在田间悠然嬉戏、歌唱的场景,他们在音乐题材的选择上都选择了这类贴近人民生活的内容作为音乐刻画的对象。此类作品均采用了三部性的曲式结构,在清晰规整的结构样式下将表现民族民间生活的题材融入其中,使乐曲的内容和结构展现出中西合璧的风采。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典型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即呈示段(A)、对比中段(B)、再现段(A)的模式。该乐曲为G徵调式,节奏采用4/4拍,具体曲式结构见图1。

第一段在表情术语“Commodo”的提示下,运用优美宁静的旋律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小牧童骑着黄牛吹着竹笛在江南水乡的田野中悠然行走的画面。其浓郁的田园气息扑鼻而来,与抒情性的旋律互相交织叠置,呈现出音画式的场景。第二段速度采用“Allegro”的处理方式,音乐性格活泼、跳跃,右手主旋律运用钢琴装饰音与上波音的演奏手法,形象的模拟出竹笛这一民间乐器快速颤音的吹奏方式。再现的第三段在表情术语“Tempo Primo”的提示下回归原速,音色柔和悠扬,旋律宁静闲适。总的来说,贺绿汀采用民族性的田园风格题材,创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A段和B段的对比突出了乐曲情绪从柔和向欢快的转变,A段的变化再现再次强调了主题,加深了人们对“牧童短笛”这一场景的印象。从整体上来看,单三部的曲式结构的运用能够表现出牧童不同时期的心理、性格变化,丰富乐曲的情绪和色彩,再通过音色的模仿、复调的运用、转调的变换等创作手法来推动乐曲的进行,让西洋钢琴对中国竹笛的模仿也别有一番滋味。

老志诚的《牧童之乐》与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有“南北牧童”之称,其描绘的是牧童在田间悠然嬉戏、歌唱的场景。《牧童之乐》在曲式结构上采用的是西方并列复二部曲式,且每个乐部又呈单三部的形式。一方面,以复杂的曲式进行创作能够使得乐曲的情绪更加多变和饱满;另一方面,情绪的对比和不规整结构的结合能够拓宽乐曲的表现空间。该作品按照中国发散性思维的手法进行发展创造,表现出了浓郁的北方田园风味,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元素,是对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探索,其曲式结构见图2。

在《牧童之乐》中不仅融入了二胡、琵琶等乐器的音型,扬琴、唢呐等乐器的演奏手法,而且还运用了非规整性的节拍节奏、五声性的音调等等。使乐曲在西方曲体结构的支撑下又将中国的民族风味贯彻到底,两者融会贯通,独富魅力。

六首“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在运用西方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将我国民族民间性内容融入其中,使二者实现了完美融合。传统音乐体裁与西方结构样式的统一,体现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创造性与创新性。此举说明,即使是在较为规整的西方结构框架中,中国音乐叙事性的特点依旧不可磨灭。如其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旋律富有歌唱性、音响效果富有色彩性,并在创作中采用各种各样的织体变化、调性转换,使音乐具有较高的演奏技巧与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凸显整首作品的音乐叙事张力性。像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就运用了“加花”“鱼咬尾”“句句双”等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使得作品的情感更加充沛,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和张力,以此描绘出一幅小牧童骑着黄牛、吹着竹笛,在江南水乡的田野中悠然行走的画面。老志诚的《牧童之乐》则采用了西方纵向叠置、临时转调、四度五度和声进行等方式使乐曲音色变化丰富,和声张力上扬。其次又加以钢琴的跳音、保持音、连音等演奏技巧令该乐句欢快而充满活力,使牧童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描绘了一幅牧童在田间悠然嬉戏、歌唱的场景。而中国音乐民族化的风格、韵味更是在五声音调等民族音乐元素,“鱼咬尾”等传统音乐表现手法,以及民族民间生活的题材中自然流露而出。将传统音乐题材与西方曲式结合,不仅是钢琴音乐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更是东方审美趣味与西方结构样式的碰撞互汇。自此,更多糅合中国音乐风格及西方结构样式的钢琴作品涌现,为钢琴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宽广路径。

总的来说,这六首“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将中国音乐风格、民族民间题材与西方和声曲式结构实现了完美融合,也为后世的钢琴音乐创作打出了一条蕴含中国特色的中西结合道路!

结 论

在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评选活动中,贺绿汀、陈田鹤等人的钢琴作品脱颖而出。他们的音乐创作既不拘泥于我国传统的创作模式,也不一昧地汲取外来信息,而是竭力在中西合璧的大环境下走出一条独具中国风味与中国特色的道路。总的来说,该类钢琴作品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可为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复调技法的结合。这六首乐曲都采用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五声调式,且多运用复调与主调相交织的行进方式,既具有中国风味又蕴含着西方的技能技法,实现了中西方音乐风格的美好交融。

其二,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与西方传统和声的结合。和声,为音乐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而我国特有的民族技法则在与西方和声的相交上,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这一多文化结合的创作手法,不仅为后世民族风味的钢琴创作提供了借鉴模板,同时也能使乐曲在融合中得到创新,在互补中得到发展。

其三,传统音乐题材与西方曲式的结合。这六首“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大多采用的都是西方单三部或者复三部曲式结构,再加上民族性的题材,使乐曲的内容与结构展现出中西合璧的风采。

正如齐尔品所言:“中国作曲家必须为中国音乐开辟一条有创新精神的发展之路……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越民族化,则越具有世界价值。”①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我国的音乐创造与音乐事业当中,立足民族音乐文化、保持中国音乐特色将会是一场永不过时又独富魅力的旅途。

◎本篇责任编辑 李姝

参考文献:

[1]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吴琳.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创作评奖的意义与价值[J].音乐创作, 2018(12).

[3]王晓兵.陈田鹤钢琴音乐创作探究[J].兰台世界,2015(1).

[3]郑晓丽.俞便民其人其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2).

[4]张己任.齐尔品与中国近代音乐[J].音乐艺术,2013(2)

[5]齐尔品,孙海.现代中国的音乐[J].音乐研究,2009(1).

[6]吴晓娜.中国风钢琴语境的拓荒者、先驱者——论老志诚20世纪30年代初的钢琴创作[J].中央音乐學院学报,2005(2).

收稿日期:2022-06-15

作者简介:谭璐(1979— ),女,硕士,浙江音

乐学院钢琴系讲师(浙江杭州 310024)。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中国音乐(2022年3期)2022-06-10 06:28:40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32
中国西体歌剧音乐创作的得与失
中国音乐学(2021年2期)2021-10-14 08:08:18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理论刍议
中国音乐学(2020年2期)2020-12-14 03:07:30
2020内蒙古音乐创作与发展研讨会
草原歌声(2020年4期)2020-03-29 06:40:18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乐府新声(2019年3期)2019-10-17 02:17:14
西藏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戏曲研究(2019年1期)2019-08-27 02:22:08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 06: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