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提问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势在必行,而预习环节是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一环。一方面,预习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就语文预习而言,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熟读课文(中高段是快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出生字词,给生字注音、组词等,形式过于机械化,学生落实也往往流于形式。根据大单元的教学要求,设计出针对性强、符合大单元系统性的预习任务单就显得特别重要。笔者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推广的课前预学任务单,有效帮助学生预习?
——湖北省赤壁市第二实验小学 徐老师
学习预习单:追求什么、如何设计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一线教育实践者正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这不只是视线的转换,也是行动方式的探索。学生的预习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由此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教师需要以明确的任务安排代替笼统的口头布置以增进效果;通过对预习结果的分析了解学情,把握起点;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教师在预习环节思考和设计预学单,一般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然后教师对结果进行初步了解和分析,将这些反馈上来的内容设计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但究竟要设计什么样的预学单?它与学案有什么不同?它怎样跟课堂教学相结合?如何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预学单设计应该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先学,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注重基础性,也要有预设性;二是为师所用,以问题暴露学生想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三是在实践之余思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
如笔者针对《不可小觑的“芥荳之微”——刘姥姥形象分析》一课发布的学习预习单,通过“我眼中的刘姥姥”作业分析,所有学生都已对“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故事情节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也认识到刘姥姥这一人物作为贾府兴衰见证者的价值。95%的学生对刘姥姥的形象理解较为准确,可从三进大观园的情节中“自圆其说”。然而,学生对人物分析普遍存在“贴标签”的问题,缺乏对刘姥姥的深入认识、分析。如“在‘一进荣国府情节中,刘姥姥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学生会找出体现人物典型形象的句子,但没有意识到其实人物地位与性格的差异也会让人印象深刻。“未语先飞红了脸”,这和学生们提到的刘姥姥的能说会道是否矛盾?在“二进荣国府”情节中,刘姥姥的“大智若愚”就体现在故意让大家取笑开心?大家对待刘姥姥的行为除了体现姥姥的人物形象,还有哪些启示?在“三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救巧姐的情节设计是否合情合理?大部分学生能从较明显的情节中概括人物扁平化的形象,而没有深入分析刘姥姥这一鲜活立体人物的意识与方法,更没真正认识到刘姥姥在全书中的价值——为何选取刘姥姥作为贾府兴衰的见证者?鉴于上述分析,本课重点在于通过“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深入分析刘姥姥这一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明确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相比我们一直以来的教案,无论是学案还是预学单的出现,都反映了我们对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审视,让我们学会站在学习者的视角去思考、实践。在这一观念下,预学单就需要将学习的任务具体化、“可视化”,让学习者明确要做什么。因此,教师在所设计的问题或任务中,要为学习者提供思考的方向和轨迹,同时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王艺锜 )
预学任务单设计的“五不要”“五要”
凡一线老师似乎都有同感:课堂上老师手把手地教,有些学生都学不深、学不透,让学生自己预习,那效果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对预学任务单的设计,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法,务必要做到具体、明确;同时,又要做到因人而异,尊重每个学生解读文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一般来说,语文预学任务单的设计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不要肢解文章,而要从大处着眼,贵在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譬如《背影》一課可这样设计:作者围绕“背影”分别写了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文章本是一个有机体,切忌肢解开来、大卸八块,单纯地就句子分析句子、就段落分析段落,这样的分析味同嚼蜡,会使文章失去生命力。
第二,不要面面俱到,而要从面到点,贵在设计出可供学生选择的问题。譬如:本文中的人物众多,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从“面”中选一个“点”,问题集中,便会有效果。预学任务单的设计有很多种题型,但选择却是最受宠的。当到了课堂上,通过分享交流,一个个的“点”,又渐渐汇成“面”,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又有了总体印象,不用担心学生没有全面把握文中的人物——这叫“总分总”。
第三,不要过度分析内容,而要由浅入深,贵在设计出值得学生揣摩的形式和问题。基本的字词,要求学生会读会写的,一般放在预学单最前面。特别突出的写作方法,也要让学生先了解一下。“品味语言是迷人的”,尤其要在预学任务单中设计出一两道语言训练题,对出现的“文眼”“诗眼”,更不要匆匆放过。文以载道,语文老师要在形式训练中让学生悟“道”。
第四,不要泛泛而读,而要从学情入手,贵在设计出可供学生运用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譬如:请用圈点批注法,细读第三段文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又如:请结合某某关键词和某某标志词,思考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再如:请用速读法,在5分钟内默读完这篇文章,初步概括一下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方法也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高级的知识。方法如翼,有助于发挥预学任务单的作用,带领学生飞向自主学习的高处和远处。
第五,不要为完成而完成,而要因势利导,贵在设计出更具开放性、灵动性的问题。譬如: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另有哪一篇文章和它最神似?为什么?又如: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对哪一部分内容一知半解?又有哪个地方还不是很理解?……预学只是众多学习环节的一环,它不应形成闭路,也不应是全部学习任务的达成,而贵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他们带着所发现的问题进入课堂,与老师和同学深度交流,更好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刘店子中学 沈付现)
设计大单元预学任务单须把握三个原则
预学作为学生学习的课前环节,其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的听课效率。常规预学单大多是简单地布置几道习题,题目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不足以测试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大单元设计理念的统领下,设计预学单必须把握三个原则。
以评价为导向。就预学单的本质属性而言,预学单是基于教师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的,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指向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大单元理念下,预学单设计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采用逆向设计的思路,以评价为先导,在设计预学单时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对于大单元语文预学单而言,可以将学生对基础字词的掌握以及课外知识、习作水平、语文难点探究能力等作为评价要素,设计评价量表,采用“首次设计+二次优化”的方式进行,即第一次设计的预学单,在经过评价量表的测试后,由学科组教师深入研讨、进行二次优化后再最终确立、固定预学单的内容和形式,这样设计的学科预学单,融入了学科组所有教师的智慧,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情,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以概念为基点。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观点,是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以大概念为引领,整合教学资源,重构教学思路,促进学习真实发生。预学单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桥梁,必然要以大概念为基点,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预学单。具体来说,学科组教师要进行深度教研,重新梳理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提取出学科的大概念,设计与之相关的预习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学中,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地理要素有位置、气温、降水、地形、地势、水源、土壤等,概括为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区位”。 “区位”既涵盖自然地理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要素,以“区位”为基点设计预学单,将直接面向学生的学科思维,有助于充分考查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所以,以概念为基点设计预学单,能够深入落实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习更加高效。
以问题为主线。传统预学单常常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堆砌”,学生查阅课本即可得到答案,其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教师并不能真正掌握学生到底哪些方面亟待改进。大单元理念要求教师要多元统整教材,设计真正能够体现学科特性的预学任务,这就要求预学单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采用问题式思维无疑是最佳方式。学科问题往往是充满逻辑关系的,更是充满挑战的,学生在完成问题的同时,其思维水平会得到大幅提升。例如,在设计“黄河”相关的教学内容预学单时,可以围绕“识黄河、颂黄河、忧黄河、治黄河”四个问题为主线设计预学单的内容,学生完成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科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更是学科素养不断落实的过程。总之,以问题为主线设计预学单,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 秦超)
读编往来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每次研读《教育家》杂志,既能学习到前沿的教育理论,又能收获切实可行的案例指导,于知于行大有裨益。
《教育家》3月第1期由广受社会关注的“胡某宇事件”出发,引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大诱因——学业情绪。几位学者系统性阐述了学业情绪产生的前因后果;编辑部则从教育生活实际入手,收集了教育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并给出了具体的辅导方案。这些观点和案例对症下药,有助于教师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学业情绪问题,唤醒学生向上發展的动能。
“探世界”栏目,给我们介绍了国外实验课堂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鲜活案例,帮助我们开拓了国际视野,也给国内如火如荼的“双减”教育改革以启发。“班主任说”和“实践者说”是我每期重点研读的版块,它们既有理论的高度,又具实践的深度。本期郭燕文老师“俯下身来”的班主任教育艺术,用学生的视角看路、探路,倾听学生的声音,让我感动不已。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通过阅读《教育家》杂志,与教育大家为伴,我对教育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在开展班主任和教师本职工作时愈加得心应手。感谢《教育家》,感恩相遇,感恩陪伴。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二高级中学 翁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