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
周末重温了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伴我同行》。影片讲述了四个十二三岁的小镇少年在偶然得知距离小镇几十里远的树林中藏着一具男孩的尸体后,结伴而行,开启一段寻找尸体的冒险旅程的故事。
他们在这段两天一夜的旅途中翻山越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险阻:被呼啸而来的火车追赶着被迫跳下山坡,在夜晚漆黑一片的树林里燃起篝火轮番守夜,哪怕在到达目的地见到尸体之后,还受到一群比他们年长的、同样来找尸体的不良少年的威胁。
四位少年在这段难忘的冒险中可以说是患难与共,然而他们绝不会想到,当他们回到小镇,在乡间小路的十字路口处互相告别后,面临的是小学毕业以及这段友情的无疾而终。
电影的最后,已成为作家的男主角在回忆起那段夏日探险时光后,铿锵有力地敲打键盘,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后来再也没交到,像十二岁时遇到的玩伴那样好的朋友。”影片获赞最多的一条短评这样写道:“十二岁时没有朋友,这辈子也就不会有了。”当我们开始怀念昔日的玩伴时,恰恰昭示着如今想要结交到一个心灵契合而又情感真挚的朋友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同样揭示出成年人的友谊面临着两大难题:老朋友渐行渐远,新朋友难以深交。
就像《红楼梦》里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
在各自打拼的城市里,每天一两个小时的通勤早已耗尽了精力,下班后每一声微信的提示音和电话铃响除了造成一次心脏的悸动外,也让人丧失了想要去联系老友的欲望。
我们连过去的友谊都难以维系,又如何发展新的友谊呢?
成年人的友情就是如此艰难,艰难到鲁迅都不得不在《社戏》的最后感叹:“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当真是怀念豆子的味道吗?想必更多是怀念那群同伴吧。长大后,我们再难召集齐那帮一起去偷豆子的老友,再难寻觅到新的去偷豆子的朋友,最重要的是,长大后,我们再也不会去偷豆子了。
(永 年摘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连培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