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摘要】 卢卡奇是著名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作品《历史与阶级意识》被学界广泛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和代表作品之一。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提出了历史总体论的观点,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并希望从此出发去寻找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法的本质。虽然卢卡奇对辩证法的阐述带有黑格尔思想的色彩,但其有关意识形态的观点具有独到的见解,把握其总体性思想,探寻其理论渊源,对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涵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1-009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1.031
卢卡奇1885年诞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他的论文集《历史与阶级意识》被广泛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引发了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思考与解读的热潮,其提出总体性的概念,试图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以此为据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内核,他驳斥了第二国际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经济决定论”“社会宿命论”,但在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辩证法的问题上,他过分强调主体性、能动性,重视无产阶级的意识觉醒,不免带上黑格尔主义哲学的色彩。如何准确把握其总体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再次讨论和研究《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一著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卢卡奇与《历史与阶级意识》
(一)写作背景
20世纪初,西方社会风云突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变得千疮百孔,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这些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息息相关。在西欧、中欧各国都有工人开始起义和罢工,工人联合起来开展政治斗争试图夺取政权,一些国家的工人还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试图仿效俄国十月革命模式,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马克思主义曾明确地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剧烈动荡势必引起社会思潮的兴起。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欧洲一些国家的革命失败,让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相继发表了《历史与阶级意识》和《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开始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引发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讨论热潮,因此他们也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二)主要内容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的一部论文集,在里面收录1919年到1922之间写作的八篇论文。卢卡奇针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庸俗”理解,将辩证法突出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认为是马克思全部学说的本质依据。他着重强调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的作用,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意识觉醒,才能迎来真正的社会主义。他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批判中,提出物化和阶级意识两个概念,他指出物化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①他强调在资本主义社会,物化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人在物化的牢笼里而不自知。只有无产阶级树立阶级意识,意识到自己作为阶级的一部分,团结无产阶级的力量,達到无产阶级意识觉醒,才能对抗物化,摆脱资本主义的桎梏。总体来说,卢卡奇在论述中含有黑格尔哲学的色彩,过分强调无产阶级意识的历史作用,具有意识形态决定论的倾向,不免陷入唯心主义,这一点是需要我们仔细甄别的。
二、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一)理论渊源
卢卡奇将总体性作为一个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钥匙。从渊源上来说,总体性思维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中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也深深地受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黑格尔在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基础之上,在解决主客体矛盾的冲突中形成总体性思想,他提出“绝对精神”,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抽象的整体思想,是偏离客观世界的存在。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就是普遍的统一的总体,绝对精神既是世界万物,又是世界万物的表现。
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将黑格尔哲学改造成一种新的哲学,他强调应该从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以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为突破点,在此基础上来把握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就曾试图以社会历史的整体来理解政治经济学。到《资本论》写作时期,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剖析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是总体性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体现。《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后,试图从历史的表象看本质,然后对历史进行总体的把握,是其总体性思想的体现。
(二)具体内涵
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核心概念。卢卡奇认为,总体性要求在看待问题时,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和全体,并且总体对于各个部分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总体性思想就要求我们看待社会生活的问题时,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他认为,社会生活是一个在历史中发展的整体,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单独的个体来实现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只有将个体放在总体的发展的历史中其才具有价值。
卢卡奇认为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进行改造,强调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客观普遍的联系,而整体对各部分具有支配作用。在《资本论》中深刻体现了总体性这一概念,从独立的个体出发来理解历史和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存在根本区别。从孤立的部分出发,无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与历史上存在的其他社会形态的区别,当然也不能理解未来社会。从单独的孤立的部分出发,其结论必是抽象、无意义的。在与第二国际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斗争中,面对第二国际理论家抛弃辩证法转而投向自然科学方法的行为,卢卡奇批评说庸俗马克思主义以为把自然科学方法简单地拿过来而不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也不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抽象的孤立的规律得出的事实,仍然是抽象的孤立的②。由此,卢卡奇得出结论,只有在实践中坚持总体性方法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在阶级意识这个概念之中,也体现着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卢卡奇认为,社会划分为阶级,是因为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不同,阶级意识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些特定人群意识的总和。这个阶级意识并不是由单独个体的意识决定的,也不是简单的群体意识的综合和平均,它体现为一个阶级整体的意识。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人们的阶级意识还不够清晰,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资源愈加聚集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压迫,阶级意识就在此时显现出来。卢卡奇把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意识划分为无产阶级意识和资产阶级意识,在无产阶级意识中,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逐步开展,形成了对资产阶级的一个总体性认识。与此同时无产阶级逐渐意识到自身阶级作为历史的主体,对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也形成对自身阶级的一个整体性认识,并将之付诸于实践,从社会各方面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造。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解放,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整体性批判和改造基础上才能完成的,不仅仅是经济方面——这正是第二国际理论家倡导的“经济决定论”——而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开展革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也只有把握社会的方方面面,运用总体性思想来指导实践,才能最终实现胜利。
卢卡奇在物化理论之中体现着整体性思想。他指出,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逐渐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人通过劳动创造出的商品并不能为自己所用,反而控制着生产者。在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背景下,人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重复劳动,劳动者在流水线上被工厂分化为独立的个体,与整体的联系逐渐变小。不仅如此,人与自己的劳动都成为商品,劳动者在生产中逐渐被物化,思想也被束缚,失去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能力,甚至为资本摇旗呐喊,背叛自己的阶级。他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形成总体性思想,即对自身阶级被物化形成一个客观的认识,才能形成自身阶级意识的觉醒,将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方向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三、卢卡奇对辩证法的探讨
(一)《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辩证法研究
《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被肢解了,庸俗马克思主义者割断了唯物论与辩证法之间的联系,将马克思主义倒退为旧唯物主义的水平。第二国际理论家的重要缺陷在于忽视辩证法的重要地位,为了抨击这些错误思想并给予改造,卢卡奇指出,只有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方法才能真正引导人掌握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③。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自于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黑格尔是在提出“实体即主体”的原理基础上发现德国古典哲学的局限性,但他只是在概念上由“主体-客体”展开辩证法的相关内容。卢卡奇认为,黑格尔把人类历史看作客观的辩证过程,其中以人为决定性,居于主体地位。人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而社会的历史作为人的创造物又与之对立,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是人既创造历史,又存在于其中,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参与这个辩证过程。因此,他认为人在实现主客观统一的基础上可以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历史。但是,实现主客体统一的力量从何而来,黑格尔没有指出,因此他提出了“绝对精神”的概念,认为绝对精神是在客观中独立存在的一种宇宙精神,它脱离人与自然的存在,通过绝对精神自身的运动发展,出现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经过不断地运动发展最终将回归本身。但是,绝对精神的提出表明黑格尔并没有真正了解到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理论与实践的二重性。基于此,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是在继承黑格尔主体-客体辩证法的基础上,以无产阶级替换掉绝对精神,指出无产阶级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主客体的现实的统一。
(二)卢卡奇对辩证法探讨的局限性
卢卡奇在对辩证法的探讨上,极力揭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但是在对其理解上存在一定偏差,他是带着黑格尔的色彩看待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且过于强调黑格尔哲学的主体,即自我意识的作用,这样就不免陷入唯心主义。
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看作是“主体-客体辩证法”,否认恩格斯提出的自然辩证法的合理性。他指出如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辩证法,那么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创造者,其主体性地位就会丧失,因此他认为自然界不存在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只能在社会历史领域发挥作用。他认为人作為社会历史的主体,必须强调其重要性,才能阐释阶级意识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说法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将人的意识作用夸大,否认了社会历史领域间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样的理解显然存在片面性。
四、《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启发价值
(一)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在与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的论战中,卢卡奇指出其错误在于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与客体割裂了,忽视了革命阶级的历史作用。卢卡奇认为,社会形态的更迭和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无产阶级的力量,其中阶级意识的觉醒是不可忽视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广大劳动者作为一个被压迫的阶级,自身的生存都成为困难,其阶级意识是不自觉的。卢卡奇在论述中强调了要加强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注,阶级意识的发展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几个世纪,但真理的光辉仍然照耀着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被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所包含的内涵十分丰富,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也颇为广泛。卢卡奇关于“总体性”的思想提醒人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进行解读时,不能简单地摘选相关论述和段落,更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不同领域之间的关联性,对马克思主义某一方面孤立的研究是不可取的。
注释:
①(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7页。
②张康之:《总体性与乌托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7页。
③张立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与重建》,吉林大学2019年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吴晓明.论《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辩证法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02):37-46.
[3]马琰谂,轩传树.重读《历史和阶级意识》增强应对当前意识形态挑战的能力[J].文化软实力,2017,2(03): 18-20.
[4]聂大富.总体性辩证法和阶级意识视角下的党建思考——重读《历史与阶级意识》[J].科学社会主义,2017, (02):143-148.
[5]彭冰冰.从总体批判到个体言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历史流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01):96-100.
[6]何萍.论马克思辩证法的具体性——读卢卡奇《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0,(01): 20-28.
[7]刘卓红,陈永盛.作为救赎人的自由的批判武器——卢卡奇无产阶级意识理论新读[J].学习与探索,2014,(02):9-13.
[8]于司酮.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当代价值[J].青年与社会,2020,(23):191-192.
[9]胡瑞琪.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当代意义[J].文化学刊,2020,(04):76-78.
[10]都岩.卢卡奇青年时期对自然概念的理解——对《历史与阶级意识》及《尾巴主义与辩证法》中自然概念的考察[J].教学与研究,2014,(04):91-96.
[11]张立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与重建[D].吉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