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养生杖,是当前普及推广的健身气功中唯一一套器械功法,内秉太极阴阳之精神,外承导引吐纳之方法,以身械合一体悟“功象”之义理。整套功法,以杖为手段,由身心合一而人杖不二,由人杖不二而身械一如,蕴含着丰厚的功理要旨。
学好、练好太极养生杖,选择好一个适合自己身高、动作幅度和练习后有良好感受的称心如意的器械杖,是一个首要的问题。而作为习练太极养生杖的健身群体,常常存有这种现象,初学或初尝试习练太极养生杖时,往往对于手中器械选择不太在意,很随意地拿一个替代物,这样很容易影响对于功法学练的良好感受,也不利于心情愉悦的学练功法,由此导致不利于体会或体悟这套功法的特色、特点。
如何选择一个适宜的器械?第一,建议不选择塑料、金属材质作为原材料制作的杖。第二,杖的长度,一般约为自己手握杖的十三把为比较适宜。若有肩周炎或劳损、伤痛等,因为动作幅度受到限制,这需要在实践中因人而异的加以不同程度的调整。杖的粗度,环握杖手心能做到有虚空即可。杖的重量,以练习使用起来驾驭、掌控舒服,没有因为杖的重量而影响到技术的学习、掌握与形、气的动作感受为判断原则。所以,学练太极养生杖的广大功友们,一定重视选择一个长度、重量适合而如意的器械杖。
这套太极养生杖功法,教学传播已有十多年了,总结过往的教学经历,并结合群众习练,借《健身气功》杂志,谈谈太极养生杖独具的功法特色,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更好地理解功法内涵,更好的提高演练水平和获得理想的健身效果。
太极养生杖功法,以杖导引,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要将器械杖融为自身肢体运动延长的一部分,无我无象,人、杖融合。在持杖导引时,意识上要把杖看成手臂的一部分,让意沿杖行至其导引的顶端,呼则随“杖”以出,吸则随“杖”以入,以杖导引,调身内外。切不可将杖游离于人体之外,甚至与杖“较劲”“对抗”。在引杖运身过程中,杖体或杖端做为手的梢节或末端,则手为臂的中节,通过杖端或杖身的领带或导引,连贯流畅地完成卷、旋、绞、摩运等“手法”,这是练好太极养生杖的重要前提。
以杖导引是手段,圆转流畅是太极养生杖鲜明的外在运动形式。杖,一根直线型的器械。在整个功法的行杖路线、方向的变换过程中,持杖完成包括有四正、四隅八个方位的不同半径“圆”的螺旋与圆转運动,两手握杖运行,手臂、躯干与杖包含有不同的位置和角度的变化,形成了三者之间的不同空间关系,而且每一式动作的变化与衔接,都应不起棱角、浑然一体,犹如一幅立体的八面球体图画,外圆内方,方中求圆,旋中求正,处处要圆转流畅。这也是学练、熟练太极养生杖功法技术、技法的重点和难点,要求习练者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中完成大、中、小三圆的协调运动。
这里的圆转流畅,不是没有节奏,也不是没有动、静、定、起的转换,而是通过动作蕴含的意境与动作气息变化的衔接,在气韵上实现起承转合的圆转流畅。
太极养生杖,要求杖牵动着脊柱进行多角度的健身养生运动。腰,是人体承上启下的中间重要部位,也是人体脊椎的机要部位。“腰为肾府”,固腰强肾是健身、养生的根本。从中医角度看,横向缠腰的是带脉,纵向穿腰的是足三阴三阳和任督等奇经八脉的必经之地。腰,连接上下内外,它的保健与运动状态直接影响着全身的健康。因此,身械合一,注意腰为轴枢。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脊柱是人直立的“顶梁柱”,具有支撑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的作用。承担着传递上下重力的枢纽作用,人体的大部分发力、运劲都要通过腰的传递与转化。太极养生杖的功法动作,不论转、拧、俯、仰、进、退等,牵一发而动全身,气息细匀深长,劲在人、杖之间的传递,应“刻刻留心在腰间”,才能掌握好功法技术特点,可以更好做到身械合一。
身械合一包含两方面含义:第一,体现在身械的协调性、协同性,即杖的导引与肢体的密切配合、互为条件的相辅相成完成动作,体现其协同配合的统一性。杖领身随,提、举、升、降,以意引导。杖起、臂伸,杖在前,手跟臂随,同时沉肩、松腰、敛臀、沉胯;当下行落杖时,领头、沉肩、坠肘,臂随之屈收、沉落,气沉丹田;当以杖端先行,人的意、气、劲,不仅贯于指端末梢,还要传递至杖身,达于杖端,乃至杖端向外延长的空间里,体现太极养生杖身械整体的协调性、统一性。第二,体现在人杖融合方面。功法习练时,把杖做为身心的延伸,在握杖、行杖、摩按等各种运动变化中做到自然流畅,没有凸凹处,没有断折处,由脚到手再到杖节节贯穿,达到杖与人融为一体,从形式上表现为“行不离杖,杖不离手”。
行杖与按摩融为一体,是太极养生杖的又一显著特点。导引与按摩,作为古代养生方法,既有二者截然分开的,也有结合在一起的。唐代释慧琳在《地经疏义》说:“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这种“自摩自捏”的导引法,其作用正如明代养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笺》所说:“按摩导引之术,可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邪外干,使恶气不得入吾身中耳。传曰:‘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亦如此,故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导引,是肢体的主动屈伸运动,推动体内气血运行的运动方法;按摩,是用手直接在身体上推、按、捏、揉、摩,以促进气血运行的养生方式。
太极养生杖继承传统健身养生方法,在仿生象形的动作过程中,以杖为手段,行杖按摩,融为一体。太极养生杖功法包含腹部、肋胁、腿部、肩部等多个部位的经络按摩,并借助杖将摩运经筋、按压穴位,沿经络走向贴肌肤摩运、按压相关穴位,自然融于行杖路线过程,顺势而为,杖到、气到、势到,再加之意念强化循经导络,于杖行之中,加强了行杖按摩强度,从而体现按摩、行杖合二为一。
传统养生强调的心肾相交、水火济济,是人类宝贵的养生财富。肾,属水;心,属火。使火的炎上,向下、温下;使肾水向上,温润脏腑。太极养生杖的各式都与水紧密关联。通过水上、水中、水边的自然之象、生活之象,将心境、意境结合肢体的仿生象形动作,导引心火向下,温煦身体,使肾水向上濡养脏腑,使心明清、虚静,实现修心养性。
发挥人的想象力,通过杖导引动作模仿生活和大自然中的一些场景、形象,立象以尽意,借杖而引之、导之,能将习练者的心神寄放于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引动人的心感、体感与意境营造,从体感、心感到知觉,引发内心对之有所感动、共鸣,可促进习练者快速进到太极养生杖练功的意境状态之中。整套功法意境,似人在开阔、优美、惬意的水面上,在和煦阳光下,时而在微波荡漾乘船泛舟;时而如漂浮水面的“轻舟缓行”“风摆荷叶”;时而如沉潜海底的“神针定海”“金龙绞尾”;又时而如江河岸边逆流上行的坚忍、自强的“船夫背纤”,练功也须稳打稳扎,循序渐进,一步步迈向健康幸福的彼岸。这种动作自身的优美、积极的意境,使学练者沉浸在优美的情景中练功,心神容易安定;心神安定,气血则不会妄动;气血不妄动,则能跟随动作的屈伸导引,各自回归本经,利于达到身、心、息的“三调协同”及更高的“身心合一”的良好生命境界。初学者,容易因动作生疏、身形不端正、气血不充盈等原因,练功时常不能专注,不知道把心神放在哪里?所以,思想涣散,有身无心,健身养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仿生象形,离不开气韵生动,是指练功时要有太极养生杖功法的“味道”。练功有“味道”是持之以恒、坚持练功的很重要的动力源泉。怎么样才算练功有“味道”?首先,要有“气”,能感受气,理解气,运用气;其次,要“留韵”,能体现太极养生杖功法的意、气、形运动或变化的节奏特点,懂得体悟韵、欣赏韵、把握韵。气韵,是学练者生机之气与精神内涵的集合表现。从太极养生杖功法角度谈,身体和杖械合一的运动过程中,不论卷杖、滑杖、旋杖、引杖,习练者能有节律地由内而外、又由外到内的动静相间、开合有序、升降自如,且呼吸自然、吐纳有度、气息行停有节,则为有“气”。随着练功松静程度的提高,呼吸深度越发细匀深长,一呼一吸转换也越来越无声无息。太极养生杖中式式都有“留韵”。韵,本来是韵母的应和、押韵,在功法中则表现在每一式的收式、吐气、定式等过程中,体现了意境中人杖形神传递出的气息、神态、体态的意味悠远。功法的韵味暗含着“动静等观”的等待、体会的过程,即起、承、轉、合过程中瞬间的静、定、停,而气在学练者体内畅通无阻、节律有序地流动、运转,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如淡定、从容、静雅,以及身体状态所蕴含的生命活力的内敛与盎然的对立统一的特征,使人精气神得以提升,精神境界也得以熏陶和完善。
需要说明的是,在熟练太极养生杖技术、技法的基础上,才会更好地发挥仿生象形的意象习练特色。意境中的“有”,实则是“无”,而意境之“无”有,激发出体验之实“有”,即有无相生并相互转化。这种有无相生,物化之境,实现了人在境中,人景交融,可以使学练者抛弃各种与练功无关的杂念,专注于如探海寻宝、轻舟缓行等动作,达到“留韵”与“气韵生动”的有“气感”的练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