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雷锋精神的形成机理

2023-05-30 04:50李逢秋张鑫
雷锋 2023年1期
关键词:雷锋红色文化

李逢秋 张鑫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像雷锋精神这样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精神为数不多。雷锋以他短暂的一生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丰碑。我们学习雷锋,就必须要读懂雷锋精神。读懂雷锋精神,又必须要读懂雷锋的精神之源,即把握住雷锋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思想渊源和文化根基。只有系统解读雷锋的成长过程、把握雷锋精神的形成机理,才能更好地使“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形成全民共识,更好地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雷锋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明成果都必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雷锋精神的产生也是如此。

雷锋的苦难经历为雷锋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逻辑起点。雷锋7岁成为孤儿,好心的亲属收养他,周围的邻居接济他,使他艰难地活了下来,黑暗的旧社会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痛苦烙印。1949年,雷锋的家乡解放,随着人民企盼已久的新中国成立,他同全国人民一道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在新旧社会的对比中,他从心底里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制度,而对万恶的旧社会无比仇恨。雷锋在许多场合无数次表达对党的这种感恩之情,他曾在日记中写到“我像一个学走路的孩子,党像母亲一样扶着我,领着我,教会我走路。我每成长一分,前进一步,这里面都渗透着党的亲切关怀和苦心栽培”。

雷锋的丰富阅历为雷锋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雷锋小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新式农民。当农民的经历,使他亲身体验到农民的勤劳和质朴,感受农民在解放后迸发出的生产积极性,使他更加热爱劳动,积极投身农业建设。在望城县委机关工作期间,以县委书记张兴玉为代表的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雷锋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和影响。这对于雷锋世界观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他从最初朴素的报恩之情逐渐升华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高度。

雷锋到鞍钢工作之后,直接感受到中国工人阶级的高度组织性、纪律性,这一时期雷锋的思想觉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避免工地水泥在雨天淋湿遭受损失,雷锋不惜拿自己的被子去遮盖;为了保证钢铁增产甘愿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不畏寒冷天气光着脚和泥……这都表明雷锋此时已把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作为自己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集体主义思想在他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烙印。

雷锋的军旅生涯为雷锋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入伍之后,雷锋在人民军队这所大熔炉里经过培养锻造,迅速成长为军地学习的典型榜样。雷锋入伍第一年就入了党、立了功,被所在团树为“节约标兵”、评为“五好战士”,后来又被提拔为副班长、班长,成为工程兵部队和沈阳军区部队先进典型,当选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共青团抚顺市委授予“少先队优秀辅导员”称号。雷锋作为先进典型,经常受邀到兄弟部队以及地方企事业单位、学校作报告。自1960年1月雷锋参军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的政治思想、军事技术、作风纪律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我国思想道德领域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雷锋作为一名普通的戰士,却以他不平凡的短暂人生铸就了一种伟大精神,这同他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努力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把雷锋精神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中去审视,会更清晰地把握住雷锋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随着劳动者之间平等、友善、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逐渐建立,全社会到处都充满了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社会风气,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了。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新中国建设困难重重、举步维坚的年代,不仅需要物质的角力,更需要精神的对垒。一个民族之所以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行,所赖以生存的就是民族精神,而雷锋精神恰恰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因此,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立即得到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响应,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代表,为那个时代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历史的逻辑昭示,雷锋精神的形成是建设繁荣富强新中国的时代呼唤和必然选择。

雷锋精神形成的思想渊源

万里江河总有源,千尺高树必有根。要把握雷锋精神形成的历史规律,关键还要弄清楚它的系统思想、理论源头从哪里来的问题。

雷锋从1958年开始学习毛泽东著作,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用学到的理论、观点对照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雷锋学习毛泽东著作绝不是简单地去背诵一些词句,也不是走形式、做样子,而是真正地学习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从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去学习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自觉地用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雷锋日记》中,记载雷锋学习毛泽东著作心得体会的文字和内容占很大比重。通过他的日记可以看到,雷锋坚持用毛泽东思想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雷锋在日记中深有体会地写道:“我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以后,懂得了不少道理,脑子里一豁亮,越干越有劲,总觉得这股劲儿永远也使不完”“毛主席著作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我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以后,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雷锋生前的最后一篇日记内容仍是学习毛泽东著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的读后感。毛泽东曾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并认为雷锋懂得一点哲学,从哲学与辩证法的高度评价了雷锋。

科学理论引导人,革命实践塑造人。雷锋曾经说过:“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他就是这样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无比热爱,听党的话,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自觉地用毛泽东思想指导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去践行党的宗旨。也正是雷锋的“一个心眼”,才使他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去学习革命理论。雷锋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着自己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革,再以其来支配自己的一切行动,并从个人的实践向思想观念升华,最终达到了思想认识上质的飞跃。雷锋从而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同时完成了雷锋精神建构。

雷锋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

任何一种与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即精神,它的形成都是离不开文化根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我们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这一重要论述表明,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形成并获得巨大的生命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相契合是分不开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雷锋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革命军人,很自然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从中也能够找到雷锋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比如“讲仁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这是对一种普遍的同情心、怜悯心与关怀感的表达。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会发现,“爱心”是雷锋精神总的基础。正是从旧社会“无家”到新社会“有家”的亲身经历,使雷锋内心充满的感激之情成为大爱。他从最纯朴的感恩思想出发,把中国共产党比作母亲,最终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升华为对党、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升华为对人民的深厚情感。还有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这些不仅都是雷锋精神的体现,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纵观雷锋精神形成的过程就不难发现,革命先辈与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以及红色革命文化经典,直接为雷锋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红色革命文化根基。可以说,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形成雷锋精神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之一。早在解放前,幼年的雷锋就已经在地下党员彭德茂的指引下,出色地完成过张贴传单的革命任务。参加工作后,雷锋接触到的领导张兴玉、赵阳城、余新元、韩万金、王良太等,都是经过革命战争年代洗礼的革命先辈。雷锋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直接得到了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雷锋阅读过大量红色书籍,比如《鲁迅小说集》《跟随毛主席长征》《王若飞在狱中》等等,也观看过《聂耳》《洪湖赤卫队》等许多红色影剧……郭亮、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赵一曼、王若飞、安业民和向秀丽等英雄人物不仅成了他心中的偶像,也从他们身上汲取到了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雷锋在日记中曾写道:“在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中,我想起了黄继光,浑身就有了力量,信心百倍,意志更坚强。我每次外出执行任务或在最复杂的环境中,就想起了邱少云,就能严格地要求自己,很好地遵守纪律。”……毫无疑问,红色革命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雷锋的精神世界,为雷锋精神的形成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红色基因营养。可见,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滋养,雷锋精神的形成也是无从谈起。

思想上的飞跃是真正的飞跃,精神上的升华是真正的升华。正是基于对雷锋这位英雄模范人物的再解读,对雷锋精神形成历史的再回顾,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社會环境决定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形成于社会环境、又必然要反作用于社会环境。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不仅着眼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学雷锋、人人做雷锋的生动局面,更要注重学雷锋活动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的价值力量。只有深刻认识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力量,才能更加自觉地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李逢秋系辽宁抚顺雷锋学院副院长、张鑫系抚顺雷锋学院后勤部主任

责任编辑:仇学平)

猜你喜欢
雷锋红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写给雷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