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伟
从传统学校步入未来学校,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未来教育特征将在现代学校中逐渐突显。智慧教育作为当下学校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正在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挖掘外部社会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以及生产生活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出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在这样的生态教育圈下,学习内容与生产生活实践逐渐趋向一致,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教育共同体,学校形态也将呈现去中心化、跨边界化、开放化等特征。在可预见的未来,对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方式将从标准的“班级授课制”向“个性化学习”转变,学习环境将从“封闭式”向“泛在式”过渡。
学校是各方关系的集合,具有典型的自组织特征。为更好地服务未来教育,让教育回归人、人回归生活、生活回归幸福,真正落实“减负增效”,实现学生健康、全面、个性化发展,学校治理也必将从封闭的“层级制”向“法制、公平、开放、融合”的多元主体治理模式过渡。
这一治理模式的核心指向人的发展,是为了带领师生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教育生活。广东省深圳市靖轩小学在长期的学校治理实践中已初步构建了“法制、科学、民主”的自组织治理体系,实现了学校内部系统与外部利益各方的协同与竞争,促使师生自主激发、自我完善、自由发展,驱动学校朝既定办学目标有序发展,最终达成学校、师生、家长、社会的“多赢”。
构建自组织治理体系,打造无处不在“共同体”
现代学校治理既要对所有的利益相关方进行整合规划,又要兼顾学校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靖轩小学在“生态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增设相应职能委员会,促使各方成为相互依存、协同发展、共生共长的发展共同体,以此引领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扁平化、民主化、自主化的治理样态,将学校办成依法办学、社会认可的自主组织,最终构建未来教育区域性生态圈。
自组织治理模式主要是构建现代、法制、民主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从而实现学校内部各方的协同与竞争,其核心目的是激发学校所有参与者的自主性,唤醒其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办公会是学校唯一的行政机构,下设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人事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少先队代表大会、家长代表大会以及社区联席大会,构建了师生、家长和社区自主参与、民主监督的平台,形成了良性的共治共管治理新生态。学校还内设了综合服务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学生指导中心三个职能中心,各中心依据党组织通过的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各自制定行动计划、发展目标和自评标准,强化前瞻意识、服务意识和执行能力。在年级和学科组治理上实施校领导负责制,协调各职能机构和各方资源服务级科组一切事务;在班级治理上实施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精细化”治理模式,从日常规范、班级文化、学习支持等各方面邀请家长、科任教师和学生参与班级建设。
这种融合了“三个中心”内部治理机构、“三个委员会”开放咨询专委、“四个代表大会”民主参与平台的治理体系,充分激发了教师自觉自治、学生自治自理、家长自主参与的主人翁精神,有效构建了师生、家校、社区共治共管的新机制,已成为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化分学科治理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科治理是对学校治理的纵深推进,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强化学科治理,有助于促进学科的自组织进程,为学科建设提供从制度治理走向文化治理的新驱动力,从而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靖轩小学充分尊重不同学科的育人体系和育人价值,构建了学科首席教师负责,以课程建设引领学科发展、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扁平化、项目化学科治理体系。
在学科建设的日常事务上,由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两名科组长全权负责,而无须教师发展中心直接部署。具体分工为:A科组长负责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涵盖主题研修策划实施、日常听课评课、组织指导团队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等;B科组长负责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涵盖日常备课的组织指导、资源的收集分享、学生活动的策划实施、协调科组内部代课等。学科课程开发、主题教研、赛事组织等专项活动的开展,则由学科名师负责整体规划,担当项目负责人。学科名师结合学科教师的个人能力点、兴趣点双向选择,集结项目成员,全权负责该项目的运行规划、统筹、组织、总结、资料汇总等。
扁平化、项目化管理模式将学科管理的权力下放,起到了良好效果。一是减少中间层,保证信息的畅通和真实,有利于管理层做出正确、有用的决策。二是将教学管理的中心下移,可激发学科组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学科组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团队建设等。三是使得教师能够自主承担工作,并在工作全过程中主动思考、精心安排,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自主驱动使得教师的工作热情被激活、成长意识被唤醒,并在不断的成长中增加了工作的从容与自信,收获着被认同的个人价值。
随着学科治理的不断深入,学校有效规避了传统层级管理的不足,明确了工作流程和责任清单,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增强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了学科的内生动力,让各项工作之间有衔接、有关联、有递进,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学科治理样态,不僅锻炼了队伍,还加强了学科共同体信念及治理文化的培植,有效保障了学科管理效能和质量提升。
探索多样性评价体系,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
治理体系变革是深化教育评价的基础,具有先导作用和指导价值,一是学校上下达成共识,破除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二是树立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校科学履行职责的根本。
当前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评价改革的条件和支撑。学校依托深圳市罗湖区“教育云平台”和学校自建的 “OA平台”,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分析和整合教育行为数据,依据科学数据形成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分析和判断,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为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持。
在学生评价上,学校坚决摒弃以分数为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制定了德智体美劳和创新能力6个“一级指标”以及17个“二级指标”,通过收集各类指标数据,综合形成学生数字画像,以此作为家校协同育人的依据,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奠定基础。
在教师评价上,学校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准则。为此,学校制定了涵盖师德、工作态度、身心健康和业务能力、实效的5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在注重教师自主发展过程中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加强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监测。因为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学校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也是实施基于教育数据的师生综合性评价改革的前提。
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基于教师评价结果制定了详细的理论、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形成了校本研修机制和学术支撑课程,为教师发展搭建不设边界的舞台。同时工会也在教师健康生活、暖心关爱方面形成了相应的制度体系。
基础教育担负着培养“未来世界的创造者”的特殊而重大的使命。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向下,学校治理要回归到学校的本源状态,去发现学校自身潜藏的激情与能量,通过和谐共生的学校生态环境物化教育治理的成果。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