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灵,草木有情。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情与爱,都是上天的恩赐。
所谓“行万里路”,其真正的用意并不是行路里程的长短,而是指一路走来的感悟,以及对沿途风景领悟的深浅;同样,“读万卷书”,也并不在于你翻阅书卷的多少,而在于你能否与所读书籍产生心灵互动与情感共鸣。
旅行,其实是需要具有一些流浪精神的,这种精神能使人在旅行中走进大自然,享受与大自然的亲近之乐。这不仅能增长见识,而且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如今,旅行非常便捷,有高速公路、航空、高铁多种交通方式供人选择。因我一直在铁路部门工作,对铁路有着特殊的感情,乘坐高铁出行是我的首选。高铁车厢内的空间环境相对舒适,设计也比较人性化,不论看书、写作或是休息,都非常符合人的需求。
每次乘坐高铁旅行,我喜欢把高铁上收纳缩放的小桌板当成小小的写字台,享受阅读和写作的快乐。累了,我会闭目养神,或把目光投向窗外,去欣赏车外的景色。这景色,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即便是在同一个季节里,景色也各有差异。有时,车窗外层峦叠嶂、连绵不绝的山峰如屏风般遮挡风沙;有时,绿油油的麦田像一张巨大的地毯铺向远方。大地广袤而丰盈、宁静又悠远,这些风景忽远忽近,不断变换,仿佛上演着一部部风光大片。在高铁上,除了读书和欣赏美景,我会触景生情,将沿途见闻及感悟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小窗幽记》中有言:观山水亦如读书,随其见趣高下。从自然怀抱中,山眉水目间,学会推己及人。
记得10年前,我从书店买到《湘西散记》和《边城》,读着大师笔下的湘西,我一下子被沈从文笔下的文字所吸引,梦想着有朝一日到湘西去旅行。直到10年后,我终于踏上前往湘西的列车,行囊里自然少不了沈从文的散文集。走进凤凰古城,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浪迹在湘西云山雾水间的士兵,他在走出这方土地后,用一支神来之笔点染着这里的山水树木、楼台房舍、大船扁舟、兵士边民以及那个叫翠翠的姑娘。这用一支笔,便让这方山水灵动鲜活起来,让边城的梦境,在人们的脑海里一遍遍重复,最后固化成一幅永不褪色的图画。多年来,我深深沦陷在他的文字里,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到他童年的时光。他将这方隐匿的山水,诠释为经典,让昨日的茶峒,今天的边城,成为文化深处的一种绝对存在。
行走让我看见、让我听到、让我收获。前年秋天,我来到千里之外的铁路沿线采风,晚饭后,我独自走出养路工区的大门,不远处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静静流淌,坐在河边,看星星在水里无声晃动。我想起《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在他的眼中,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风霜雨雪,春夏秋冬,都值得我们驻足欣赏。正如他在书中所说:“让自己像大自然一样简朴,驱散我们眉头的阴云,给我们的毛孔里注入一点活力。”夜,安静极了,空气中弥漫着土地特有的气息,我感到体内,就像地里拔节的庄稼,一下变得饱满而成熟。我深信,那潮湿的泥土深处,藏着人世间最深的秘密。
行走多了,自己也和山水草木融汇在一起了。旅行让我重新获得了源泉和力量,重新“听到来自穹宇深处的回答”。山绿水涨是诗歌,草木枯荣是诗歌。关键要用心认真感悟。
旅行的意义在于出发前的憧憬、行程中的体悟和归来后的回味,多年以后我们都会白发苍苍,眼睛昏花,到那时,偶然翻看当年的照片,仍能给你心灵的滋润和安慰。对许多人来说,旅行,有时就是为了与影像中的美景,有一次心与心的沟通;与那个听到的或书本上讀到的地方,来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和碰撞。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未必如此。爱上一座城,也许是因为城里生动的风景,以及城市里湛蓝的天空、干净的街道、穿城而过的清澈的河流。我对一座城市,最感兴趣的还是这座城市的内涵与生活模式。
相对于城市,我更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游历。神奇的大自然千姿百态,走进她,就能收获属于自己的那种愉悦,就能感知大自然神奇的魅力,真真切切地将那逝去的时光串成最美的记忆。
时间可以老去,然而阅读和旅行,却能将每一个日子照耀。带上灵魂、带上书本、带上好心情,走出陋室,亲近自然,你就会知道世界的美妙。旅行能激活你的灵感,让你充满激情与好奇。现如今,人们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出行条件也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坐在高铁上,其实与坐在办公室里并没有太大区别。当你把旅途的阅读与创作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乏味的旅途就会变成一种奢侈的快乐,窗外的风景就会被心中的风景所替代。
2000年的春天,我参加了“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高铁采风活动,相继走进北京、青岛、成都、西安、汉中、南京等站段及沿线工区,并深入京张高铁建设工地、青岛四方车辆厂体验生活。这段体验给了我创作灵感,我很快创作出了数百行与高铁有关的长诗《大地飞歌》。因该诗感情真挚、来源于生活,很快在多家报刊发表,还荣获“第四届中国长诗”最佳成就奖。这首长诗中的不少诗句,就是在飞驰的高铁上创作完成的。也许有人会产生疑惑,在列车上,你能静下心来读书、写作,其实,这只是一个习惯问题,一旦习惯了这样的环境,就会将心情调试到一种最佳的状态,将思绪集中在文字之间,心无旁骛去读书、写作,达到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地。
人生如寄,何谓漂泊?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用旅行排遣孤寂,寻觅灵感,勤奋创作。他创作的童话故事,被翻译成了100多种语言。晚年他致信友人时,仍壮志在胸,豪情满怀:“我真愿只有二十岁,这样我就会在我的背囊里放上一个墨水瓶,两件衬衫,身边带着一支羽毛笔,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作家铁凝曾说,他(安徒生)擦燃一根火柴,便点亮了整个世界。诗人叶芝则认为,缺乏对远方的想象,精神世界会日渐萎缩,失去对未来的向往;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家库切是从南非迁徙到澳大利亚的,在他心目中,自由、荣誉、快乐是至高无上的。这些大师们喜欢在地球上漫步,像行星一般到处流浪,他们心中装着诗和远方。在奔波中,他们将心情调适到写作的最佳状态,将思绪集中在文字之间,他们的身体里、灵魂中自带着文学的细胞、写作的激情。同时,他们的行走,也开阔了他们的体验和识见,促使了灵感的再现,鼓动了心底的文学基因。他们的文字带着体温,带着浓烈的感情,这感情是从心底深处流淌出来的,朴素而自然,直击心灵深处的宁静和深邃,字里行间闪耀着灵动和智慧的光芒。
浩瀚的大自然,包容一切,承载一切,它千姿百态又神奇多变,它启发人的心智,催生人的灵感,引燃人的思维。人世间从来就不乏行走者,而读书与写作的过程,就像一朵花儿盛开的过程,一篇美文、一首小诗,都是生命绽放的花朵。只有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撷取的文字才能凝重、厚实、茁壮,才接地气,冒热气,才有情怀,才生动感人。
携一缕书香去旅行,利用碎片化的有限时间去阅读,去体味书中的滋味,你的心中便拥有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不论在大地飞驰的高铁上,还是在空中飞行的机舱里,一种看似随意而又毫无功利的阅读,将会使你的灵魂在不知不觉间得到净化,让你的灵魂获得意想不到的丰盈。
书 房 记
从小喜爱读书,能拥有一间书房,是我童年的梦想。
小学3年级那年寒假,我第一次来到洛阳市图书馆,书架上、书柜里琳琅满目的书籍,令我恍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我忐忑不安地拿起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贪婪地阅读起来,直到闭馆的铃声响起,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上中学时,我所见到的图书仍十分有限,初二那年暑假,我到同学家复习功课,同学带领我走进他父亲的书房。他的父亲在高校任教,与家父曾是大學同学,他家的住房并不宽敞,一间卧室兼书房里,两个摆满了书籍的书柜临墙站立,书柜的旁边是一张摆满了书和教案的桌子,书架里的中外名著,美味佳肴般挑动着我渴望阅读的味蕾。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本《三国演义》如饥似渴般看了起来……回家的路上,那书柜里高高低低摆放的书籍,如琴键在我心中弹奏出美妙的旋律。从此,何时能有间书房,成为我心中迫切的“愿望”。
1984年我参加工作,被分配到陇海铁路沿线的一个工区,工区远离城市,加之交通不便,每月领到工资后我回一次家,然后去新华书店买几本喜爱看的书带到工区阅读,年复一年,攒的书渐渐多了起来,书多了,就想为它找个应有的位置,心中便憧憬着何时能拥有一间独立的书房,一个专属自己的空间,哪怕小一点也行,不求精致与豪华,只要把尘世的喧嚣隔绝在外,有一个灵魂自我安放的地方就行!可我知道,要想有书房,必须得有比较宽畅的住宅。
读书人谁不希望能有一间承载自己梦想的书房?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要真正获得一间像样的书房,谈何容易!
上世纪80年代末,我成了家,住在岳父岳母家中,2005年秋天,单位分配福利房,制订了严格的分房标准,按照标准给申请住房的职工打分,再由高到低分配住房。值得庆幸的是,我分到一套住房,面积45平方米,两室一厅,还有一厨一卫,虽然面积不大,但我还是兴奋了好多天,我和妻子住在朝南的一间十平方米的卧室,女儿住在朝北的一间,另一间便是所谓的“客厅”了。女儿的房间里,放置有一张小床、一张写字台和两把椅子,墙角空出的地方,我让木匠按空出的面积,打了一个特殊的书架:书架瘦高,由地面直抵屋顶,比普通书架多了两个隔断,可以摆放更多的书籍。
写字台临窗摆放,一侧紧贴着床头,另一侧临近书架,我将多年来积攒的书籍,最喜欢的逐次摆在书架上。由于书架小,有不少图书“无家”可归,看着一本本无处安放的图书,我只得忍痛送人。
这个房间的写字台主要是女儿温习功课、做作业的地方。我常常利用女儿上学的间隙,坐在桌前读书、写作。写作累了的时候,我会拉开窗帘,看着窗外高大的梧桐树,听着树上叽叽喳喳的鸟语,小小的满足感油然而生,这让我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句子。不管怎么说,家里总算有了一个装满图书的书架,我终于有了小小的“书房”。
我在小书房里读书、写作,文章在全国多地报刊、杂志上发表。当女儿放学回家,我会主动为女儿让出地方,让她在房间里写作业、复习功课,这不需要任何借口,她那时已上中学。有时约稿催得紧,我会在客厅的餐桌上写作,每每这时,我对能有一间独立的房的念头就愈发强烈。
2013年,我和妻子先后去过多家开发商的商品房楼盘,并进行反复比较,最终买了一套15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住房。我挑出一个房间,认真布置成单独的书房,书房里除了写字台、电脑,还放了四个书架。
我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书房,压抑的心灵一下得到了舒展,半生的梦想也终于得以实现。走进书房,神清气爽,我的精神徜徉在书山之间,思绪驰骋在学海之中。在这间充满温馨的书房里,我不知疲倦、夜以继日地读书、写作,笔耕不辍,并发表了数百篇的诗文,出版了多部书籍。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一边写作,一边不停地读书学习,为自己补充能量,购书一直是我的一大乐趣,书籍逐渐增多,书房日见拥挤,有限的空间显得越来越局促,书架里摆满了书籍,书桌上、临墙的地面上,也堆积成了层层叠叠的书山,还有许多书被委屈地装进纸箱。有时查阅资料,为寻找一本书费尽周折,等找到了资料,写作的灵感已荡然无存。
在这拥挤的书房里,再也找不到最初兴奋的感觉。随着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日渐迫切,圈内流传着一句“小康不小康,主要看书房”,的确,书房是反映精神生活的窗口,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生活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尺。
后来我们在偏离市中心的一个小区,买了一套近200平方米的住房,四室两厅两卫。向南朝向的有卧室、客厅和书房,客厅和书房都有面积较大的飘窗,书房30多平方米,紧邻客厅。交房后,我请专业装修设计师进行设计,并对书房的装修特别提出了要求。6个高大的实木书柜紧贴着两面墙整齐排列,书籍分门别类井然有序地摆放其间。我还专门为自己设置了一个藏书柜,分类摆放着自己出版的作品集、主编的书籍以及收录自己作品的各种选本,还有文朋诗友们签名赠送的书。
如今,我已拥有数千本藏书。由于自己从小喜爱书法,在书房的飘窗上,特意定制了一张近两米的桌子放置其上,桌上铺着白色的毡子,笔、墨、砚台置于桌子的右角。书房里,书香、墨香、花香弥漫,写作累了的时候,我会临池挥毫,笔走龙蛇,洒脱自如,不知不觉间便陶醉其中。
除去必要的工作和应酬,闲暇时间,我多在书房读书或写作,有时,我站在书架前,眼观书阵,鼻闻书香;有时,我手持一杯咖啡,看窗外芳草萋萋,树木葱郁,花香鸟语,心中便荡漾着丝丝幸福和喜悦。
行文至此,不得不说,我遇上了一个好的时代。
作者简介:赵克红,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文联副主席、洛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出版诗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评论集等十余部,其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等数百家报刊发表。获多种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