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娟
情景再现
因为学校工作调整,班上要换数学老师了,班主任很伤脑筋。大半年来,全班数学成绩一直很好,师生配合默契,相处非常愉快。现在忽然换老师,别说学生,班主任都难以接受。和领导交涉无果后,只能服从大局。家长知道后,强烈反对换数学老师,甚至还有家长说,换数学老师就给孩子换班。
作为班主任,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培根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在思考“怎么办”之前,班主任不妨先沉下心来想一想“究竟发生了什么”。
其实,“换老师”这事儿,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角度看,是极为平常、正常的,然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却可能使班主任形成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情绪,进而选择不同的行为。
从固化思维的角度看,班级管理中任何一件“坏事儿”都是一个“炸弹”,都意味着“给班主任找麻烦”。
案例中,原本得力的科任教师被换走,许多美好的“确定”变成了“不确定”:课堂的正常秩序能得到保证吗?教学任务和目标能有效落实吗?数学成绩能继续保持领先吗?师生之间的沟通会存在障碍吗?学生和家长多久才能接纳新教师?……
这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在班主任眼里,就成了一个又一个“地雷”,稍不留意就可能引起班级混乱。这让我们恐惧,更让我们焦虑。
但是,假如我们从积极思维的角度看,一切就不一样了。班级管理中的任何一件“坏事儿”,都有可能是一份惊喜,意味着“给孩子们送礼物”。
学生的成长,班级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是一个一定会发生“坏事儿”的过程。李镇西老师说,教育,每天都充满着悬念。教育的美好,就蕴藏在这一个又一个悬念之中。作为班主任,与其躺在班级管理的“安乐窝”里,祈祷一切风平浪静,不如坦然面对任何一件突如其来的“坏事儿”,把它当成一个挑战,当成一次机会。
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时时提醒自己,我们从来都不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才是。在面对所谓的“坏事儿”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从来都不应该是“这件事儿对我意味着什么”,“这件事会带给我什么”,而应该考虑“这件事儿对学生意味着什么”。毕竟,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应该做的,是坚定地站在学生的身后,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教育、支持与援助。
现在,让我们站在学生视角,从成长出发,重新审视“换老师”这件事。“换”,意味着失去,也意味着得到;意味着动荡,也意味着挑战;意味着可能不利,也可能蕴含着惊喜。可以说,眼下的“换老师”事件,为学生的成长设置了一个真实的情景,更提供了一次特别珍贵的逆商课程。
当我们立足成长,跳出经验的局限,打破思维的惯性,以积极心态应对、挖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沉下心来感受、反思,这件所谓的“坏事儿”就有机会成为孩子们最好的成长礼物。
积极引导,安抚“失去”
“换”,首先意味着“失去”。假如这些“失去”浸润着美好的回忆,那么这种“失去”无疑是一种伤。既然是伤口,当然需要抚慰。
心爱的数学老师突然离开,学生当然会感到失望、无助、焦虑。当这些负面情绪在班级中涌动的时候,班主任绝不能无视、无为。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从来都不是负面情绪本身,而是情绪的负面处理。作为班级的“定海神针”,班主任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所以,班主任应平静、从容,用温和的语气、温暖的话语、温柔的肢体动作对待学生,宽慰学生,学生就会受到积极情绪的感染,“失去”的心情会得到有效安抚。
对于负面情绪比较强烈的学生,我们可以组织小群体心理辅导,或者通过网络沟通、班级活动等,鼓励学生把“失去”的心情写出来、说出来、演出来,给负面情绪倾泻的出口。
调整认知,拥抱“得失”
我们可以联合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换”的话题写作文,进行辩证思考;我们可以联合学校心理发展中心教师,开展心理专题讲座或者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看到“失去”背后的“得到”;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同学、教师、家长的“换”人生小故事,利用班级公众号、班级视频号、班级黑板报展示,丰富学生的体验,开阔学生的眼界……
当学生走出“失去”的痛苦,当他们尝试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耳去听,用自己的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当他们把个人的负面情绪放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的广阔天地中时,他们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失去”和“得到”、“无常”与“永恒”的深刻内涵,就有机会体味到“换”不仅意味着失去,还意味着得到。
一送一迎,致敬教師
对学生而言,“换老师”意味着一段从师经历结束。如果这个结束匆匆忙忙,糊里糊涂,带着许多未经处理的留恋、不舍,那么很有可能影响学生下一阶段学习。如何好好地结束,然后好好地开始?举行仪式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商讨,确定一个时间,召开一个特别的主题班会。邀请学校领导、新旧数学教师、个别学生家长代表举行“一送一迎”两个仪式,现场录制,并在班级视频号中播放。
在送别仪式中,邀请原数学教师发言,学生代表献辞献花,班级制作vlog并播放,学生集体告白;在迎新仪式中,邀请现数学教师做个性发言,比如设计介绍小视频,多角度展示自己,凸显个人魅力及专业能力,然后班主任特别推荐,学生代表献辞献花,全班同学集体承诺。
一送一迎两个仪式,给了学生和教师一个正式、正当的情感通道,使他们有机会表达感谢、留恋、期待与憧憬,在心中正告自己:未来很美,我们都可以洒脱向前。
多维沟通,家校一致
“换老师”事件中,家长之所以反应激烈,说到底,同样是出于恐惧,怕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教师,怕孩子的数学成绩退步。作为班主任,我们首先要理解家长的心情,读懂家长的焦虑与无助,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交流。
我们可以在家长群里发布一封《告家长书》,告知“换老师”事件的全过程,着重分享自己对于此次事件的看法,使家长明确“换老师”事件中蕴含的成长价值,明确家长在学生成长中的角色任务,懂得家长应该是助力学生成长的伙伴,而不是制造问题、传递焦虑的人。
针对个别情绪激动的家长,我们可以采取面对面谈话的方式进行深度沟通与交流,并邀请这些家长到校参与“一送一迎”主题班会,使他们参与班级管理,获得真切体验,最大程度上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当我们在教育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要保持积极思维,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看到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潜能,从“坏事儿”中看到好事儿,使“坏事儿”变成好事儿。这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