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军营 黄达 陈磊 彭铸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间作套种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该模式采用玉米、大豆高矮搭配和年际间轮作,能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的作用,实现光热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耕地的“用养结合”。大豆对钼肥敏感,缺钼时叶片褪绿,出现许多灰褐色小斑并散布全叶,叶片变厚、发皱;玉米对锌肥敏感,缺锌严重时出现棕褐色大条斑状枯死现象,生长受阻,节间变短,植株矮小,结实少,秃尖缺粒。
本研究通过设置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大豆增施钼肥、玉米增施锌肥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的增产效果,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2年6—10月设置在河南省息县彭店乡农场六分场,该区域土地平整,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肥力水平中等。前茬作物为冬小麦,每667 m2产量为480 kg,每667 m2施用氮肥(N)12.5 kg,磷肥(P2O5 )7.5 kg,钾肥(K2O)7.5 kg。试验开始前采集0~20 cm土层土壤进行实验室检测,土壤肥力状况:有机质含量18.1 g·kg-1、全氮1.07 g·kg-1、有效磷30.6 mg·kg-1、速效钾201 mg·kg-1、缓效钾607 mg·kg-1 、有效锌0.62 mg·kg-1、有效钼0.12 mg·kg-1、pH 為5.4。
(二)试验设计
试验分别针对大豆和玉米设置4个处理,3次重复,复合种植小区面积50 m2,小区之间设田埂,试验区边缘设0.5 m排水沟,以免窜水窜肥,试验地周围设保护行。
1.大豆处理。处理1:不施肥;处理2:习惯施肥,每667 m2施用氮肥3 kg、磷肥3 kg、钾肥3 kg;处理3:优化施肥,每667 m2施用氮肥5 kg、磷肥4 kg、钾肥4 kg;处理4: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大豆叶面喷施钼酸铵,每667 m2施用量20 g。不同处理小区玉米施肥量保持一致,为当地习惯施肥。
2.玉米处理。处理1:不施肥;处理2:习惯施肥,每667 m2施用氮肥15 kg、磷肥2.5 kg、钾肥2.5 kg;处理3:优化施肥,每667 m2施用氮肥14 kg、磷肥5 kg、钾肥6 kg;处理4:在优化施肥基础上底施ZnSO4颗粒,每667 m2施用量1000 g。不同处理小区大豆施肥量保持一致,为当地习惯施肥。
试验所用氮肥为尿素、磷肥为钙镁磷肥、钾肥为氯化钾,除钼肥叶面喷施外,其他肥料均采用一次性
底施。
(三)田间管理
试验采用6:4模式种植,即6行大豆+4行玉米,大豆窄行35 cm,宽行70 cm;玉米等行距种植,行宽60 cm;大豆株距10 cm,玉米株距12 cm,即大豆每667 m2种植9500株,玉米每667 m2种植4600株。大豆品种为临豆10号,玉米品种为迪卡653。
(四)测产方法
每667 m2产量(kg)=小区实打实收产量×667×0.85÷50。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处理条件下大豆产量组成与产量变化
如表1所示,与处理1相比,其他处理条件下的大豆单株荚果数、单株籽粒数、百粒质量、产量均明显增加,且以处理4增加效应最为明显。与处理2相比,处理3和处理4的单株荚果数、单株籽粒数均有所增加,但百粒质量减少了,每667 m2分别增产48.3 kg、63.7 kg,增产率分别为32.5%、42.8%。与处理3相比,处理4的单株荚果数、单株籽粒数增加了,但百粒质量减少了,每667 m2增产15.4 kg,增长7.8%。
(二)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产量组成与产量变化
如表2所示,与处理1相比,其他处理玉米穗长、穗粒数、百粒质量、单穗质量、产量均明显增加,且以处理4增加效应最为明显。与处理2相比,处理3、处理4的玉米穗长、穗粒数、单穗质量均有所增加,但百粒质量减少了,每667 m2分别增产11.0 kg、68.9 kg,增产率分别为3.1%、19.7%。与处理3相比,处理4的玉米穗长、穗粒数、百粒质量、单穗质量均有所增加,每667 m2增产57.9 kg,增产率为16.0%。说明施用锌肥对玉米增产效果较为显著。可能由于土壤锌的含量低于临界值,玉米生产过程中锌补充不足,从而使得补施锌肥的增产效果显著。
三、结论
与当地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能明显增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中大豆产量,但玉米产量增加不明显。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喷施钼酸铵,大豆增产明显,相较于优化施肥,增产率为7.8%。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底施锌肥,玉米增产明显,相较于优化施肥,增产率为16.0%。
四、讨论与建议
(一)大豆合理调整施肥量
大豆习惯施肥量偏低是造成产量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要保持大豆稳产高产,特别在出现不利天气条件下,必须合理增加施肥量,适当叶面补施钼肥。
(二)玉米适当增施锌肥
玉米习惯施用的大量元素肥料已趋合理,但在缺锌或有缺锌趋势的土壤中补施锌肥,是玉米等对锌敏感作物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责任编辑 刘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