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曼莉 董学敏 夏国萍
[摘 要] 基于云传播理论可知,互动交流类应用在新媒体应用开放平台云传播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社交网络+”将成为实现云传播的主要渠道,云传播的传播机制是“共享”。研究生“云思政”育人长效机制的实现需要契合云传播的相关特征,并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路径及“十育人”体系的相关思想政治要素有机融入“云思政”框架,使“云思政”不仅是平台共享、信息资源整合的“云传播”,更是机制协同、有育人实效的“云传播”,真正将“云教学”“云教育”“云管理”“云服务”“云组织”等育人环节融入“云思政”育人矩阵。
[关键词] 研究生;“云思政”;育人长效机制;路径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20年面上课题“高校研究生‘云思政育人长效机制路径探索”(2020MSA49)
[作者简介] 苟曼莉(1983—),女,陕西咸阳人,博士,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董学敏(1989—),女,河北張家口人,硕士,北京理工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夏国萍(1985—),女,山东滨州人,博士,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世界一流大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2-0167-05[收稿日期] 2022-05-11
高校线上教学活动为满足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开始将网络技术和相关媒体进行融合,形成了“云思政”工作模式,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在高校推进“大思政”格局的改革实践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研究生“云思政”育人工作。破除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壁垒,加强顶层设计,协同协作、同向同行,构建多类型分层次的教育模式,强化全员育人意识,以培养“明德致远、宽厚基础、精深求是、包容创新”的高层次领军领导人才为目标,聚焦四项目标任务,把握四个辩证统一,建立四项工作机制,打造“‘五位一体云思政”育人矩阵。以增强理想信念、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精准服务管理为目标,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师生的媒体化与媒体的“师生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实践贯通机制、队伍建设机制、支持保障机制,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心理等育人各环节探索“云思政”实施路径,打造“云教学”“云教育”“云管理”“云服务”“云组织”等研究生“云思政”育人矩阵,构建研究生“云思政”育人长效机制,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研究生“云思政”四项目标任务体系
1.目标一:增强理想信念教育。聚焦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要求,“坚定理想信念”是“六个下功夫”之首,是精神之基。当前,微博、微信、QQ等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最主要的交流平台,重新构建了校园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带来诸多影响。网络新媒体也存在一些不良信息,使青年学生产生疑虑,个别学生迷失了方向。研究生群体的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与日俱增,在其原有价值观并不完全积极向上的情况下,盲目追求个人意识独立,加大了价值观层面的引领难度,导致研究生群体的“求异”效应,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因此,需要在网络新媒体中增加理想信念教育等主流意识形态供给,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2],共同构建新时代青年群体共有的精神家园,培养新时代的奋斗者。同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素养,不断增强其驾驭网络新媒体圈群的工作能力,推动线上线下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发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新媒体与传统网络平台之间的关系,继而形成合力,促进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纵深发展。
2.目标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断创新。基于网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优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与传统的教学优势相结合,有效扩展了教学环境,由传统课堂扩展到模拟课堂与多媒体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从传统课堂教学扩展到网络课程教学,教学教师从主讲教师扩展到在线专家,实现传统教学的重建与创新[3]。因此,要整合各教学因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目标三: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新时代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成为高校的重要发展目标。北京理工大学提出完善研究生多类型分层次培养,培养“强基础、重国际”的学术创新型人才、“强平台、重协同”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强交叉、重团队”的复合领军型人才和“强实践、重应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新的学习发展平台是实现人才创新培养的必然选择。除第一课堂外,第二课堂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外获取知识的重要学习平台,是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努力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的培育体系,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善于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对新兴科技产品与技术的兴趣,促进“互联网+”新生态形成。
4.目标四:使服务管理育人更加精准精细。思想政治工作要精准把握研究生的群体性脉动,应从研究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建设学生综合数据平台,梳理学生相关的各方数据,做到数据全面、精细、准确,为精细管理提供依据。基于数据研判学风状况、学生志向、学生心理状况。以新媒体新技术推动研究生事务管理服务规范化,推动学生服务流程再造,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精细化的服务,在学生报到注册、宿舍社区、证明事项办理等方面,建立一批自助和线上服务项目,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实现学生事务中心以网络虚拟大厅为主,提升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抓好校园网络管理规范化建设,形成动态网络化管理格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结合,为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提供制度保障。
二、打造“五位一体”研究生“云思政”育人矩阵
1.云教学。持续推动学校课程体系更新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校内校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在线课程。打造线上“金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专项”,建设一批学科全面、质量一流、面向国际的专业核心课和特色课为主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重构本研一体课程体系,形成公共课、基础课、学科专业核心课、选修课、交叉课“五类课程模块”;实施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讲座式和实践式“五种授课方式”,建设精品课、视频公开课、课程思政示范课、优秀案例课和全英文品牌课“五种高质量金课”。
2.云教育。加强线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繁荣校园文化,积极扩大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发出时代感强的正面声音。加强校园新媒体矩阵建设,建设学校官方新媒体矩阵,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精准覆盖。丰富网络内容,加強网络文化建设,创作展示一批具有“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的“网络名篇名作”。打造一批政治素质优良的“网红教师”和学生意见领袖,培养一批具备深厚理论功底、较强创新精神和良好信息素质的复合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3.云管理。以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优化职能配置,推进校内扁平化管理和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建设学生综合数据平台,以数据推进精细管理,融合学生相关的各项数据,实现贫困认定、奖学金评选、荣誉称号评审、纪律处分与申诉、心理咨询预约等30余项业务的线上办理。探索大数据研究应用,基于数据研判学风状况,对学困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培养优良学风;基于数据研判学生志向,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档案,对不同志向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生涯发展帮扶,推进就业工作由毕业生向全体在校生重心前移;基于数据研判学生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强化分类分层次心理成长资源供给。以各类资源特别是育人资源的集中汇聚为导向,加强资源的统筹使用。
4.云服务。明确各服务岗位的主体责任,强化各岗位的服务育人责任机制。优化图书资料服务体系,多途径提供文献资料及交流服务。提升医护服务水平,提供“在线视频医生天卡”线上问诊服务,完成看病诊疗等过程,为育人工作提供健康保障。增强供给能力,支撑业务流程再造,落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提供微信线上订餐服务等。实现云资助育人,推进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建立各项资助工作数据库,精准认定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构建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机制[4]。开展云就业服务,进行线上应聘求职,“摆渡人”工作室提供线上就业指导等;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开通线上心理支持和互助服务,推出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心理成长网络资源供给;加快中心数据库建设,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持续推出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及工作需求的智慧服务。
5.云组织。构建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基层党委具体指导、基层党支部发挥作用的“大党建”工作格局,在此体系下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云思政”育人保障功能,充分运用“学习强国”“党员云平台”等平台。发挥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作用,推动党团班协同育人的载体与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主题党团班日活动,更好地代表、团结和服务青年学生。
三、处理好研究生“云思政”过程中的“四个辩证统一”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如思想政治教师注重在课堂上对研究生加强思想引领,将鲜活案例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思政元素无形植入其他课程,同时充分运用“云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实现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课堂内外同频共振。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时需要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相互融合[6]。在高校第一、二课堂的融合过程中,要把握好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与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发展总目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相关部门和参与主体、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等构成的相互制约及相互影响的关系,使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思想素质提升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高校是人才聚集地,是学习知识和开展研究的地方,也是青年学生放飞梦想的地方。应坚持教育教学育人与管理服务育人理念的有机统一,动员各方力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相贯通,既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也强化专任教师在第一课堂的教书育人职能;要与学科建设、科研活动相贯通,既发挥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顶层设计作用,又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要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贯通,融合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心理帮扶、资助管理等多种形式;要与党建工作相贯通,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发挥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7];要与管理服务工作相贯通,实现严格管理要求和创新方式方法的结合。
4.师生的媒体化与媒体的“师生化”。师生的媒体化指的是“受众”被媒体“格式化”,已经在事实上被信息的主动消费者、发布者、再造者和信息传输中介等新内涵所取代。媒体的“师生化”指的是当今网络教育的开放性、便捷性、多样性和交互性,构建了超乎传统课堂之外的更为广阔的社会课堂和更为庞杂的虚拟师生关系[8]。据此,需要积极主动地以新的教学实践探索、新的教育技术路径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真正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与吸引力。
四、构建研究生“云思政”的“四项工作机制”
1.组织领导机制。在新时代一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搭建一条清晰的研究生“云思政”育人路径体系,学校党委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强对“云思政”育人工作的领导,形成党委主导、齐抓共管的“云思政”工作格局,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工作机制[9]。一是学生工作系统内部推动。实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协同联动和整合贯通。由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四部门联动,形成“四联一体”的学生工作运行模式。二是主渠道主阵地相互结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和专业课“同心圆”式课程育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云思政”育人孵化平台,以党委教师工作部为主责部门,切实发挥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并通过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协同育人,增强和提升教师教学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实现集成创新、协同育人。三是全校思想政治工作各要素协同。破除多部门壁垒、教育教学分割而产生的统筹不够和合力不足的问题。全校上下通力合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研究生“云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10]。
2.实践贯通机制。学校要加快提升网络、云平台等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云思政”及全校师生的其他信息化需求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保障。同时,面对研究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学习习惯和信息接收习惯,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方式和手段势在必行。研究生“云思政”要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搭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桥梁,聚焦学生价值导向、发展取向和需求指向,不受空间限制,开设多领域、多区域、多时段的“云思政”实践渠道。以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云”理想信念、形势政策教育,因“势”施教;以寒暑假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充分利用假期进行志愿公益、社会调研、校友走访等互动,并注重线上分享宣传,因“群”施教;探索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学生特质因“业”施教[11]。
3.队伍建设机制。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研究生“云思政”育人工作体系的重要保障。以“十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全体教职员工切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管理干部、辅导员和导师四支教师队伍的作用。同时,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云思政”育人模式的推广,需要一批能够适应新环境、开辟新视野、接受新任务,拥有积极应对特殊时期特殊情况、及时转变工作方式方法的素质能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打造专业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精选配足配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大力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形成一支“专家化、学者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4.支持保障机制。在组织保障方面,为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进计划(2018—2020年)》,形成了“十育人”行动方案,落实各部门、各类主体的育人责任,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在资金保障方面,学校每年劃拨专项经费支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与实践,经费使用覆盖面大,受益面广,可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经费支持保障。在人力保障方面,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后勤基建处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确保研究力量能务实高效地组织和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人力保障。在方法保障方面,课题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比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践检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突出理论指导实践,力求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杨丰伃.从“云思政”到“融思政”:高校思政工作的实践探索[J].时代报告,2022(4):131-133.
[2]赵芃.新时代下高校附属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宣教探析[J].时代报告,2021(10):54-55.
[3]王思迪.基于网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大学英语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4]师生员工政治理论学[EB/OL].(2018-05-04)[2022-04-05]. https://www.docin.com/p-2639089904.html.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陈维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2):129-130.
[7]相阳,范瑞琦.对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82-83.
[8]冯培.审时度势 借“式”化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5-38.
[9]赵长禄.高校党委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7(8):16-18.
[10]伯洁.“三全育人”格局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探析:以苏州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1):6-11.
[11]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东北师范大学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的探索与实践[EB/OL].(2019-07-16)[2022-04-05].https://www.12371.cn/2019/07/16/ARTI1563248624621747.shtml.
Exploration on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lou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GOU Man-lia, DONG Xue-minb, XIA Guo-pingc
(a. Departmen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Affairs, b. CYL Committee, c.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levant theories of cloud communica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are in the core position in the cloud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an open platform for new media applications. “Social network +” will become the main channel to realize cloud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cloud communication is “sharing”. Based on th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to fit the relevant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relev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ten education systems” into the framework of “clou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that it is not only the “cloud communication” of platform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but also the mechanism coordination. The “cloud communication” with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ruly creates a “clou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matrix in which educational links such as “cloud teaching”, “cloud education”, “cloud management”, “cloud service” and “cloud organization” are integrated.
Key words: postgraduate; Clou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ong term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