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生产是国内外城市空间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现代城市的诞生不仅在历时性层面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在共时性层面也意味着人类生活空间的变化。这一空间变化在表象上表现为农耕生产及其空间向工业生产及其空间的转移,在实质上表现为由宗法伦理所维系的熟人社会向由商业交换所维系的陌生人社会的转变。换言之,在人的空间存在方式意义上,现代城市的诞生和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空间存在样态。这种空间存在样态的变革既丰富和发展了人的空间存在方式,又带来了新的空间异化问题。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智慧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智慧城市概念是2008年提出概念,2020年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其主要发展目标在于科技、绿色与人口,科技对应数字中国、科技创新,数字包括数字中国与数字社会,指标中预期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6.3件增长至12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GDP比重从7.8%增加10%,表明智慧化建设在未来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载体以及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生活的基本途径和直接触点,是智慧化融入城市生活、惠及城市民生最直接的体现。当前,我国公共设施出现智能化与信息化的设计应用,公共设施需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不断丰富着城市的智慧属性。在未来,公共设施设计的创新性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充分关注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公众的需求,以绿色化、人性化和智能化为基本原则,采用智能化和联网化技术进行创新设计。这些创新设计将实现公共设施的自适应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也将实现公共设施的低碳化和环保化。与此同时,考虑到中国社会人口基数大,且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公共设施设计仅以大多数正常人的基本需求以及维护成本为主要参考标准,忽视了此类设施需要具备供全民使用的服务能力,进而造成此类设施存在各种设计局限的问题以应引起重视。这些设计局限往往将弱势群体排除在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之外,使他们因无法正常使用公共服务设施而被迫减少社会参与;社会公共资源使用路径的缺失,进一步导致了这类群体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占有量偏低。簡而言之,公共设施的设计应更加注重人性化和普惠性,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需求,提高公共设施的普及性和可达性。
全适性设计指的是为人的多样性、社会平等和包容所做的设计,是以特殊用户群体为起点,为社会全民设计出优质的产品、空间环境或服务系统的设计理念,在中国仍是一个较新的设计理念,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设计师们也越来越关注弱势群体的设计,越来越多的无障碍设计加入到公共服务设施之中。无论是从特殊群体的利益保障角度出发,还是从公共设施的设计目的出发,都需要从可用性、易用性、实用性、耐用性等层面去优化公共服务设施,而全适性则是公共设施优化改良的一个很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