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行车》编辑部
2022年年末,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近三年来,新冠疫情对全球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也不例外。面对疫情,行业积极抓住机遇,主动应对挑战,不断积累经验,努力增强自身竞争力,为更加光明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平稳增长 展现韧性
这三年,行业面对新冠疫情下严峻的环境压力和外部风险,在困境中求发展,夯实基础,稳步增长,表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2020年,行业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预期目标超额实现。全行业总产量11 653.6万辆,同比增长15.3%;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1 502.7亿元,同比增长17.6%;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61.2亿元,同比增长11.4%。尽管2020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制造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迅速实现V字反弹,当年下半年一直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
2021年,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行业努力开拓进取,呈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和潜力,取得高质量发展的新成绩。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轻工行业平均水平,经济运行呈现产量增、效益增、出口增、亏损减“三增一减”的特点。全行业总产量12 190.8万辆。其中,自行车产量7 639.7万辆,同比增长1.5%;电动自行车产量4 551.1万辆,同比增长10.3%。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子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实现2位数增长。2021年,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及零部件出口额超120亿美元,同比增长53.4%,创历史新高。
2022年,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经济运行出现波动,但行业承压向前,总体呈现趋稳态势,具体指标出现积极变化。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0%以上,高于轻工行业平均水平,经济效益持续改善;自行车出口平均单价达到89美元,同比增长20%,产品附加值有明显提升。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疫情引发的健康危机令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需求暴增,给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行业则充分把握利好,在疫情期间履责于行,充分发挥优势,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政策利好支持
为了避免人群聚集导致病毒传播,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鼓励民众多骑自行车出行,并且发布一系列相关的鼓励政策。此前,出于缓解日趋严重的环境压力和能源压力,以及降低污染、碳排放量的目的,我国就曾强力推动和鼓励自行车交通的发展。住房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大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落到实处,并明确提出了各级别城市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的量化考评指标。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还曾印发《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目标就是通过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降低小汽车通行总量,整体提升我国各城市的绿色出行水平。
此外,我国各地也纷纷推出各自的公共自行车建设规划和相关明细政策,加大了对自行车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有助于提高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吸引更多人使用自行車。北京市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将继续打造特色骑行路线,在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打造20条特色文旅骑行路线,在外围郊区打造20条特色乡村骑行路线。北京五环以内路面宽度12 m及以上道路将全部施划自行车道,打造骑行友好环境。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提出,未来10年,拟让中心城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 min以内,将慢行交通提升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切实提升出行体验感,全方位营造宜行宜骑、全龄友好、空间融合的慢行交通环境。
骑行市场火爆
作为微循环交通的重要工具,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简单、灵活,具备步行无法比拟的速度优势,能提供“点对点”无缝便捷出行,同时能保证适当的社交距离,在疫情期间为人们带来了便捷而安全的出行体验。
除此之外,骑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还具有健身、休闲、社交等功能。随着远程办公和在家学习的普及,人们留在家中的时间增多,健身和锻炼成了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而骑行能够提高心肺功能、锻炼下肢肌力、增强全身耐力、提高身体免疫力和神经系统的敏捷性,是人们强身健体最好的选择之一。疫情的不确定因素阻止了人们长途远行的脚步,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很大一部分都转移到了户外休闲与运动上,在城市及周边骑行形成了一波热潮。与此同时,因为拥有骑行这一共同爱好,人们通过俱乐部和社交软件形成新的朋友圈。骑友们通过骑行彰显自身个性、表达生活态度、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有人认为,骑行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在骑行热潮之下,市场出现了中高端自行车“一车难求”的现象。
发挥独特优势
早在疫情发生之初,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就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捐款捐物,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疫情防控贡献行业力量。仅2020年一年,全行业在抗击疫情中捐款捐物超4 000万元,树立了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疫情封控期间,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为无畏逆行的医护工作者打开更加安全畅通的生命通道,也为坚持工作的快递外卖从业人员解决了物资配送的刚性需求。行业企业一批又一批往疫情地区捐赠车辆,帮助解决“逆行者”上下班出行的难题。同时,企业支援、共享单车投放多方共同发力,为医护者、快递外卖从业人员、基层社区干部、志愿者的出行保驾护航,用实际行动支持“逆行者”,助力抗疫工作。
此外,多地政府办公厅印发防控工作指南都曾对通勤途中如何进行防控做出指导,建议尽量避免乘坐人流密集的地铁和公交,可选择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助力车,成为特殊时期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运力,以及复工复产合适的通勤装备。
這三年中,中国自行车协会和各地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协会多次呼吁,大力提倡绿色健康的两轮车出行方式,希望各地为低碳环保的两轮车出行提供公平合理的路权保障,保障市民的安全健康出行,让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由于很多人选择了骑行这种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降低了机动车“上路率”,减少了人们对公共交通工具的需求,也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行业勇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经济的稳定恢复贡献了力量。
迎接挑战 优化升级
早在疫情之初,中国自行车协会就建议行业要用更高的站位审视此次疫情对行业产生的影响。行业既要看到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造成的负面冲击,也要看到它实质亦为行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机遇,尤其将大力推动以智慧工厂、互联网思维与应用、全球化布局等为主的转型升级战略在行业的落地、普及和深化。这次疫情,无疑将再次加快制造业(包括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在内)产业生态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升级的速度。
遭遇重重挑战
行业企业在疫情这三年中,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
疫情暴发对产业链网络产生了较大冲击。先是全国各地封控带来的物理受阻、物流中断、销售停滞以及订单延迟;再是产业链相互影响,零部件供应中断,原材料供应问题突出,生产难以为继;再加上全国范围的人力资源流动延迟和减少,产能运力不足使复工复产进度缓慢,对企业的用工、库存、生产、运输、订单等都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骑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这种运动及出行方式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及政府的认可,因此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国内外市场销售激增。与此同时,上游原料供应紧张、劳动力短缺、能源紧缩、物流瓶颈等问题仍困扰着行业企业。特别是一些关键零部件供应不足,导致整车产品生产和交付延迟,并因此增加了额外的管理成本。
化被动为主动
面对众多挑战,行业企业积极应对,把握发展主动权,苦练内功,补足短板,提升产品质量,完善产品性能,深挖市场潜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于疫情的反复,传统线下销售渠道常常受阻,对销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行业骨干企业瞄准线上销售,试水直播带货、发力电商平台,纷纷采用线上新零售模式开拓市场,线上消费将逐步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
在应对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短缺及运输周期拉长等困难时,一些行业企业开始借力大数据与物联网,使生产计划重新安排、原材料库存调度、物流计划调整等都实现了快速协同。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行业先进企业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体系,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环保、便捷的智能化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产品。
行业企业在疫情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关键零部件技术 “卡脖子”的问题。可喜的是,国内相关企业正视这个问题,在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指导和支持下迎难而上,联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培养科研人才,沉下心做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打磨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加快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过去三年,疫情给世界带来了诸多的变化,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我们仍要确定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直面考验和挑战,寻找推动行业长期发展的动力,探寻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