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四时风物

2023-05-30 10:48书曼
山东画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齐鲁大地潍县郑板桥

书曼

“不经高山,不显平地。”高考毕业后离家求学,时光匆匆,至今已将近二十载。青葱岁月里,也曾看过最美的山川风物,但若论心头好,还要属家乡山东。的确,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从小就浸润在这个环境中,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爱得深、爱得紧。

春华秋实。齐鲁大地上,15.58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 15.9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相互依偎,写就沧海桑田的诗意。太多的风华,诞生于这片土地。春日观花、夏日品竹、中秋赏月、冬日泡温泉,这些我们至今还在平凡的日子里品读的“诗意”其实早就出现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么到底是古人更有诗意,还是我们更有品位呢?下面就让我们在这些诗画中一探究竟。

春·观花、品茶

牡  丹

清·汤右曾

种自曹州寄,名仍洛下来。

东风相欺得,芍药出丰台。

人间四月芳菲天,正是众花绽放时。四月的山东,最温柔。齐鲁大地到处洋溢着暖暖的幸福。樱花、杏花、桃花、牡丹花,使出浑身解数,次第开放,拼着颜色,比着香味,赛着姿态,好像都想证明只有自己才是春的使者。

这时的齐鲁大地,像极了一幅彩墨画作。画作中,总有色彩浓烈的成片花海闯入眼帘,而这画作中的“C位”,非牡丹莫属。汤右曾的这首诗就描写了曹州牡丹盛开的场景。

菏泽,古称曹州,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是闻名海内外的牡丹之乡。

盛传隋唐时期,菏泽就已开始栽培牡丹。经查,记载曹州牡丹栽培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明代万历年间安徽亳州人薛凤翔的《亳州牡丹史》。书中载:“状元红,成树,宜阳。蜀《天彭谱》谓重叶深红,色与红、潜溪绯相类,而天姿富贵,彭以冠花品,故名状元。弘治间得之曹县,又名曹县状元红。”

在明代,曹州牡丹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曹州城内牡丹花园遍布,花开时节万紫千红、争芳斗艳。“人生看花,情景和畅,穷极耳目,百年之中,能有几时?……主人雅歌投壶,任客所适,不复以宾主俗礼相。夜复皓月,照耀如同白昼,欢呼谑浪,达旦始归。衣上余香,经数日犹不散也”(谢肇《五杂俎》),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曹州人游赏牡丹的盛况。

至此,牡丹慢慢成为菏泽的文化底色。菏泽也与千年古都洛阳一起,东西相望,共同传承着华夏大地的牡丹文化。

女儿茶

清·桑调元

阴崖摘且焙,片片青桐芽。

携将圣母水,烹取女儿茶。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有一段情节:贾宝玉“怡红开夜宴”之后,恰逢林之孝家的带了几个女人来巡夜,问起宝玉睡了没有,并吩咐袭人,该给他沏些普洱茶吃。袭人和晴雯应答:“沏了一盅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

小说中写到的这一女儿茶,有人认为产自泰山之中。据明代嘉靖年间所修《泰山志》记载:“茶:薄产岩谷间,山僧间有之,而城市则无也。山人采青桐芽,曰女儿茶……清香异南茗。”另外,明万历年间文士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亦记载:“泰山无茶茗,山中人摘青桐芽点饮,号女儿茶。”可见女儿茶确是出自泰山。

“茶之为饮”,在华夏大地亦可谓之“茶之为国饮”。酣畅淋漓、一饮而尽的大碗茶里言说的是一种畅意人生,而品尝泰山脚下出产的那一抹清香女儿茶,又是另外一种意境了。

茶一年四季均可品,但春茶最令人着迷。经历了一个冬季的休养生息后,再加上初春的适宜温度和充分雨量,茶树就会萌发出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爽的“春茶”,令爱好尝鲜之人为之痴狂。

夏·品竹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夏天,可以避暑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人喜欢去竹林。因为那里总会有一股清新、清爽之氣扑面而来!

在山东,提起竹,不得不提一个文人——郑板桥。郑板桥喜欢画竹,这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就是他在一幅墨竹图旁边的题画诗。作诗时,他正在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担任县令。

他上任之初,适逢潍县灾害连年,老百姓穷得卖儿鬻女。郑板桥马上下令打开粮仓救济灾民,他的下属偷偷提醒他,按照制度必须得到上级的批准才能开仓放粮。郑板桥勃然大怒说:“百姓饥饿难耐,等到公文下来,早就死人无数了。有责任我一人承担!”同时他下令县中大户人家开设粥厂救济百姓,县衙也出资雇用百姓修建公共建筑,以工代赈。在郑板桥一系列救灾措施下,潍县百姓得以渡过危机。

郑板桥离任时,所有行李不过毛驴三头,一头自己乘坐,一头驮着他的书籍,一头供仆人坐。

如今,潍坊已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内建成了郑板桥纪念馆,郑板桥的高贵品格和勤政、善政之作为,给所到之人一场从艺术到品德修养的精神洗礼。

秋·赏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赏月的风俗,来源于我国古代人们的祭月活动——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中秋之夜,银蟾光满,月色幽明,沏上一壶清茶,家人亲朋团聚小院,遥望云天,共赏明月,吟诗作对,可真是人生第一等雅兴快事!

从古至今,吟诵中秋的名篇有很多,苏轼的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词前小序指出该词作于丙辰中秋,即神宗熙宁九年(1076),为怀念弟弟苏辙之作,作词时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

密州是苏轼的官居之地,也是他创作巅峰时的旅居之地。他在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担任太守,两年中,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有怀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有豁达超脱境界的“诗酒趁年华”,还有猎场上雄姿英发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更有传世千古的巅峰之词“明月几时有”。

苏轼善自我宽慰,虽饱经拂逆,却没有因此变得尖酸刻薄,反而更趋温和厚道,而这正是千百年来他为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冬·泡温泉

温  泉

清·吴肇煌

暖气生旸谷,清声起碧澜。

水云疑沸鼎,山火欲烧丹。

按脉流河急,寻源境自宽。

开襟新沐后,风雪不知寒。

冬日是泡温泉的绝佳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温泉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最早开发利用温泉的国家之一,温泉文化更是灿烂辉煌。

山东温泉历史悠久,声名远播。据传,早在公元前86年,临沂汤头便因温泉而建村,汉昭帝封刘安国为温水侯;北魏时期,水文学家郦道元曾到此处勘查,其《水经注》就有“汤泉入沂”之说。位于威海宝泉路上的宝泉汤明代即被当地人发现,“清清沸液,四季翻腾,周而复始,冲涌不竭”,古人视之为神水。那时拥沙为穴,集水而浴,大有“开襟新浴后,风雪不知寒”之感。

冬日里,泡泡温泉,体会惬意与舒畅。如果还能一起赏雪,那更是一大乐事!(编辑/王立群)

《诗画山东》两卷本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总定价:1280元(全二卷)

诗言志,画传意。

《诗画山东》两卷本,以“齐风”和“鲁韵”谋篇。

撷历代(截止清末民初)咏山东古诗文名篇为经,揽古典写意地域风土的水墨丹青为纬。在传统文化坐标里,诗文与绘画相融,风雅与丹青共色,于诗画交融的风雅之意、曲幽之境中,开卷一幅齐鲁“古诗词画像”,重现和聚合齐鲁大地上古意盎然的文化风景,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展现时代魅力。

书籍为大16开侧裁异型开本,仿古书瘦长形态。封面绢布,宣纸印刷,古籍装帧,以自然美感传递齐鲁风韵。

猜你喜欢
齐鲁大地潍县郑板桥
齐鲁大地
潍县萝卜及其栽培技术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被关押西方侨民信息再考证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赵为民:齐鲁大地的太极拳传承人
齐鲁大地的可爱文物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郑板桥智断案
郑板桥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