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冉
Q老师,您好!
我的妈妈一直生活在农村,今年已经六十岁,她一生勤俭节约,在我爸爸因病去世后,一个人把我抚养长大,非常不容易。现在我有了稳定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想要好好回报她,让她安享晚年。我在老家给她新盖了楼房,也经常接她到我安家的城市居住,但是好像不管我怎么做,都不能让她高兴。我给她买新衣服,她觉得浪费;带她去高档餐厅吃饭,她觉得既不好吃又费钱;她说每天在家待着无聊,我帮她报名参加社区的广场舞,让她跟其他老太太一起锻炼身体,她觉得自己不会说普通话,被别人瞧不起;让她不要帮忙做家务,好好休息,她觉得自己变成了废物,一点用都没有;让她帮忙带孩子,她又说我们把她当成免费的保姆。她经常说只要你生活得幸福,我就觉得幸福了。
但是她又经常跟老家的亲戚说我不理解、不尊重她,强行把她接到她不熟悉、不适应的城市,我要是把她送回老家,她又说孩子大了,有了老公和孩子就忘了娘,嫌弃她,把她一个人丢到农村。我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她高兴。有时候真想不管她算了,但是看着她日渐衰老,又不忍心让她孤独一人,我们之间矛盾越来越大,我讲得越多,过错越多,在她面前我只能尽量少讲话。老太太怎么这么难讨好呢?
晓云
A晓云,你好!
从你的来信看得出来,你感恩妈妈的抚养,非常想要让你妈妈高兴,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这些努力都失败了。仔细看来,你妈妈的言行当中,有很多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所以导致你在按照她表达的意思去做的时候,最后的结果无论是什么,都会显得违抗了她的意愿。这种情况就是心理学上的双重束缚这个概念是1956年著名英国心理学家葛雷格里·贝特森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抵触的信息,对方必须做出反应,但不论他如何反应,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使人陷入两难的境地。
双重束缚经常发生在亲密关系当中,特别是亲子关系中。比如一位母亲嘴上对自己的宝宝说“我爱你”,同时却扭过头去不理孩子,这时孩子就受到了“双重束缚”。孩子如果相信母亲嘴上说的话,亲近母亲,就会被母亲的身体所拒绝;如果孩子接受到母亲的身体语言所传达出来的拒绝,从而远离母亲,就会被母亲责备“我那么爱你,你还不理我。”小孩子在身心上都严重依赖于母亲,面临这种情景,他无法对母亲表达出自己心理上的矛盾感受,在行动上,他也陷入两难境地。在家庭关系当中经常出现双重束缚,对象不限于年幼的孩子。比如一个爸爸会在语言上告诉青春期的儿子:“你现在是个大人了,你应该要独立。”与此同时,当孩子表示想要独立制订学习计划时,爸爸又会批评孩子制订的计划不合理,为什么不能按照爸爸制订的学习计划去做呢?这样的话,无论孩子是按自己的计划还是按爸爸的计划学习,都算是违背了爸爸的意愿,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孩子就会变得迷茫而无助,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根据双重束缚理论,当一个人与他人处于一种重要的关系之中,如果同时收到两个互相矛盾的信息,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长此以往,被束缚者就容易患上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两个或更多的人处在重要的关系之中。
这段关系是持续进行的,而且这一类互动的经验是反复出现的。
第一个指令是负向的,如你要做某事,那么我就会惩罚你。或你不要做某事,否则我会惩罚你。这种惩罚是多种形式的,包括但不限于体罚、经济惩罚、语言羞辱、爱和关注的撤销等。
第二个指令通常是更高或者是更抽象的层次上与第一个指令相冲突,同时用惩罚和威胁的口气来强化,可能会以非言语的形式呈现。
第三个指令是禁止逃跑并要求回答,将受害者限制在两难的情境中。
一旦受害者領悟了双重束缚的模式,指令的出现与否就不再重要了,但此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小动静就足以引发受害者的愤怒或痛苦。
双重束缚的特点就在于让个体在服从命令的同时必须同时不服从命令,貌似正确合理的信息后面暗藏冲突陷阱,无论个体怎么做,都不能“正确”。
第一,我们要觉察到双重束缚的存在,知道这不是自己的错,这是一个不可能正确的陷阱,我们无须为此感到内疚、自责、自我否定;
第二,向施加束缚的一方指出,她的言行当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给你带来的伤害。大多数情况下,对方并非有意要折磨你,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矛盾和冲突,坦诚的交流可以促使你们协商如何更好地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