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霁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近来,网络上的一句“失意书生”的发言引起许多年轻人的共鸣,掀起了青年以“孔乙己文学”自嘲暗讽的热潮。对这一现象,不同环境中的青年有着不同的思考。
河北金融学院的学生赵棠欣最近正在为毕业所困扰。上学期,她加入了“秋招”大军,线上、线下的招聘会参加了不少,但可供她选择的职位却寥寥无几。此前,在赵棠欣的印象里,会计专业一直都是“不愁找工作”的,“毕竟每个单位都需要会计”。但真正到求职的时候,她才发现,当初父母极力推荐她报考的会计专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是专业的“内卷”,与她一起竞争同一岗位的多半是硕士研究生,许多求职者手中还握有各种专业等级证书,相比之下,本科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是岗位供需不平衡,专技类岗位数量少、要求高,导致求职者的技能、专业和期待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临近毕业,赵棠欣求职和考研双双碰壁,从焦虑到羞耻,再到绝望,她带着不甘和压力准备起了明年的考研,决定加入“学历竞赛”。“此前教育给我的人生指引中,到了‘上大学这一步就戛然而止了。现在大学马上就要结束了,我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赵棠欣语气中透着懊悔和失落。
然而,研究生的求职情况一样不容乐观。西南财经大学法学硕士徐涵从10月份以来先后投了上百份简历、面试了几十家企业,可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她回想起自己在成都的一次求职经历:面试时,她被问及期待薪资,基于此前的“失败”经验,她将预期降至5000—7000元,结果却被告知这个岗位的月薪只有3500元。半年多来,徐涵每天都会浏览各大招聘网站的信息,但收到的职位推送除了“营销专员”就是“网络主播”,这让她很沮丧。
对于徐涵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教育带来的“高期待”和现实给予她的“低回应”使她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我矛盾。如今,她对未来的感受只剩下迷茫、无奈和焦虑。谈起最近流行的“孔乙己文学”,她感同身受:“教育的‘长衫套在身上,会让人自命不凡,最后的结果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意志和信心在不断地被否定、被打击中消磨殆尽。”
即便找到工作,也并不意味着稳定和满足。相比徐涵的迷茫和无奈,另一边的刘雨然要面对的则是飘摇和危机。本科从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刘雨然选择去香港城市大学继续深造。2021年,顶着“名校硕士”光环的刘雨然入职了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虽然工作忙、压力大,但好在收入可观。然而好景不长,去年,由于公司效益不佳,她被裁员了。回想这一年,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品质并不算高——精神内耗严重,职场压力大,每天凌晨两三点才能入睡,几乎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无法在工作中收获意义感和幸福感……思索再三,她决定离开上海,换一种活法。
回到家乡南京后,刘雨然遭遇了求职“滑铁卢”,一来互联网企业整体“失速”,二来与她专业对口的岗位较少,所以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随着收入来源的断裂,刘雨然的焦虑感与日俱增。某天,她看到求职网站上一家宠物店正在招聘宠物美容师,因为自己平时也很喜欢小动物,便试着发送了简历。结果招聘店主看到她的简历后,却对她产生了“质疑”:“我们这行赚的都是辛苦钱,一般碩士学历是不会来做这种工作的。”这件事让刘雨然对“孔乙己文学”现象产生了不同的思考:“不是我脱不下‘长衫,可社会现实和普遍存在的就业偏见让我不得不把脱下的‘长衫重新穿上。”
不久之后,刘雨然离开了南京,到苏州寻找就业机会。如今,她重新做回了“职场精英”,但与之前不同的是,她把更多精力和重心转向了“好好生活”这件事,下班后给自己做一顿健康的晚餐,再带着小狗散步,周末约上三两好友去露营……
三位青年的不同成长轨迹,折射了当下社会和教育的诸多矛盾。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那些暂时陷入迷茫和无奈的青年们,可以永葆初心,勇敢追梦;但行前路,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