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起造黄谣、P图牟利事件引发关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媒体时代使得网络谣言不断出现新变种,给谣言治理带来了新挑战。网络造谣事件为何屡屡发生?智能化网络谣言传播带来哪些危害?究竟该怎么治?
近日,多起造黄谣、P图牟利事件引发关注。南华大学一名何姓男生被指恶意造女生黄谣,将女生在朋友圈发的照片恶意P图,并且还出售相关信息给他人。3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关于取消何某某推免生录取资格的通告。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媒体时代使得网络谣言不断出现新变种,给谣言治理带来了新挑战。网络造谣事件为何屡屡发生?智能化网络谣言传播带来哪些危害?究竟该怎么治?
从合成事实到伪造舆论,网络谣言何以智能化
智能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导向进一步增强,智能技术对网络谣言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前端的内容生产与后端的传播扩散两个方面。
在谣言内容的生产方面,智能技术的应用引领着网络谣言走向精细化乃至定制化。网络谣言能借助对谣言文本及其传播效果的大数据分析获得“精确制导”的能力,通过对公众认知、情感、心理乃至偏见的把握设定自身的内容主题、叙事方式和话语框架,继而结合传播反馈不断进行修正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如此一来,面向特定个体、群体或机构进行谣言的定制化生产也将成为可能,网络谣言内容的“精准化”和“精细化”水平越来越高。
当前,智能技术的异化发展还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谣言内容,即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音频及视频的模拟、合成与伪造的深度伪造内容。其典型应用实践包括图像和视频“换脸”、操纵视频人物的表情和语音等。
在网络谣言的传播扩散方面,智能技术也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是基于算法的智能化分发在传播效率上远远优于编辑分发与社交分发。智能分发可根据身份特征、心理诉求、关切议题等标准寻找到易于被谣言“感染”的用户并向其精准投放,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二是直接运用先进且隐匿的自动化程序或社交机器人技术作为谣言信息的“超级传播者”。此类利用社交机器人进行传播的谣言,不仅可被制造出在网络上极其流行的假象,甚至还有可能接续形成虚假的意见氛围与舆论环境,挤压和占据真实信息可能传播的时间与空间,以此操纵公众意见。
智能化网络谣言传播的危害
智能技术赋予网络谣言新的能量,网络谣言“脱胎换骨”式的智能化发展也必将造成更为严重的信息污染与信息失序,引发负面社会效应。
第一,相较于普通谣言,智能化谣言可能会带来更为普遍且严重的权利与利益伤害。除了其本身的虚假性使然,对于智能化谣言来说,不论是深度伪造还是定制化内容与精准分发,都要以抓取和运用用户的身份信息、网络行为数据乃至生物性数据为前提,因此往往伴随着对公众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个人权利的侵犯。
第二,智能化谣言的传播易对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造成冲击。在智能时代,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把网络舆论等同于网民的言论和意见。因为通过组织化的信息生产和机器账户的规模化传播,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与机器共同制造的结果。那么,在围绕具体事件的公共讨论中,伴随谣言的出现或破除,网络舆论亦可能随时发生反转,社会舆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提高。
第三,在更根本的层面上,智能化谣言的传播能进一步消解网络社会已然摇摇欲坠的真实观念与真相机制。许多谣言可能比事实本身更加“逼真”,铺天盖地且真假难辨的信息最終只能让人逐渐放弃分辨真假,随波逐流。
智能化网络谣言怎么治
目前,各国政府、科技界及学术界已经针对智能化网络谣言展开了探索性研究与实践,所形成的治理对策是以制度构建与技术反制为具体举措的技术化规制。
其中,构建治理智能化网络谣言的相关制度与法律体系由政府机构主导,对内对外两手抓。对内是要建立起有关智能化谣言治理的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与行动框架,强化针对智能技术的综合治理能力,如从数据复核制度、数据管理制度、数据运用制度等方面设计针对算法治理的相关制度,从源头防范信息的保护和使用问题。对外则是加强国际智能技术交流和治理合作,形成跨国规制智能化网络谣言的制度与规则,限制和规范智能技术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滥用。
另外,网络平台及相关企业应主动落实信息内容主体责任,并针对智能化谣言跨平台传播的特点加强平台间在谣言治理上的协同合作。
(《人民论坛》 黄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