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来”“去”的功能视角分析

2023-05-30 15:22:21计超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句法现代汉语含义

现代汉语中,“来”“去”这两个字的使用频度较高,而且有着丰富的用法和语义。单从词性上看,“来”可以用作助词、动词和趋向动词,“去”可以用作动词和趋向动词,均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表达了多种含义。基于此,本文从语言功能视角出发,参考夫语法的驱动句法原则,对“来”“去”的语义和用法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直观地呈现这两个词的功能概貌。

一、“来”“去”句法功能和语义分析

(一)用作谓体,体现位移及其引申含义

用作谓体时,“来”“去”这两个字通常表达本身义,具有施事和受事发生物理位移的意味。如1a小宋明天来上海。1b小王去上海了。1a具有小宋即将奔赴上海的含义,说明小宋与发话者的距离越来越近;1b具有小王已经到上海,或是已经离开出发地,正在去上海的路上的含义,说明小王与发话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从这两个例子可知,“来”“去”分别具有施事和受事过程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实际位移的并不一定是施事,还可能是受事。如2a小明来过三个电话。2b我们去了几个代表。分析2a和2b两例可知,施事没有发生位移变化,受事则是“三个电话”和“几个代表”。由此可见,无论是施事发生位移,还是受事发生位移,“来”与“去”都表达的是其本身义,句法功能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来”“去”用作趋向动词时,在描述方向动作的过程中,发话者常常用将自己放在与运动有关的某个位置上。也就是说,发话人在选择参考点时,就以“来”或“去”作为趋向依据。当然,在选用“来”或“去”时,将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具体可以分为语言手段限制和非语言手段限制两种。所谓的语言手段限制指的是发话人是谁,以其所处的空间作为参考点选用“来”或“去”。如果发话人是“我”,那么奔向“我”的动作就是“来”,背离“我”的动作就是“去”,不可能是“朝我走去”“离开我走来”。所谓的非语言手段限制指的是基于生活经验在语言活动中对思维联想作用的限制。具體而言,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去不了的地方,这便使人们很难在想象中将自己放置在这个不能去的地方,进而使空间参考点的选择失去某种程度的自由性。在某些场合,只能使用趋向动词“去”,如“掉到万丈深渊去了”“沉向海底世界去了”“飞向九霄天外去了”等。在某些场合,只能使用趋向动词“来”,如“从海底浮上来了”“从天上掉下来了”等。此外,“来”“去”还能分别表示某物的产生或某事件的发生,用作表示来和去的引申义。如3a困难来了,我们就得克服。3b喝酒能去忧愁。很显然,3a和3b两例中的“来”“去”表达的不是其基本义,没有发生位移,但分别体现了从无到有的被发现过程和从存在到消失的过程。再如“来一碗饭”“来一壶茶”等小句中的“来”都有从无到有的含义,作为表示某物产生的固定搭配,在现代汉语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二)用作谓体延长成分,表示延长动作

“来”“去”在现代汉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两个字作谓体延长成分时,除了能够用在动词的前面,也能用在动词的后面。基于对这两个字在句中成分的分析,结合丁声树、吕叔湘等学者的观点,笔者提炼出“来”“去”用在动词后是对动词动作的一种补充,既有趋向性的含义,也有延长动作的意义。如4a他回家看你来了。4b他做作业去了。4a和4b中的“来”“去”就可以看成是对“看你”和“做作业”动作的一种补充。基于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小句用法,将“来”“去”这两个字看成是谓语的延长成分更为合理。再如5a一辆汽车从远方驶来。5b你夺去了他的一切。5a和5b两例中的“来”“去”既表达了趋向性,又表达了结果义。如果将“来”“去”两字去掉,即为6a一辆汽车从远方驶。6b你夺了他的一切。明显能感觉到语句缺失成分,极不通畅,读起来拗口。这就说明“来”“去”这两个字作为谓体延长成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用作状语,表示位置距离及意态意义

关于“来”“去”两个字在动词前的使用及其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学界持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来”“去”这两个字在句子中进行运用,无外乎表示位移的含义或非位移的含义两种。如7a你今天没来上学。7b你去找一找东西。不妨将7a和7b两例中的“来”“去”去掉,会发现其没有对整句的语义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发现,这两个字在句中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主要用于强调其后面动词的动作,但能感觉到动作发生在距离发话者近或远的地方。如8a我们来一起玩。8b你们去想一想。8a和8b两例中的“来”“去”没有明确体现出位移或位置,在判断这两个字的含义时,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以切实判断出这两个字是表示位移,还是表示意态。目前,部分学者认为“来”“去”用在动词前表示趋向动词,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来”“去”用在第一人称的语句表示的是有意愿或要做某事。该观点在语言实践中能够站得住脚,应用起来较有普遍性。如9a我来读一遍。我要读一遍。两句话的含义基本相同。9b你来读一遍。你要读一遍。两句话的含义明显不同。通过对9a和9b两个例句的分析,笔者认为位于动词前的“来”“去”可以用来表示趋向性,也可以用来表示主观性的判断。用来表示趋向性时,“来”“去”两个字在句子中充当状语。用于表示主观性的判断时,“来”“去”两个字则用作助动词,没有实际性的语义。

(四)用作助动词,体现时态

相较于“去”字而言,“来”字的用法更多、更复杂,尤其是其在动词后进行使用时,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单独进行讨论。比如以询问的方式呈现过去动作的时间信息,就是“来”字不同于“去”字的一个特殊用法。如10a你这作业多会儿做来?10b你这话多会儿说来?此两句中的“来”字皆表示时间含义,所以不能将其与前文论述的“来”字用法相混淆,需明晰其中的显著区别。若将10a和10b两例中的“来”字去掉,即为你这作业多会儿做?你这话多会儿说?可以直观地发现,该句有无“来”字,对句意并没有影响,可见“来”字在该句中只是强调时态意义,用作助动词。

(五)用作不定式,表达动作过程

前文论述了“来”“去”在动词前后的用法,结合谓语动词说和多重性质说两个观点,笔者认为“来”“去”两字在句子中还能充作不定式成分,用来表达动作过程。如11a大家想招来解决。11b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报答。很多学者将类似11a和11b两句中的“来”“去”看作是介词,用来表达动作过程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而笔者并不认同此观点,如果将“来”“去”看作是介词,那么很多语用情况则说不通。因此,笔者认为“来”“去”两字在句中充当的是不定式成分,能够起到连接、提示及强调等作用,表示想要完成后面动词动作的含义。根据此观点剖析句子结构,可以将11a和11b两例句的结构看成是主语(大家/我们)、状语(想招/用实际行动)、不定式(来/去)和谓体(解决/报答)四个部分。

(六)用作调解词,表达约数含义

“来”字在句法应用中能够用作概述助词,表示约数。如12a你都三十来岁了。12b今年赚了二十来个。12a和12b两句中的“来”的含义完全相同,句法功能也相一致。从意义上看,“来”表示数量上的约数,具体有哪些含义,学界则是众说纷纭,未能形成统一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来”表示的数小于前面的数,如“你已经二十来岁了”,按照这部分学者的观点,“你”并没有超过20岁,而是或是18岁,或是19岁。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来”表示的数稍大于前面的数,如“你已经二十来岁了”,按照这部分学者的观点,“你”已经超过20岁,或是21岁,或是22岁。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来”表示的数存在可确认和不可确认两种情况,具体是哪种情况,需结合语境进行分析。通过语言实践运用和调查分析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来”表示约数,对其数值范围的判定没有统一的规则,按照使用频度和表义效果分析可知,首先“来”表示的数略大于前面那个数最为常用,其次是小于前面的数,最后是等于前面的数。无论“来”表示约数的范畴有多大或多小,其在句法结构中充当的是调解词。

(七)用作语气词,具有人际意义

除了上述用法外,“来”还可以用作语气词,常用于日常人际交往中。如对“正月里来正月正”中“来”的用法,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以吕叔湘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来”是衬字,没有具体的含义,但是这种说法较为牵强,很难立得住脚。“正月里来正月正”是唱词,部分学者认为“来”只是用来衔接“正月里”和“正月正”的,含有“新年”趋近发话者即唱词人的意思,仍带有一定的趋向意义。从语义上分析,“正月里来正月正”有正月来了和正月里的某一天的含义,说起来韵味十足,朗朗上口。这可能是基于唱词的灵活性和流畅性,才会让“来”在句中的位置发生变动。正是因为这种变动,使得形式对意义产生构建作用,让“来”的意义随之发生变化。在“正月里来正月正”这一句中,“来”所表达的是唱词人的一种愉悦舒展的心情,配合二人转独特的唱腔,使“来”所蕴含的情感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这一点上可以发现,“来”字能够用于表达积极的事物,表达对这一美好事物的追求,基于这种语言环境,那么“来”便能体现出人际意义。也就是说,在类似句型结构中,将“来”定义为语气词较为合理。

二、“来”“去”的固定用法分析

(一)用作比较,表示程度加深的意义

比较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如“……比……”“越来越……”等,其中“越来越……”这一短语结构中的“来”是程度词的调解词,具有明显的比较意味。目前学界对于“越来越……”这一短语结构的讨论多集中于可替换部分,以及语用和语义层面的研究,而关于其本身义的研究相对较少。结合朱德熙、陆俭明等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在“越来越……”短语结构中可替换部分的形容词是中心词。如13a你和他的关系越来越亲近了。13b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了。13a例句表示的是“你”和“他”的关系在逐步亲密,说明“你”和“他”的关系较以前好。13b例句表示的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了,表达的是交流程度在不断变化,是一种经验之谈。从句法和含义上说,“越来越……”短语结构修饰的是中心词“密切”。

(二)用作谓体成分,具有反复、习惯等意味

“……来……去”和“……去……来”是固定的短语搭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较为常见。在“……来……去”短语结构中,能够替换的部分是“来”和“去”前面的部分,这部分可以是相同的词,如“跳来跳去”“蹦来蹦去”等,也可以是不同的词,如“眉来眼去”“翻来覆去”等。可以是名词、代词或数词,如“丝来线去”“你来我去”“一来二去”等,也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呼来喝去”“直来直去”等。在该短语结构中,表达了动作的反复性,蕴含人际意义中的态度意义,但大多数有否定、贬义的意味。在“……去……来”短语结构中,能够替换的部分是“去”和“来”前面的部分,这部分同样可以是相同的词和不同的词,可以是名词、动词、代词等。如“时去时来”“春去夏来”“暮去朝来”“你去我来”等。在该短语结构中,表达了一种固定的规律或习惯,部分词语中也蕴含人际意义中的态度意义,但多有积极肯定的意味。

(三)用于表示性质程度加深或数量变化

“去”可以用作性质词组中的程度调节词,可以用作数量词组中的量数调解词。如14a这海深了去了。14b那山高了去了。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此种结构可以单独作谓语,用来形容事物的性质,表示程度或数量。基于前文对“去”用法的分析,可以发现“去”作为趋向动词进行使用时,本身具有远离发话者的意味,至于远离到什么程度,由两个“了”字辅以表达。基于该句式结构作为整体出现,所以可以将其看作为一个整体,充当中心词的调解词。

(四)语义泛化

基于前文对“来”“去”用法的分析,二者除了表示有距离性的含义,也表示要做某事的含义。如15a我要呼吁社会,要求大家来关心你。15b我们要用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困难。两例句中的“来”和“去”都用在表示目的性动词的前面。“来”可以在“动词+着”的结构中用作某个动作的人代动词。如16a大家都没做过这档子事,需要摸索着来。16b我的名声都被你们搞坏了,干什么事我都得跟着你们来。两例句中的“来”泛指具体行为动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来”“去”的应用较为常见,基于功能视角,本文分析了“来”“去”的句法功能、语义及固定用法,通过分析语义“来”“去”的固定用法,提炼出“来”“去”可以用作谓体及其延长部分、状语、助动词和不定式等。

参考文献:

[1]孙西瑾.现代汉语“来/去”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7(02):33-35.

[2]何伟,邓若晨.现代汉语“来”“去”的功能视角研究[J].外語研究,2019,36(03):31-35.

(作者简介:计超,女,硕士研究生,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句法现代汉语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46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中华诗词(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句法二题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虚荣的真正含义
学生天地(2016年16期)2016-05-17 05:45:55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