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哲荣 王灏煜
带领学生参加无人机比赛
在学校开展无人机社团活动
泰国格乐大学/ 顾哲荣
无人机课程创新实践教育模块,有着普通课程不可替代的优势,笔者就新课程方案以及新课标背景下无人机教育的意义、存在的不足以及无人机课程的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为普及推广无人机教学,总结了以下5 点注意事项,与大家分享。
1. 提升无人机教育认可度
无人机作为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其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学校教育中的所有理科知识。学校在开展无人机教育时需适度进行宣传,通过课堂教学、无人机实践活动、相关比赛,在让学生获得更多参与机会的同时,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进一步认识无人机,提升无人机教学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2. 强化师资和设备保障
学校可在继续教育模块加大对无人机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自主培养或外出学习,打造一批无人机教育师资,再以老带新丰富教师资源、提升教学氛围。师资短缺的学校还可与当地科技馆、少年宫、无人机专业培训基地合作,聘请科技辅导员或无人机专业人员入校。
无人机设备在教学中能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提升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学校在开设无人机课程之初就应做好规划和预算,为开设课程做好设施设备保障。
3. 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
在新课标背景下开设无人机教学课程时,要结合课程特点、学校实际情况等因素打造一套涵盖普及基础知识、培养编程能力、提升实践操作水平等项目的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的课程体系。
4. 建立乐趣课堂教学氛围
无人机课程是一门融合了信息科技、劳动创造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其实践性强、趣味性高。在授课时要运用好课程的特点,如设置知识抢答、编程竞赛、越障竞速挑战、创意飞行展示等环节,将原本枯燥的理论讲述打造得更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动手操作的乐趣。
5. 打造“赛中学”的教育模式
依托无人机课堂、无人机社团等载体,将越障打击、空中搜寻、创意图形等与无人机相关的任务或比赛融入教学过程,选拔一批热爱无人机的小飞手组成校级代表队。在赋予学生荣誉感的同时给予其使命感,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养训练,将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其他核心课程一起应用到无人机竞赛实践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学科素养,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形成实践能力育人的新模式。
青岛中学/ 王灏煜
小学二年级,我第一次见到了无人机。那年我的母校七十周年校庆,学校还安排了航拍记录。当我听到“嗡嗡”的声音响起时,一度认为是天上的直升机飞过,抬头仰望却未发现任何踪影。于是我便向四周望去,在舞台前发现了一个漂浮的 “黑盒子”,似乎还长着四个“翅膀”,正随着音乐时而上升,時而下降。后来,我才知道它是一架无人机。
六年级那年我转学来到了青岛中学,选择了学校开设的机械技术与科技模型制作特色课程,从此真正开始接触无人机。上课时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操纵无人机心驰神往。于是找机会我便到空场练习飞行:起飞、升空、左右旋转、前后左右水平移动一气呵成。闲暇时,我还会找老师学习无人机飞行技巧。渐渐地,我对无人机的操纵越来越得心应手。
很快,老师找到我,想让我代表学校参加无人机比赛,我不假思索便答应下来。起初,我自认操纵水平一流,摘取成绩十分简单,然而事实却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实际进行比赛项目训练时,我完赛的时间多为3到4分钟,且中途还频频出现操纵失误。
这一成绩和专业选手差距较大,让我内心一度感到失落。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很快调整好心态,开始刻苦训练。3分钟、2分钟、1分钟、50秒!艰苦的磨砺让我的飞行水平快速提升,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自此我便暗下决心,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无人机发展之路,通过一次次参加比赛提高飞行水平。之后的日子里,我常常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总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从小学到高中,无人机伴我走过了2000多个日夜。在我的内心深处,无人机已不再是玩具,而是伴我学习、助我进步的工具,是与我一路同行的好朋友。闲暇之余,我会操纵它飞行于所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感受城市的美好与烟火气;学习时,我会专注于对每一行飞行程序的揣摩与编写,让无人机更好地在空中表现出精彩的图形;比赛时,我和无人机融为一体,听着螺旋桨转动时发出的优美声音,穿越一个个障碍,获得一个个荣誉。
我坚信,无人机未来会在材料、续航、动力等方面继续突破和革新,并在社会各领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与无人机的故事也将延续下去,不仅因为它是我飞天梦的情感寄托,更因为无人机给我快乐、给我希望。期待能有更多小伙伴加入到无人机学习的队伍中,大家共同交流,携手同行,共同成长。
参加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
操纵无人机进行室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