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贵 胡进霞 范秀泽
摘要:报道了广东省苦苣苔科植物新分布属——苦苣苔属 Conandron Siebold & Zucc.,该属为单型属,华东地区及台湾至日本区系共有分布,属下仅苦苣苔C. ramondioides Siebold & Zucc.一种。此次在广东惠州、清远最新发现之前,原仅在福建、浙江、江西、台湾、安徽记录。
关键词:苦苣苔科;苦苣苔属;新记录属;象头山;观音山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2-0087-02
收稿日期:2022-11-04
修回日期:2022-12-22
Abstract: Conandron Siebold & Zucc., a newly distributed genus of Gesneriaceae reported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a monotypic genus distributed in East China to Japan, with only C. ramondioides Siebold & Zucc. belonging to it. Before the latest discovery in Huizhou and Qingyuan, Guangdong, it was only recorded in Fujian, Zhejiang, Jiangxi, Taiwan and Anhui.
Key words: Gesneriaceae; Conandron; New record genus; Xiangtoushan; Guanyinshan
在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广东佛冈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过程中,记录到苦苣苔科苦苣苔属植物苦苣苔Conandron ramondioides Siebold & Zucc.,为广东省分布新记录,现记述如下。
苦苣苔属
Conandron Siebold & Zuccarini (1843: 729);Wang et al.(1998: 250) (Type: C. ramondioides Siebold & Zuccarini)
《中国植物志》(1990)记录该属植物仅1种,产于我国东部及日本[1]。《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2020)描述其为14SJ型,即中国—日本分布[2],国内产于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及台湾[1~8]。《广东植物志》 《广东植物名录》 《广东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 《广东高等植物红色名录》等专著均未记录。
苦苣苔
Conandron ramondioides Sieb. et Zucc. in Abh. Akad. Muench. 3: 730, tab. 3, fig. e, 1-7. 1843; Hook. f. in Curtis's Bot. Mag. 106: tab. 6484. 1880; Clarke in A. DC. Monogr. Phan. 5: 61. 1883; Ohwi, Fl. Japan, 813. 1965;中国高等植物图鉴4: 122, 图5658. 1975.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25 cm,宽2~15 cm;叶柄渐狭成翅,边缘有小牙齿、浅钝齿、缺刻状重牙齿。聚伞花序1条,2~3回分枝,有3~23花。蒴果狭卵球形或长椭圆球形,长5~10 mm[1,3~7]。
广东: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蟹眼顶岩壁附生,广东佛冈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观音山大坪山谷岩壁附生。
广东省内首次记录于象头山(图1),2022年5月21日调查发现该物种与白发藓类、骨牌蕨类植物混生于海拔870 m左右的阴湿岩壁上,零星分布,114°23′23.47″E,23°16′9.27″N,10余株,幼苗较多,自然更新良好。采集标本1号1份,采集号XTS553。
此后,2022年10月11日记录于佛冈观音山(图2),该物种与苔藓类植物混生于海拔800 m左右的山谷岩壁, 113°31′45.13″E, 23°58′36.05″N,叶已萎缩,地表仅见2株。
该新记录种在广东省的发现,扩大了该种和该属在中国的分布区范围。
《中國植物志》记载该物种花期6月,果期未见[1]。本次调查记录于象头山的植株,其中一株已长出当年果序,有果5,长4~9 mm,结果时间为5月。
据记载,该物种冬季地上部分枯萎,形成紧缩的休眠芽以度过寒冷的季节[3]。10月中旬发现于观音山的植株,叶片萎缩、柔弱,应是处于准备休眠的阶段。
本次记录的新分布物种生态及生境特征,为深入研究该物种的生长机制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等方面,提供了较好的素材。此外,新记录物种也丰富和完善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植物本底资料。
致谢:感谢韦嘉怡及广州林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对此文作出的贡献!
注:图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九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25-141.
[2] 李德铢. 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911-1923.
[3] 韦毅刚. 华南苦苣苔科植物:汉英对照[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18.
[4] 李振宇.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 [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13.
[5] CHEN J,et al. Flora of China (Vol.18) [M]. Beijing:Science Press,1998:244-250.
[6]郑晓珂,李军,冯卫生,等. 苦苣苔科植物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4):3.
[7]文和群,钟树华,韦毅刚. 广西苦苣苔科观赏植物资源[J]. 广西植物,1998,18(3):4.
[8]许为斌,郭婧,盘波,等.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J]. 广西植物,2017,37(10):1219-1226.
作者简介:
陈新贵/1983年生/男/广东博罗人/大学本科/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惠州 516003)/林业工程师/专业方向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管理
胡进霞/1983年生/女/湖北天门人/大学本科/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惠州 516003)/林业工程师/专业方向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科研宣教工作
范秀泽/1970年生/男/广东清远人/大学本科/广东佛冈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清远 511695)/林业工程师/专业方向为自然保护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