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目标叙写例探

2023-05-30 22:06童方赟高军玉
中小学德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成果法治道德

童方赟 高军玉

摘 要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计与编写,力求具體、适切、具有可操作性。以单元学习任务的提炼为载体,通过与素养目标的对应梳理和具体化续写,衔接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通过对不同的学习任务的细化分类,预设学习成果,实现教学目标的适切表达;设计相应的评估量表,检视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与准确性,从而做出调整、优化。以此实现“教-学-评一致”,助力核心素养形成。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评估量表;“教-学-评一致”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3-0023-04

①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研究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课题“活动教学德育意义的实现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JDNNU20200705)成果之一;杭州市萧山区博奥小学合作项目成果之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教师应该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引领性、规定性的作用。[1]如何准确把握课标要求,设计编写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基于此,我们展开了一系列教学实践,尝试提炼目标叙写的基本思路,力求做到“具体、适切、具有可操作性”。在此,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为例作一探讨。

一、提炼单元学习任务,关联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叙写需要教师聚焦素养培育,将课标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段目标和内容要求,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之中。我们在实践中,立足课标和统编教材实际,将单元学习任务作为抓手,探索叙写教学目标的操作性思路。

素养具有整体性,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以整体培育的思路,理解“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教学落实。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一个单元一个教育主题的编写方式,提示了单元的育人目标和重点学习内容,这为提炼学习任务作出了指引。以“我们在公共场所”单元为例,本单元由“这些是大家的”“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我们小点儿声”四篇课文组成,通过对“公共财物”“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文明修养”四个方面的重点引导,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场所所需要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在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

基于本单元的目标和教材内容,我们对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素养要素进行了对应梳理、罗列,从而明确了本学段的目标。具体而言:“政治认同”旨在让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知道健康生活、卫生习惯的基本常识和要求;爱护家庭、学校和公共环境卫生”。“法治观念”重在学会“遵守学校纪律,维护课堂秩序;了解生活中的规则,知道在生活中人人都应遵守规则,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健全人格”旨在学会“热爱生命,懂得自我保护,远离伤害;感知并学习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责任意识”重在学会“热爱学校和班集体,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活动,有集体荣誉感,能够关心和帮助他人”。[3]

这一梳理和罗列着重强调教学目标的制订要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引领道德与法治教师摆脱机械落实教学内容的惯习。通过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和学段目标,并将其落实在单元目标之中,从而与教材内容实现有机联系。如此,明确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目标的育人方向,并提示了核心的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指向不同的素养要素,在学段目标的统领下,立足本单元教材的具体课时内容,我们提炼、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见表1)。

通过素养目标与单元教学任务的对应梳理与具体化叙写,有利于帮助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在不同学习任务的探究体验过程中,建立公共生活应当形成的共同意识,而这些意识正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例如,表1中聚焦法治观念形成的学习任务,在本单元四课学习中均有分布,通过两次《中小学守则》的条例学习,四次不同内容(爱护公物、不乱扔垃圾、排队、控制音量)的规则遵守,实现法治观念的启蒙教育。

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叙写将学习任务具体化,可以有效衔接教学内容与素养目标,使教学任务成为素养达成的一个个落脚点。在单元主题学习过程中,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设计(项目式学习、理解为先的逆向学习等),都可以将学习任务分解在教学目标中,使教学目标变得更具体。

二、预设单元学习成果,实现教学目标的适切表达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以上对学习任务及目标、核心学习活动的梳理和罗列,为本单元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任务将形成一定的学习成果。这些成为“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础。我们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注重分类细化、预设学习成果,从而适切分类教学目标。

学习成果的预设关涉教学评价,一直是本课程与教学的难点。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4]“评价主要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和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5]基于此,我们立足已有的课程评价实践,尝试将教学目标指向的学习成果分为知识成果、情感成果、表现性成果三大类。

其中,知识成果体现在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情感成果体现为学生在道德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兴趣、偏好与适应等情感培育;表现性成果则体现在训练型表现成果和真实性表现成果两种类型,训练型表现成果通常呈现在教学预设的课堂教学和学校德育活动中,而真实性表现成果体现在学生日常真实生活中,着重观察学生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等。据此,我们基于不同的学习任务,预设了本单元的学习结果(见表2)。

細化学习结果分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适切表达。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成果预设,将进一步确定和优化教学策略,从而能够在学习任务目标的指引下,适切表达教学目标。例如,根据表1和表2中教学任务的确定和教学成果的细分,“大家排好队”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叙写为:

参与课堂模拟“校园迎新年”游戏活动,掌握排队规则与礼让意识,知道排队有利于公共秩序的维护;

观看电视新闻,知道不遵守秩序会造成踩踏等伤害事件并感受其中的危害。发现身边安全隐患,养成校内外自觉排队习惯;

关注自己排队过程中的心情,做到等候过程不焦虑,礼让他人讲礼仪,关注过程讲方法。

这一教学目标的叙写以学生学习为视角,以教学任务的完成为载体,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成果的呈现与达成。但是,课堂教学只是素养形成的契机和其中一个环节,素养形成还需要日常生活的持续实践、调整与完善。因此,上述结果分类专门罗列了“真实性结果”一栏,旨在引导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并注重指导其日常行为。例如,教师可通过学校的出操、集会、活动等引领学生践行“排队”,并通过校内外学生排队的真实表现,对其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与意识进行及时反馈与矫正。

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叙写关注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有利于改变一课一事一问题的短视教学行为。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引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将突破课时教学局限,真正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落实课程育人价值的高度展开教学。

三、设计单元评估量表,促进教学目标的调整优化

教学目标一般描述的是“学生达成预期成就目标之后的学业表现类型”[6],而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的叙写不仅要考虑如何评估教学目标,还要立足具体的学习过程和任务,考虑何时何地运用评估。因此,新教学目标描述的评估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教学前对所需技能的评估、教学中诊断和发现问题的评估、教学后对学生是否获得预期学习结果的评估。”[7]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使用评估量表,切实从“教-学-评一致”的思路,检视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从而做出调整和优化。教师可依据前述知识、情感、表现三种学习成果类型预设评估技术,并通过评估结果调整优化教学目标。

其一,知识成果评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知识成果评估,可以通过课堂问答、纸笔测试(低段简化为选择判断题)等方式来进行。例如,对于“大家排好队”的知识成果“不同场景不同排队方法”,教师在教学目标中可以这样叙写:正确连线,知道不同场景应该使用不同的排队方法。据此,教师在教学前设计相应的连线表,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目标。

其二,表现性成果评估。学生的行为表现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否达成知行合一的评估重点。为此,我们在本单元教学中,专门制定了基于学生行为表现的等级量表(见表3)。在单元教学前,教师前置呈现等级量表,和学生一起讨论评分标准。这一评估量表将贯穿为期在一个月的学习过程,学生将邀请老师、同伴、家长不定期共同评估。

这一量表罗列的行为表现力求涵盖本单元教学所要评估的具体学习任务,并简化表述方式,力求让二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使用。每个行为用五个字描述每个教育目标的五种关键行为,评估采用五分制,这样利于提高量化等级评估的可操作性。“全面评估及成长建议”意在分项行为表现的诊断基础上,全面评估公共意识养成的整体表现,促进学生发现长处和需要改进的行为与意识,助力素养形成。

在实践中,为确保单元评估的过程落实,我们还为等级量表补充设计了分项数字等级量表(见表4),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估,并实现具体公共行为和意识的细化指引。

其三,情感成果评估。情感成果的评估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难点,因为情感往往受制并隐藏在预期的社会行为之中。这要求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除课堂观察之外,还需运用各种评估技术来观察和判断[8]。我们在实践中制定了情感结果核对表,用于补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观察与判断,增加情感成果(包括态度、兴趣等)的精准评估,并以此调整教学目标中的教学策略。以“我们不乱扔”为例,我们设计了如下评估表(见表5).

教师在使用情感态度核对表等评估方法时,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匿名填写。如果学生能被认出来,他们就可能不会做出真实的回答。[9]在教学目标制订中强调情感结果,旨在客观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以及反馈矫正措施的跟进,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计不仅关注一个单元或主题、项目的学习任务完成,更关注学生一体化成长;不仅关注教学内容,更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情感状态;不仅重视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估,更重视使用评估促进学生成长。力求素养导向明确,素养培育策略有效培养学生成为担当社会主义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3]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7,10-16,4,49.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26.

[6][7][8][9]Norman E.Gronlund,Susan M.Brookhart.设计与编写教学目标(第八版)[M].盛群力,郑淑贞,冯丽婷,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79,41,45,156.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成果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工大成果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