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启发

2023-05-30 10:48罗振宇
环球飞行 2023年2期
关键词:胡波甘地建筑师

罗振宇

《电动车与书店》

我要讲的第一个故事,是一个“补窟窿”的故事。它就发生在我此刻所在的深圳市龙华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我不知道他的姓名,我们就叫他“龙华哥”吧。他37岁,原来开工厂,这两年生意失败,工厂关了,还欠了200万的债。

偶然有一天,他发现,深圳的街头、地铁口到处都停着电动车,许多电动车的座椅上都有破洞。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对别人有用的活儿——去把这些电动车车座的破洞补上。

他就带着一些皮革贴,满大街去找电动车,补好破洞之后,再贴上一张收款二维码,上面写着:“坐凳给您补好了,扫码支付,金额您随意。”等他忙完一天回家,打开手机,发现真的不断有人开始付款,有3块、5块、8块、20块,还有人留言感谢。

第1天操作,总共31笔,收了184块钱。要知道,他补座椅用的皮革贴,每一张的成本在一毛钱左右,所以贴了100张出去,也才10块钱的成本。诶,这个事儿能干!第二天,收款562块,刨去皮革贴的成本30块、地铁日票25块,挣了大概有500元。一个新的生计就这么找到了。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受,是数字化技术带来了新的生意方式?还是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在普遍性提高?而我,倒是从这个故事中再一次看到了一个“做事的人”该有的样子。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是:面对困难,有三种结果。最好的,当然是打赢困难,其次是被困难击败,但还有没有更糟糕的结果呢?

有。那就是被困难定义。

被锁死在一次成败之中,这太糟糕了。而我们故事当中的这位“龙华哥”,迅速地摆脱了“失败的工厂主”这个定义,开始在别处寻找机会。从制造业的工厂主,到满大街去补车座,这是多大的跨度!这是一种多么强悍的摆脱定义、重启自己的能力!

龙华区有一句话:“无奋斗,不龙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眼里奋斗者的样子,也是我们这代人心目中深圳精神的样子:遇到难处,一边对他人的困境保持同理心,一边不挑不拣,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很多原来看不见的身边的小机会就会生动地浮现出来。

所以,如果今年你觉得被什么东西困住了,感到此题无解,那也许不必强攻。从这个困难里走出来,别被这个困难定义,到别处看看,带上自己的老问题,找找新的可能性。

《螃蟹与红酒》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讲老实话的故事。法国有一家著名的酒庄遇到了一个问题:有一年极端天气导致葡萄的品质大打折扣。你看,这对卖酒的人来说,就是个难题。你不说老实话吧,客户能尝出来;说老实话吧,又怕没人买,这事咋办?

我在抖音上看到有个广告文案人舒宸老师(@叫我舒老师),他给这款葡萄酒写了个广告文案:“气候让葡萄略微酸涩,这一杯共敬这一年的不完美。”我觉得这个文案写得好。好就好在:在这个文案里,“不完美”变成了一个特色。

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情况,今年中国夏天高温,大闸蟹的发育受到影响,个头儿比往年小了不少。那你说,今年大闸蟹的广告文案该怎么写?我的朋友和菜头,提了这么一个方案,叫“今年螃蟹虽小,亦是一期一会”。你看,大年也好,小年也罢,都是今年。今年过去再也不重来。无论多糟糕的一年,也是自己生命中特别的一年。

它给我的启发就是,既说了老实话,又呈现了对自己一段经历的珍爱,还保持了对未来的期待,这才是高境界的老实话。始终保持希望,坚持说老实话,这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甘地与糖》

讲老实话有没有更高的境界?第三个故事,来自我刚刚出版的这本书——《启发》。

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拜见印度的圣雄甘地。她对甘地说:“求您一件事,我儿子太爱吃糖,医生说这样不好,但我说服不了他。我儿子非常崇拜您,您能劝劝他吗?”

甘地说:“你下个月再来吧。”这位母亲说:“我们走了三天才到这儿,您就开开金口劝劝吧。”甘地还是坚持说:“不行,你们下个月再来。”一个月后,那对母子又来了。甘地就对那个小男孩说:“小朋友,你不要再吃太多糖了。”小男孩点点头。这位母亲就问:“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您上个月怎么就不肯说呢?”甘地说:“因为那时候我也有吃太多糖的习惯。”

张嘴说话很容易,但是只说自己相信和能做到的事不容易。

到底什么是启发?我听过对这个词最好的阐释,来自于一位教育心理学家,他叫杰罗姆·布鲁纳。他说:“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最独特的一件事情,是人们会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

什么意思?这其实是说,人类的知识传承,不是这桶水倒给下一桶水,下一桶又传给另一桶水,而是我们每一个有灵性的人,都有本事在原来信息的基础上再添点自己的东西,不断地超越过去,还给世界更多的东西。

添加什么东西?就是自己的身体力行。这就叫启发。这是说老实话的更高境界:先以自己为道路,再为后来者开路。

《60秒与10年》

10年前,我开始干一件事。每天早上,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上发一段60秒的语音。我说要坚持做10年,最终坚持完成了。60秒的文稿,合起来有100多万字,一共是3652条。就在2022年的12月21号,我终于毕业了,这每天60秒的行为艺术终于结束了。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给自己的《宇宙》写过一段题记:“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能与你共享同一颗行星和同一段时光,是我莫大的荣幸。”

这10年,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一段逻辑完整的话,你是怎么做到正好60秒说完的?说起来都是泪。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反复录,一直錄,直到正好60秒。最多的一次,我录了50多遍。痛苦着痛苦着,也就习惯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一件事:和这60秒“共存”。长期坚持干一件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些念头可以像种子一样种下,然后等着它慢慢发芽。

以上4个故事它们其实讲的是,我们在艰难处境下如何自处的:4种姿态:不要被困难定义;带着希望说实话;带着实践讲道理;带着痛处来坚持。

《建筑师与婚礼》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许多人在今年都想“动一动”,至少换一条赛道试试。看来大家都想明白了:没有哪条道能一直走到黑了。今晚我想讲的第五个故事,是一个孩子不听劝的故事。

她叫袁媛,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建筑设计师,在国内首屈一指的房地产企业万科干了4年的项目管理。但在2019年,袁媛做了一个非常任性的决定:从万科辞职,改行去搞婚礼策划。

站在我们外人的角度看,这不是瞎折腾嘛!先不说从建筑师到干婚庆,这职业声望降了很多,光是改行初期的收入损失,也很大啊。改行头一年,袁媛进了北京一家大型婚庆公司,从头学起,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3000多块。

但她說:自己就是喜欢这一行。

袁媛提到,在她离开万科时,当时的领导劝她:“你刚刚做完一个150米高的双子塔项目,它们会在城市中心矗立70年。而你现在要去做的事,可能只是一天甚至一个晚上,值得放弃那么多东西去奔赴吗?”

听到这段话,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位领导真是个好人啊,为年轻人分析得很透彻。我们这代人经常面对这样的价值排序,比如:“你是愿意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我一起去改变世界?”

盖双子塔,好像是一个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更大的工作;而搞婚庆,好像只是对个人意义比较大。

不过,往深处想的话,这件事里其实还有另一个维度:未来的中国,真的还有那么多双子塔需要建吗?我们知道,当城镇化率到了70%的时候,就会出现拐点。而中国的城镇化率,在2021年底已经达到了64.72%。

所以,虽然袁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大家看到的都是一个文艺女青年追逐“小确幸”的故事,是一个美好而浪漫的故事,但她的转身一跃,未必不是一种理性。

面对行业出口越来越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趋势,换一个行当,未尝不是一种选择。可能你会想,换个行当,那袁媛读建筑系、干建筑师的那些年不是全浪费了吗?

我们来看看袁媛搭建的婚礼场景。有在雪山上搭出来的婚礼圣坛,有在厂房里造出来的北非风情,也有用10万米长的绣线搭建出来的“雕刻光线”……你一看就知道,这真是建筑师搞出来的婚礼啊。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师是通过空间表达自己的美学理念。而婚礼,表达的是人生最庄重、最热烈的情感,当然有建筑师发挥的空间。

从袁媛的经历里,我得到的启发是:就是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不被身份标签限制,边走边打包无数技能和个人特质,可以灵活变换工种,同时不会浪费任何一段经历。

如果是你,正在经历主动或者被动的改行,那你不妨像袁媛这样想问题:哪里是什么改行,不过是带上全副身家换个地方再开张。

《天文学家与玫瑰》

我要讲的第六个故事,还是关于改行。不光女孩不听劝,男孩一样不听劝。

《第一财经》杂志的总编辑赵嘉老师告诉我,有一位南京大学天文系的学者胡波,在学校待了14年,从本科读到博士毕业,马上要评副教授了,结果突然决定改行去搞装修了。

那这个改行,是不是浪费有点大啊?胡波却讲,我这怎么能叫改行呢?我在过去14年受到的天文学教育、培养的方法论,拿来搞装修,一点都没浪费。

他有靠极其有限的数据去还原宇宙真相的能力。一个乱糟糟的毛坯房,胡波能借助3D建模软件,快速想象并呈现出方案。这种视野,家门口的装修队做不到。

他有搞研究的能力。两种建筑材料能不能混合,过去的装修师傅是靠经验判断的。但胡波会去刨根问底,弄清楚其中的原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知道怎么处理。

他有统筹全流程的能力。别人搞装修,设计、采购、施工三个环节是分开的,出了问题经常要扯皮。胡波把三个环节都打通,工艺流程高度精确化,还会和客户实时沟通进度。这种全过程负责,普通的设计师做不到。

所以,现在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每天在工地上干活,戴着劳保手套,亲手摆弄一砖一瓦的,没准会对装修这一行产生“降维打击”的前天文学家。而且他是真心喜欢这一行,工作幸福感很高。

故事讲到这里,我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启发:重要的不是身份,而是内核。

过去我们是怎样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首先是根据他的社会身份,更准确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职业。你是建筑师,我是天文学家,他是大厂码农。我们各自在社会评价上处在一个确定的位置。

我是谁?我不是那些标签。正如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说的,“我不是很多,但我是自己的全部”。

是我的那些突出的特质和偏好,是我的那些独一无二的经历,是我穿越时光走到今天带在身上的所有东西,构成了现在的我。也许在世俗的眼光里,它还不够好,但它足够独特。这才是我的“内核”。我们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证书和技能,而是过去一切经历的总和。

所以,当你从事的职业、所处的行业、身在的企业在2022年遭遇了困难,不妨回过头去看看自己、问问自己:我的内核是什么?干什么能给我带来成就感?凭借我的内核,我还可以在哪里重新开始?

改行,不是承受损失,而是拓展生命丰富性的机会。送给你一句博尔赫斯的诗:“一朵玫瑰正马不停蹄地成为另一朵玫瑰。你是云、是海、是忘却,你也是你曾经失去的每一个你。”

2022年,如果你也在承受变化,也许,你其实是正在成为另一朵玫瑰。

猜你喜欢
胡波甘地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甘地扔鞋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拉胡尔·甘地辞去党主席职务
Teaching AAVE in Chinese ESL classroom
An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Learning Teaching in Oral English Classroom
An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Learning Teaching in Oral English Classroom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甘地走上素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