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士彬
安徽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合肥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合肥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安徽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淮好学科名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安徽省教育评估专家库成员,安徽省教师资格面试专家,《语文知识》杂志封面人物。在《教学与管理》《中学语文》《语文知识》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00余篇。
乡学“悟读”
在我的美篇空间下面,有这样一则留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们这些远在他乡的学子,好想再聚在一起,倾听凌老师那充满深情的‘荷塘月色。”留言只显示昵称,我不清楚是哪位,但我知道他一定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乡村中学任教时的学生。穿越时光隧道,在学生的心灵底片上留下了如此光影,我感到无比欣慰。记忆又回到了我那四面壕沟围成的校园——安徽省肥西县农兴中学。
这是一所建校时间不长的乡村中学,原址是清末淮军将领留下的庄园,曾经也是书香繁华地。有几排房子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地上铺有地板,走起来咯吱有声。这里是办学读书的好场所,只是当时交通、通信都不发达,离县城有好几十里,很难留住教师。我们那时是刚从高校走出来的毛头小伙,因为高考,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没有丝毫不适的感觉。一天傍晚,校园里一个水坑干了,食堂师傅逮了一大盆活蹦乱跳的鲫鱼,比巴掌还小,一个学生在人群里嘀咕:大家看,是不是像我们那几个小老师。声音虽小,但我听到了。同学们的笑声很开怀,我接口道:“小巧,好玲珑,是像。”那些鲫鱼,大小不一,像一群美少年,充满着活力。我当时想,我们这些小老师像鲫鱼,你们这些农村娃又何尝不像呀!
20世纪80年代初,高考竞争激烈,但教学比较轻松。我除了上课和批改作文,没有给学生布置其他作业,更没有周考月考限时练,早晚辅导也比较自由,所以就有时间和精力瞎琢磨。当时学校有一位资深语文老师,文言文教学功底很扎实,学生评价很高,但是散文等现代文教学几乎没有什么招数。当时教学大纲强调的是“双基”,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也比较简单。怎样教孩子们品出现代散文的美来,没有人思考过。
有个夏天的傍晚,暴雨冲开了校园外边的稻田埂,我们几个老师丢开备课本,借来了一张兜网,捉了半篮子鱼。晚上宵夜有了——炖鱼。我们拣了几条大鱼,一锅煮。但是那晚的鱼汤并不好喝:一是我们没什么去腥提鲜的佐料;二是鱼需要慢煮进盐才有味,我们没有文火慢熬的耐心;三是水放多了,冲淡了鱼的鲜味。那晚,我胡思乱想,我们的现代文教学很像煮鱼,没味道不是因为鱼不好,而是因为方法不对。一篇好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文质兼美,若只读不品,那味道就体会不出来。“荷香”与“歌声”“光影”与“音乐”构成的神奇比喻,就是“通感”“移觉”使语言有了“鱼的鲜味”。后来我就在现代文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究,在学生心中就留下了那样美好的印象。
新校“素读”
那一段乡村教育生活是难忘的,而初到县城中学则是充满挑战。第一年,我就带高三文科班,兼做班主任。当时县中办学规模不大,每届就四个班,其中两个班是全县统招,生源质量较好;还有两个班是县城内招,学生基础差距比较大。乡村中学学生比较朴素,好管,搞一些小教学改革,学生配合,参与度高。但县城的学生见过世面,好动,胆子大,不服管,违反纪律也无所谓。在这些“老手”面前,我是“新人”——像一篇没有展开阅读的课文一样新。跟他们在课堂上互动不起来,我就只能唱独角戏。所谓不打不相識,在与这些学生的斗智斗勇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更有意义的是,我见识了不一样的教育对象、办学特点鲜明的教育环境和优秀的教师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有一批学校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学校的业务骨干,能说会写。一次在教师阅览室翻看《作文成功之路》,那本杂志一年几期里竟然有我们学校三位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教学论文,让我很是震撼。汪昌祥老师发的是与某名师争论的文章,批评对方的观点是“心知眼乱,看朱成碧”,文风相当犀利,分析特别透彻,材料翔实,逻辑性强。后来了解到,汪老师已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早已蜚声全国了。果然,1998年,他就评上了安徽省特级教师。还有程功明老师,在作文教学领域也独树一帜,自己的论文、学生的作文多次公开发表,他后来还出版了两本专著,因教学教研成绩突出,不久走上了校长岗位,成了我们教育教学的领路人。1995年合肥市举行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县级选拔赛在我校举行,全县语文教学精英和能手悉数到场。赛前,汪老师对我说:“你记住两句诗,‘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教学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探寻,形式要求新求变,但要遵循学理。”我在语文组前辈帮助下设计了“音读—意读—美读”模式,把文本背景和毛泽东诗词风格设计到词句品读之中,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一举夺得了第一名。
那一次赛课,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重要性。后来备课我基本上不看教参,先把课文认认真真“素读”一遍。教参几乎成了闲书,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时候,我才拿来读。在汪老师启发指导下,1996年我们合作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发表了一篇深度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论文《是牺牲品,不是“卫道者”——对别里科夫形象的再认识》,成一家之言,至今在中国知网上还有人下载引用。
文法“自读”
2000年前后,在基础教育界,还不盛行课题研究。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大多是出于兴趣爱好。殊不知,每一篇论文就是一个没有立项的微课题。写论文、做研究,我的感觉是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想明白了再写,先设计求证,再形成文字。第二阶段提升,边写边想,以写促想,写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写完了问题也就想明白了。“不看到一点就写”,是许多名家的忠告,但我好像与他们说的不一样。鉴于理论修养欠缺和实践积累不够,我先从作文教学“能够想明白”上求突破,依次就“杂文笔法”“漫画评论”“文学短评”“话题作文”等进行专题突破,第一篇文章《杂文笔法一例》就是在《语文报》“作文技法”栏目发表的。文章主要是方法指引加例文评析,写起来很简单。后来不断深化拓展,先后在《作文成功之路》等刊物上发表了5篇长篇研究论文。记得1999年高考一结束,一个学生就拿来他的考场作文草稿,让我来给他估分。该同学理科成绩好,作文水平一般,但他丰富的想象力,让那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作文神采飞扬,作者的无拘无束和天马行空,为文章加分添彩。我说,这应该是一篇高分作文,你用稿纸誊抄一下寄给报刊,可能会发表。果然一周不到,《新安晚报》就发表了这篇考场美文。
我的作文教学研究注重“生活、阅读、思维”一体联动,逐渐呈现专题化、系列化、成果化的特点。后来走上课题研究正轨是因为参加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研究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当时我是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带领语文教研组小伙伴与全国语文教育同人,积极参加各项研究和实验活动。我对自己的作文教学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梳理、设计和完善,提炼出“4334+高考”作文教学工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该成果获得了县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有关论文后来发表在《中学语文》等杂志上。2005年,我参加安徽省特级教师评选,专家评议道:凌老师的作文教学有体系、有特色、有成果,值得学习和推广。
对于作文教学,我的做法很朴素:督促学生读,包括及时推荐美文和时文;引导学生想,主要是观察和思辨,发现生活之美;鼓励学生写,自由地表达,不提要求,及时评价。作为教师,示范引领尤其重要,我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嵌入自己的作文教学论文里。我对学生说,你们的美文像鲜花,如明珠,扮靓了我的研究成果,没有你们的智慧,就没有老师的收获。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中都有弱化的倾向。不把“散点”的作文教学串起来,所谓三年一体化设计,就是零打碎敲的低效行为。所以,我的作文教学“4334+高考”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和思想,就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来突破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一次聚会,一个学生来敬酒,他问我:我记得您当时“两本”抓得好紧,一是读书笔记本,一是周记本,一次不交就上黑名单——您时间那么紧,来得及过目吗?我笑道:确实不能细读,主要是想打个“甲”字,鼓励鼓励你们呀!我又继续幽默道:师生交流,要有文气,见不到你们的“本本”,我就接不上你们的人气啊。
课堂“写读”
我的课堂教学研究大多属于“边写边想”。课堂教学研究是个宏大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做基础,还需要课程论、教学论来支撑。2000年我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学习,第一次接触到皮连生教授的“学与教的心理学”,领会了学生本位、程序性知识、目标分类等新鲜的教育理念,后来又选读了一些世界教育学名著,了解了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些新的理论储备。我将这些先进教育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思考,课堂教学研究就有了原创性反思。
十多年前,语文教学最火的研究领域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基于教材、基于课程、基于学情,都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我们在教学一线,经常听课,同样的课文,不同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使用差异很大,有的教得浅,有的挖得深;有的有广度,有的有厚度;有的深究文本细节,剑走偏锋,企图险中取胜,有的只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引子,然后旁征博引,纵横开拓,也有味道。2012年合肥市优质课评选在我校举办,我应邀担任评委,课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其中有写梁启超先生朗诵、解读《箜篌引》“渡河”和引用《桃花扇》“高皇帝”唱词以及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内容。有的老师纠结于三个语典的内涵与出处,深度挖掘却偏离了教学中心,设计的问题不能结合文本描写的梁先生“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鲜明个性来展开。评委议课,认为这样的课就是教学内容选择不当。我深有感触,后来自己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就紧紧围绕文本、目标和学生来展开,教学思路开阔而清晰。不久,我把这样的体会凝练总结,写成论文《语文课堂的价值追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刊发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近年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合肥是新课程改革国家级示范区,在大单元教学等方面组织了多轮次、多形式的探讨。2021年4月间,我应邀作为评审专家,连续参加了市级大单元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合肥市一中、六中、八中等几个学校是示范校,他们的教师组团建队全面参与,全市各校也积极响应,六天时间,说课上课,我们听了几十节浸透老师们心血与汗水的竞赛课,许多老师的大单元设计构思和教学安排令人耳目一新,做出了品质课堂的好样板。为总结推广老师们的智慧和成果,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我先后归纳总结出“大单元教学的内涵特征与教学价值”“大单元设计的教学形态与价值实现”和“指向学科大概念的课程化学习”等课题,相关论文刊发于中文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被高频下载引用。以上这些研究选题,有些是在听课过程中随机引发的,然后结合自己教学经验,不断探索归纳;有些是老师们的集体智慧感染了我、启发了我。选题来自一线教学,开始是模糊的,经过深入思考总结,学习、参考名家文献,才逐渐清楚,越来越明白。这个过程,也许就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中最应该秉持的行动研究吧。做的过程有思考,有提炼,就是最实在、最实用、最实惠的研究,让课标“天线”接到了课堂教学“地线”,让理论“仙气”连上了实践运用“地气”。
同伴“共读”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2009年开始,肥西县委组织部和教育局先后设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让我带领县域语文教师共同行思研学。到现在,先后有三批近30人参加了我领衔的工作室。我们共同商定工作室的目标和方法,注重出榜样、出精品,把专题研修、课题研究、网络学习、赛课磨课等作为教研载体,探索“三魔”进阶。这个过程充实而艰辛,结果丰实又喜人。
第一,从“摩”人到“魔人”。肥西三中方必发老师已人到中年,是个成熟的高级教师。我们邀请他加入工作室,既做学员,也当导师。他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全国名师资料,尤其是上课视频,供大家观摩学习。就像学习书法一样,青年教师成长也需要名师引领。从观摩优质课开始,方老师带头学,为老师们提供学习引导。不想在这项工作中方老师自己也取得很大进步,近5年,他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成了工作室充满魔力的“帅哥”。榜样就在身边,在他的影响下,肥西中学梅春启、张治平等老师也迅速成长为“庐州最美教师”和“师德先进个人”,职业魅力拉满。
第二,从“谋”文到“魔文”。有了一定的研修经历,掌握了不少教研素材,剩下就是总结提升。撰写论文和教学案例,是最高端的职业研修。入职不久的朱春燕老师说,我来设计个大单元教学案例,请大家“批评指正”。部編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是知识性读物阅读,受传统单篇教学影响,案例初稿设置的教学情境不能一以贯之,教学任务和活动呈“碎片化”。我们从讨论该单元大概念开始,建议修订为“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大活动—大评价”,依层级和次序统领大单元教学。大家先后3次出谋划策,朱老师5次修订完善,最后作品发表在《语文报·高中教研版》上,成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魔文”样本。这样从“谋”文到“魔文”的,还有曾义芳、徐燕等老师,过程很纠结,结果很喜庆,她们的论文或得奖或发表,变成了自己职业道路上的重要成果。
第三,从“磨”课到“魔课”。把教学研究变成教学生产力,就是“魔课”。“魔课”就是优质课、精品课,需要精心打磨。最痛苦的就是“磨”,“磨”到年轻女老师眼泪稀里哗啦。2021年下半年,工作室郑敏老师参加合肥市大单元教学基本功大赛现场课,课题是部编版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外国诗歌鉴赏。郑老师选择两首诗《迷娘(之一)》(歌德)和《树和天空》(特朗斯特罗姆)连读。第一次课以“意象”比较解读和学生诵读为重点,被我们全盘否定,大家认为,应该以“单元研习任务二”中第一个任务为教学重点,体会意象组合与情感起伏的关系;设计大任务,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表现,教师少讲,多给予鼓励性评价。后来郑老师改变思路和教学重点,再磨一次,感觉进步不小,但学生还是没有充分动起来,于是她再次在活动细节上做细致安排,课前把问题抛给学生。直到比赛当天异地借班上课,她迅速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在教师引领下学生或自主或合作,或朗诵或表演,课堂语言、思维、审美多元生成,成就了一堂出神入化、精彩纷呈的语文课,一举夺得一等奖。团队智慧成就魅力课堂,这样的磨课经常发生,我要求大家倾情投入,不要恭维,专讲不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摸爬滚打几十年,一路风雨一路歌。2015年我申报“江淮好学科名师”时,曾提炼出自己“生态语文”的教学主张。现在想来,应该叫“共生语文”比较恰当,就是建立语文教育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人,学生与老师、同伴以及一切相关对象,应该是共生的教育整体。在教育上,我倡导“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在场是最好的管理,先手是最好的服务”;在教学上,我要求“课比天大,行胜于言,以简驭繁,寓理于趣”。而在教研上,我想可以用一个比喻——如果教学是现房,那么教研就是期房,写着写着,问题就清晰了;搭建脚手架,利用混凝土,可以将蓝图中的期房,变成未必堂皇但一定富丽的现房。说白了,就是教学要有所期待和提高,用“行思研学”来扮靓自己的语文生活,让教育生活有点研究的意味,与同伴和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