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云
相信很多80、90后的朋友,一说到小时候打针的经历,无不“屁股一紧”,臀大肌仿佛传来一阵“阴险”的剧烈胀痛……那酸爽,可谓一大“童年阴影”。
如今每每路过小诊所,你会发现现在很少有医生打屁股针了,通常都是打胳膊上。这种看得见的扎针方式,“惊悚”指数减轻了大半!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一些屁股在负重前行罢了……
这要从青霉素说起。
青霉素又称盘尼西林,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上世纪80、90年代,全国大多数县城和乡镇医疗水平不发达,因此高度依赖青霉素。无论感冒发烧、感染、过敏,到了医院,先给屁股来一针。
然而青霉素这种药物,具有非常大的刺激性,很多人对其过敏,所以在打青霉素前往往都需要先做过敏检测(又称“皮试”)。想要见效快,剂量不能太少;但要足够安全的话,剂量又不能太多。
常见的医疗注射方式有四种:皮内注射(微剂量,多用于过敏试验)、皮下注射(低剂量,无刺激性药物)、肌肉注射(中剂量,刺激性药物),静脉注射(大剂量,刺激性药物)。其他不常用的还包括动脉注射、心内注射、体腔内注射等。
而在20多年前,青霉素的注射无论是根据剂量还是刺激性,都需要进行肌肉注射。因此那时候肌肉注射之所以如此普遍,与当时青霉素的滥用有很大关系。
那么话说回来,为什么当时打针要打屁股呢?这又与当时普遍所用的针头有关系了。
与现在所有医疗机构一律使用一次性的小针管不同,上世纪末,很多地方的医生都没那么多讲究,用的大都是可反复使用的玻璃针管。甚至连针头都可以多次使用,用完一次只需放在铁盒子里蒸煮、酒精消毒即可。这种铁盒子可以说是从解放战争时期就沿用下来的。既然针头和针管都能反复使用,所以大人和小孩自然也用的同一種尺寸的针头了。涉及到肌肉注射,大人能打胳膊,小孩就打不了。为什么?您想想,打大人胳膊的针头该有多长多大,小孩胳膊上的肌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针头很容易戳到骨头上。
为了保险起见,小孩就只能打屁股了。而两岁以内的幼儿,甚至连屁股都不能打,只能打大腿。
现在基本上很少用青霉素了,在治疗感染时,普遍都用各种头孢替代青霉素。而头孢的安全性高于青霉素,自然也没有必要肌肉注射。治疗其它各类过去需要肌肉注射的病症,也逐渐开始运用各种剂型药物,因此肌肉注射越来越少,逐渐被静脉注射所替代。
●赵燕 荐自 《知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