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瑞
人类在劳动实践中除了促进物质的富足和身体的强健外,同时也满足了精神的需要,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心灵手巧这个说法,手巧可以促进心灵,心灵同时也会带动手巧。劳动是躯体和大脑配合起来的综合性活动,对于人的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人类通过劳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延伸了身体的某些器官功能,加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也使人类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等智能素质得到了发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劳动的民族,劳动创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劳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前人圣贤身体力行,为劳动赋予了神圣无比的意义。古语有云“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劳动能给人带来充实感和满足感。首先,通过参加劳动,可以使人们接触自然,体验收获的快乐,扩充知识库,促进我们更加了解生活,也有利于我们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劳动和体育锻炼一样,都能激发大脑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可以说是我们大脑释放的“快乐分子”,人们在付出努力和劳动之后,可以收获愉悦的心情,产生一种快乐感。当人们面临学业、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时,可以尝试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运动肌肉,伸展四肢,让我们放松心情,调节情绪,释放压力,保持一个积极良好的状态。
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与外界的交流互动离不开劳动,劳动的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形成与提升,劳动能促进个体的情感交流,协调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人们在与同伴一起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出共同参与的场景,增进人们在时空上的接近性。同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须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协调,这个过程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相互了解,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意识和技巧,增强个人在集体中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第二,在劳动教育的引导或实践的锻炼下,能够切身认识到、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不易,对劳动、劳动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正是由无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便利的条件、美丽的环境、幸福的生活,能够体会到亲人的关怀、支持与无私的付出,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针对个体对自身是否具有完成某一活动所具备能力的判断和信念的概念性描述,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能够对个体的思维、行为、动机和情感等方面产生显著性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劳动的成效不再是同伴之间的竞争、排名性比较,而是具体落实到某项实用性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精神的领悟方面,这种掌握、领悟并不存在排他性和唯一性,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并且,劳动知识、技能的习得与掌握,同样需要参与者付出相当的精力与努力,克服劳动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进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成功性体验,以提升自我效能感,达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当今新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复杂劳动并非简单劳动,个体在从事这些复杂劳动时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劳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挫折和挑战。劳动可以磨砺我们的意志,强化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袁隆平是闻名世界的农业科学家,他研究杂交水稻时,经常像普通农民一样赤脚站在水田里,天天在烈日下暴晒,顶着太阳选种、培育,不惧水稻割伤,天天在劳动中观察水稻的成长,像农民一样劳作,几十年如一日地排除各种干扰进行水稻雄性不育试验,从中研究规律,最终培育出杂交水稻,使水稻的亩产量大幅度增加,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杂交水稻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袁隆平及其团队在农田里长期劳作、不懈试验的结果。劳动教会我们吃苦耐劳,坚强不屈,不向困难低头,以坚强的意志迎接挑战,助力我们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迎难而上,攻克难关。
劳动不仅能够让人在劳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更能培養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尊重自然、珍惜生命中健康成长。一方面,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能够使人获得赞扬和肯定,从而获得愉悦感、自豪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体验劳动的过程也是感受生活、感受生命的过程。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能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断探索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获得生活知识的同时,亲身体会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从而真正敬畏自然、珍惜生命,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们要保持充实的生活、内心的丰盈,就必须养成劳动的习惯。不干事情人心里必然不踏实。人普遍拥有向上的进取心,并不断地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来实现,然后才能取得成绩,才能进一步产生意义感。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做许多事情,不是有了自信、已经成功了之后才去做,而是在没有自信的状态下,在有可能失败的情况下去做的,成就和充实感将产生于努力与劳动之中。例如,农民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秋后获得丰收的喜悦,从中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人们遭受痛苦,也会在工作中增加信心,减轻痛苦。对于过度内向的人来说,通过积极工作,也可逐步变得开朗外向。有心理学者指出:外向化的最佳方法是从事某种工作,即使是难做的事情,也要逼迫自己去做。
课题项目:2021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研究”(编号:21F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