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之纳西族文学

2023-05-30 21:57:00石一宁
壹读 2023年5期
关键词:纳西族少数民族作家

石一宁

我想结合《民族文学》的办刊工作和个人经验,谈论纳西族文学和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或者说是对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之纳西族文学的一些思考。

我们首先要对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有一个整体把握。

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是在党的民族文化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和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繁荣发展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列举的古今中外文艺大师和文艺精品中,不乏我国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发表,意见指出:“正确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生动反映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海外儿女心向祖国的心路历程。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抵制否定中华文明、破坏民族团结、歪曲党史国史、诋毁国家形象、丑化人民群众的言论和行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與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时代党的民族文化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动力与指南。”

中国作家协会从2013年开始实施为期5年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就少数民族文学培养人才、鼓励创作、加强译介、扶持出版、理论批评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并已取得可喜实效和成果。中国作家网2019年10月发表题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成果丰硕》的报道,提供了以下数据:“自2013年以来,中国作协在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中,共组织作家赴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宁夏、西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开展‘深扎活动160余次。中国作协先后扶持少数民族重点作品选题578项,出版少数民族文学原创作品80部,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20部,出版《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60册,共收录了55个少数民族2218位作者的4279件作品。”《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里有纳西族卷。

除了中国作协层面和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学期刊《民族文学》,鲁迅文学院、《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作家文摘》、中国作家网和作家出版社等中国作协所属报刊社网对少数民族文学也作了很多的推动和促进工作,很多少数民族作家都在甚至经常在中国作协这些报刊社网发表和出版作品。在培训少数民族作家方面,鲁迅文学院做了大量工作;《民族文学》杂志社每年也在北京和全国各地举办多个作家翻译家系列改稿班、培训班,每年培训作家翻译家约300人。2023年上半年,杂志社还计划在广西河池举办基层作者培训改稿班,在辽宁丹东举办长篇小说作家培训班。各省市作家协会,对少数民族工作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在国家级文学奖方面,有58位作家、翻译家分别获得第十一届(2012-2015)和第十二届(2016-2019)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还有5位少数民族作家、诗人分别获得第六、七届鲁迅文学奖,两位少数民族作家分别获得第九、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民族文学》杂志也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2015年以来,《民族文学》相继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9年,《民族文学》汉文版再次扩版,进入刊发长篇作品的期刊行列,截止2023年第2期已先后刊发19部长篇小说和长篇报告文学。这些作品也大都由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中国作协2022年开始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民族文学》发表的长篇小说其中有的是对中国作协这两个计划的响应和落实。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也开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作协从2013年起开始实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对外翻译工程,对已经与国内外出版机构签订出版合同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给予资助。有的少数民族作家和诗人还获得了国际文学奖,如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获得了多项国际诗歌奖与荣誉;土家族作家叶梅的小说《玫瑰庄园的七个夜晚》和藏族作家益希单增的小说《向南还是向东》,在《民族文学》朝鲜文版译载后,2013年被收入韩国出版的《亚洲小说选》,并获优秀奖。

《民族文学》汉文版发行到国外,蒙古文版、哈萨克文版和朝鲜文版,也分别发行到蒙古国、哈萨克斯坦、朝鲜和韩国,在这些周边国家文化与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学整体态势的简要概括。那么,作为少数民族文学一部分的纳西族文学,正处于一个怎样的座标,在新时代何为?

据文学史记载,纳西族的东巴文学在唐宋时勃兴,如《黑白战争》就是宋代产生的东巴文代表性经典之一。《黑白战争》虽然属于东巴经的一部分,但它也是一部英雄史诗,描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表达了古代纳西族人民对黑暗的鞭挞和对光明的追求。元代的《祭天古歌》,是元代东巴经也是东巴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丰富。还有既是东巴经也是叙事长诗的《鲁般鲁饶》,与《创世纪》《黑白战争》并称“东巴文学的三颗明珠”。明代,纳西族出现了土司文学和“木氏作家群”,是纳西族用汉文进行创作的第一个兴盛时代。“木氏作家群”“对纳西族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直至今日,人口不多的纳西族,其文人比例之多,闻名全国”。(梁庭望《中国诗歌通史·少数民族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中央民大教授李云忠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现代当代文学概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其中有两个专节分别评述两位纳西族作家的创作:李寒谷的小说《三月街》和杨世光的散文。2014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丹增和白庚胜任总主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的纳西族卷,收入了54位纳西族作家的小说、散文和诗歌。2016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白庚胜主编的《纳西族现当代作家作品选集》,一人一部推出了40部。当代纳西族文学的影响力,我认为是空前的,比如白庚胜不仅是当代纳西族文坛的领军人物,作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也是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纳西族作家也屡屡斩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及其前身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作为评委之一,我还亲历和见证了和晓梅的中短篇小说集《呼喊到达的距离》荣获第十一届骏马奖;2015年,也参加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在北京主办的和晓梅长篇小说《宾玛拉焚烧的心》研讨会。关于和晓梅的这部内涵和手法比较复杂的长篇,我的解读是作品通过一个女祭司家族的命运,探索人性与神性、现实与想象、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小说关于女祭司这一群体的描写,提供了关于旧时代少数民族部落的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状况的生动图景,使作品具有文学之外的认识价值和意义。当代纳西族作家更为可喜的一点是,继承和延续了纳西族的一个文学传统,也就是整体性地在文坛崛起。纳西族作家在《民族文学》杂志也没有缺席。为来参加这次会议,我回顾了《民族文学》这三年即2020、2021和2022年纳西族作家发表的作品,2020年有芭纳木的散文《沙玛大哥》、黄立康的散文《风中的声音》,人狼格的诗歌《嗅觉》、白庚胜的诗歌《我们没有退路》《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2021年有白庚胜的散文《灯火往事》、和丽琼的散文《十月》。白庚胜还为第6期庆祝建党百年长篇小说专号撰写了卷首语《建党百年 民族文学写意》。2022年,有李志文的诗歌《恒变》,“本刊新人”栏目有杨映红的诗歌《路过一瓣桃花的瞬间》。这只是三年来的情况,但也反映了纳西族创作的实力和后继有人的生命力。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很认同白庚胜在《纳西族现当代作家作品选集》序言中所说,之所以有力量出版这套丛书,除了五四白话文运动为纳西族文学开拓了前路,新中国的成立为纳西族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证,改革开放为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纳西族文学近百年辉煌连连的积累,还有一个因素也很重要:“一代代重视文化、尊重精神价值的党政官员不断成长,也为其发挥了助推作用。”对此我很有体会。2015年,《民族文学》丽江创作基地成立;2022年8月,《民族文学》杂志社和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签订合作协议,《民族文学》年度奖颁奖典礼落户丽江。2023年3月,2021、2022《民族文学》年度奖颁奖典礼将在丽江举行,将近60位获奖作者和嘉宾要来到丽江出席盛典。这些举措,包括这次“中国·丽江21世纪纳西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如果不是有“重视文化、尊重精神价值的党政官员”的助推,是很难办成的。

纳西族文学有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有描绘颂赞丽江大好风光的生态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历史积淀,那么,如何瞻望纳西族文学发展的前景?关于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我有几点想法。纳西族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一部分,与少数民族文学具有整体上的同構性,因此这几点想法应该也能给纳西族作家们提供一些参考。

新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学,也因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课题和新的期待。比如,中国大地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胜利,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还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对文学创作来说,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重要的题材素材,要不断发掘和书写。不少民族地区曾经是贫困地区,不少少数民族群众曾经是贫困人口。在脱贫攻坚战中,许多扶贫干部和扶贫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付出种种牺牲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有的甚至为扶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此,少数民族作家还是要继续以手中的笔,记录、书写和讴歌在这一举世瞩目的反贫困斗争中,扶贫干部和扶贫工作者感人的事迹、可歌可泣的奉献和牺牲。事实上,近年来扶贫脱贫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并涌现了相当一批作品。《民族文学》近几年刊发的多篇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也是扶贫脱贫题材。但扶贫脱贫题材不是已经写完了,就像革命历史题材今天仍是文学创作的重点一样,扶贫脱贫题材、乡村振兴题材创作,中国作协实施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在呼唤更多的作家投入其中。

再如,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首先提出的概念。美丽中国建设当下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建设美丽中国,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少数民族生态文学创作要积极呼应这一时代现实课题。值得一提的是,生态题材是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一个优势,生态文学跟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更有天然的关系,因为民族地区大多不是山区就是草原,不是大江就是大湖,有着无比绚丽的风光。因此,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使锦绣风光绵延千秋万代,继续造福子孙后代,造福整个人类,尤其是少数民族作家的一个重要责任和使命。我认为自然文学、生态文学创作深入下去,是可以继续产生像梭罗的《瓦尔登湖》、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这样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作品的。还有一部名著即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被誉为世界生态文学和生态运动的里程碑和划时代的作品,直接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生态思潮和环保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发展战略、环境政策、公共政策的修正”和“环境革命”,开启了世界各国作家自觉创作生态文学作品的时代。我很期待从中国作家的手中也能诞生世界生态文学的经典作品。少数民族作家应该意识到这一题材优势并形成生态文学的创作自觉,担当起保护自然,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的文学使命。

又如,“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深层次推进,使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格局。在国内,丝路地域乃多民族聚居地,几十个少数民族或世居或移居,丝绸之路与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关系紧密。北方丝绸之路以骆驼运输为主,而南方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由于山高水长、山道崎岖,以马帮运输为主。丽江古城得益于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因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而繁荣兴盛,丽江古城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古镇,是两条通道上的重要商贸中心及枢纽,也是璀璨的文化明珠。它在历史上创造了古道商贸的繁荣和辉煌,也是各族文化交流的纽带,在二战期间达到了顶峰。今天我们面临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丽江的地位作用不容小觑。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的“金色名片”,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平台。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发展和繁荣丝路文学,是时代的呼唤;发展和繁荣丝路文学,给丝路地域的少数民族文学带来的机遇也是不言而喻的。丝路文学固然各地域、各民族的作家都可以创作,然而,最了解、最熟悉和亲历亲受丝路地域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还有身处该地域的少数民族作家,丝路文学创作,我以为也要寄望于他们。同时,丝路地域一些少数民族是跨境民族,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丝路文学交流,道路最便捷、条件最有利的也是这些地域的少数民族作家。因此,我很期待更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包括纳西族作家投入丝路文学的创作,通过丝路文学作品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丽江故事。

当然,少数民族文学无论是题材、体裁还是风格、手法,都应该是丰富多样、百花齐放的,但我们提倡多样化的前提,是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在全面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少数民族文学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一样,也面临着数量与质量不成比例,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当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题材的狭窄,写作的同质化、重复化,原创性、创新性的不足。不少作家创作的范围,更多关注的是一己悲欢与身边琐事,对更广阔的时代生活,对重大题材和重大事件缺少兴趣亦缺乏驾驭能力。一些现实题材尤其是“三农”题材的作品,仅停留于现象的描写与情感的抒发层面,缺乏生气和创新,更缺乏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少数民族文学面临的这些挑战,需要我们正视并努力克服。

除此之外,我认为当下纳西族文学创作还存在一些有待补强的短板。首先,当下纳西族文学应均衡发展,即各文学门类共同发展。从前三年(2020、2021、2022)纳西族作家在《民族文学》发表作品的情况来看,只有散文和诗歌,小说作品阙如。这种状况应当引起纳西族作家们重视并加以扭转。

二是纳西族文学应更多地走出去。走出丽江、走出云南、走向世界。要在全国性的文学期刊、出版社发表和出版作品。当然,要想走出去,实现与全国性文学平台的成功对接,需要更多的创新,要以叙事手法的现代性吸引和征服读者。

三是纳西族作家虽然身处边缘地域,但这只是地理上的边缘,在文化与文学发展上要不甘于边缘,不安于边缘,要注意关注主流文坛的动向,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保持同步,自觉地把自己的创作汇入中国当代文学的洪流。比如,对中国作协正在实施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纳西族作家应积极呼应,充分展现纳西族文学的力量,生动讲述和传播新时代纳西族地区山乡巨变的感人故事。

(作者系《民族文学》主编)

责任编辑:李惠文  和丽琼

猜你喜欢
纳西族少数民族作家
作家的画
文学自由谈(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小说月报(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民族音乐(2016年2期)2016-07-05 11:36:32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4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2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英语学习(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