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丽
当下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往往从整体上入手,进行全方位审视,小到标点、用词造句,大到构思、布局、立意,呈现出相对固化的模式,不利于聚焦单元语文要素要求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的精准诊断和促进。2022年版课标要求“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问题,立足重点,关注学段目标进阶,给予恰当的指导意见,并且要本着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引导他们反思学习过程,激发自身潜能,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习作评价时,可尝试采用“微评价”的方式,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和单元习作目标,合理使用相应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从细微处进行评价,以激励、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设计好评价量表
“教—學—评”一体化视角下的习作评价标准,应与习作教学的目标前后呼应,一脉相承。在对学生进行习作评价时,教师可以将本次习作的目标内容进行分解、细化,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如在设计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形形色色的人”这一习作的“微评价”项目表时,教师列出了如下星级“微评价”项目:在选择习作对象时,至少做了两次比较才最终确定;在回忆这个人的事例时,至少有一个事例印象深刻;在归纳人物特点时,明显感觉很符合这个人;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至少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描写这个人。此评价环节指向学生选材能力、构思能力的自我评价,学生在“微评价”项目指引中获得了思考方向与角度。可以说,这样的评价侧重于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梳理习作素材,构思习作思路。
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时,如果教师仅以“选材是否典型”“人物特点是否得到具体体现”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无疑是非常笼统和含糊的。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要求,教师设计了如下星级“微评价”项目:在描写人物时,抓住他(她)的一个特点,并至少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中的三种或三种以上;对自己所描写的人物主要表达了一种情感;非常清楚地写好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两处以上采用了边写事情边点评的手法;写的这个人能与其他人明显地分开。如此聚焦,教师将不再被事无巨细的评价所困囿,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围绕本次习作的中心目标去发力,去思考,从而确保实现一学一得,一得一成。
在组织学生开展互相评价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星级评价项目:这篇习作很好地描写了一人一事;读出了这篇习作主人公的特点;这篇习作有一处以上优点值得学习;给这篇习作作者提出两条以上的建议。
这些项目,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设计评价量表,既是对习作本身进行肯定和认可,也是对学生自评、互评进行指引,促使他们认真思考,合作共学。
二、妥善运用评价语
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时,无论是口头的表达还是书面的眉批、总批,都要妥善地运用好评价用语,切不可内容空泛,千篇一律,失去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一般来说,每个学生的习作内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无论是在组织学生互评还是教师点评、总评,都要因人而异。教师应立足每个学生文字运用的表达实际,进行多赏识少批评、多建议少代改的评价,以呵护学生的习作兴趣,赋予学生前进的动力。如学生在写“感动瞬间”时,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中午,饥肠辘辘的我一来到餐厅就狼吞虎咽起来,一点儿没注意到外面已下起沥沥春雨。等到心满意足地吃完最后一片牛肉,我才发现外面的雨已经越来越大了。正当我皱着眉毛,思考着要如何回教室的时候,耳边忽然响起清脆的女高音:‘刘宇飞!刘宇飞!我循声望去,人群中,同桌正在伞下挥着小手,向我召唤呢。‘快来呀!再不来我就走了!我欣喜地飞奔过去,和她一起挤在小伞下,顺利地从餐厅走到教学楼。当我跺跺脚,刚想埋怨她刚才走路时步子太重,将水溅到我鞋子上的时候,突然发现她的左半身已被雨水打湿——明明是她的伞,也是她撑起来的,最后被淋湿的居然是她!我一时的怨气迅速被温暖驱散。我连忙从口袋里掏出手绢纸,帮她吸干袖子上的水分……”
对于这篇习作,教师写下了如下“微评价语”:一个个成语在你的笔下乖极了!“饥肠辘辘”“狼吞虎咽”“心满意足”,让老师仿佛看到了饭前和饭后真实的你;文中人物的语言非常简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观察仔细,情感真实,由埋怨到感激的情感变化,更让这个瞬间感人至极;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激的描写,让你的品位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捕捉学生表达中的每一个闪光点进行赏识性评价,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如此,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友好沟通,评价的激励、鼓舞功能也就充分彰显。
当然,对于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听之任之,尤其是没有达到习作目标的现象,教师要以“点对点”的方式精准帮扶,助力他们走向成功。如对于学生习作中描写不具体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点评:“你表达的意思很清楚,不过你对人物说话时的神态没有把握好,如果能在提示语中写清楚人物的动作神态,相信你笔下的人物一定会更加活灵活现。”对于学生详略处理不当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建议落实指导:“这里不是本文的重点,可以简洁叙述一下就好。事情的经过才是大家最关心的,你要仔细观察,理清思路,将你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带来了怎样的结果交代清楚。”
这样言之有物的温暖“微评价”,学生读得懂,学得会,能够在二次修改中如愿以偿地收获满满的成功与喜悦。
三、巧用渗透式评价
严肃的教育与评价往往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敏感和排斥的心理。在施行“微评价”策略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对象、方式、内容的变化,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自然地接受他人的指导和建议。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一直以来,习作评价的主体都是教师,学生习作的优劣往往是教师一锤定音。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评价更鼓励评价对象的多元化,除了常用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外,还可以调动其他学科的教师、班主任、家长甚至是网络中的读者来共同参与评价。当学生完成了一篇习作之后,可对照“微评价”项目表进行自评、互评,之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写批语,当学生的习作逐步的升格进阶后,再将完整的优秀作品或者片段张贴于学校橱窗或者发布到班级群、家长群等,甚至推荐给校报校刊以及其他公开发行的杂志报纸,让学生接受更广泛的评价。
2.评价形式多样化
变纸上谈兵式评价为实际表达交流功能的检验,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习作在班级内朗读,让其他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将习作带回家给家长看,以写回信的方式进行亲子沟通;试着给远方的朋友或者联谊的学校学生写信交流;将学生的习作作为表演的蓝本,让大家在排练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如在学生完成习作《一次有趣的游戏》后,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选择一名学生的习作,分别扮演导演和演员,按照习作的内容,将整个情节表演。学生在对照“剧本”进行设计时,自然会对习作的内容、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判断,对写得清楚的地方直接采用,不清楚的地方则会思考、质疑,拿出对策。如此以“演”促评,学生更容易接纳他人的意见。
在习作评价中实施“微评价”的操作策略,教师更容易上手,学生更容易接受,语文要素更容易落实。当然,教师要避免过度碎片化的精细评价,以免过多杂乱的信息反而让学生抓不住重点,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策略。同时,“微评价”项目的设计,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习作重点难点,促使评价走向科学且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铜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