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盐城市盐都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乡村振兴取得较好成效,位列江苏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县(市、涉农区)综合排名第一等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区。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水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盐城市主城区之一,盐都区总面积10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7万亩,农村常住人口22.5万。近年来,盐都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方针,创新思路,系统谋划,农业农村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聚力农村产业,以产业兴旺提升发展质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盐都区立足自身实际,系统统筹谋划,经过几年培育已初步形成了“东部休闲采摘、中部果蔬花卉、西部生态水产”的发展格局,现代农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质效显著提高。一是因地制宜,向土地要红利。盐都区利用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腹部,生态优良、物产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大力推进“一镇一园一特”(即“一个镇拥有一个农业园区,一个农业园区拥有至少一个特色项目”)建设,催生出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渔业产业园、学富水生蔬菜产业园、张庄绿色葡萄产业园等11个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7.4万亩,“鲜之都·盐都”、盐都草莓、大纵湖大闸蟹等品牌美誉度持续提升。二是整合资源,向改革要动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工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为龙头,成立“龙头企业+规模基地+农户”产业化联盟11家。其中,江苏心思源食品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推行“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每年消化本地稻麦3500吨、肉禽蛋2000吨,带动2400多农户年均增收超千元。三是以游促农,向农旅要效益。大力发展以生态采摘为特色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培植了郭猛杨侍、大纵湖三官、潘黄仰徐、台创园三湾、秦南泾口等休闲农业“五朵金花”,定期举办台海菊花节、仰徐草莓节、龙冈桃花节等一系列农事节庆活动,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22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3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9.4亿元。
突出绿色生态,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盐都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修“面子”又补“里子”,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颜值”不断刷新,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两山”理论创新实践基地和“中国天然氧吧”。一是高品质完善基础设施。组织实施区域集中供水、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公交一体化等民生实事工程,实现集中供水“户户接”、农村公交“村村到”、管道燃气“镇镇通”,创成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积极开展“厕所革命”,全区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率达98.35%。二是高标准整治乡村环境。狠抓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先后关停养殖场564家,新建改造畜禽粪便处理设施933座,交办问题全部整改“销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整治成果顯著,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污水处理厂实现镇镇全覆盖,生活垃圾收运智能化管理得到国家住建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三是高质量推进农房改善。通过“宅基有偿退出一批、有序集中新建一批、保留改造提升一批”,因地制宜、节约集约、科学有序地推进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全区建成新型农村社区25个,累计改善1.39万户,创成1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1个传统保护村落,被推荐为全国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县,大冈镇佳富村还成为全省农房改善推进会和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集体学习现场。
聚焦乡村风貌,以文明乡风提升气质内涵。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盐都区像抓乡村经济一样抓乡村风貌,积极主动作为,通过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新时代风采。一是坚持党建引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坚持从应届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拔优秀人员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在全省率先启动“定制村官”培养计划,定向培养村干部后备队伍,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设“村书记讲坛”,每期有8位村书记走上讲坛,说思路、晒经验,讲问题、谈打算,促进乡村工作打开新思路,该经验做法得到《新华日报》头版“点赞”。二是深挖文化资源。发挥盐都区作为革命老区的优势,充分挖掘和保护红色资源,全区22个以烈士命名的镇、村全部建成烈士纪念馆,持续开展红色教育周活动,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加大淮剧文化、里下河民俗文化、草房子等名人文化扶持力度,让乡风既有传统韵味又能够体现新时代风貌。三是推进文化惠民。加快乡村文化阵地推陈出新,近年来累计新建改建镇级文化站5个、文化服务中心66个、百姓大舞台44个,村居文体广场实现全覆盖。持续开展“欢歌笑语走基层”活动,组织文化惠民巡演2200场次,实现群众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轮驱动”。
强化乡村治理,以有效治理增强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近年来,盐都区以“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理念推进乡村治理创新,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良性治理格局。一是推动法治规范化。实施“纪法明白人”培育工程,共培育“纪法明白人”1203名,实现村居全覆盖。组织“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专项活动,开展法治讲座800余场次,推动学法、守法、用法理念入脑入心。加强公共安全和群防群治,推进智慧技防和“雪亮工程”,推行网格化治理和重点人员教育管控,社会治安明显提升,秦南镇泾口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二是推动德治常态化。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坚持开展“盐都好人”、文明家庭、卫生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大力选树先进典型,让弘扬真善美蔚然成风。三是推动自治民主化。发挥村自治组织作用,让村民在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水平。推行“四议四公开一监督”制度,村集体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事项全部公开,切实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决”。盐渎街道花吉村、大冈镇佳富村等村还建立了“共同缔造”办公室,鼓励农村“五老”乡贤参与处理群众矛盾,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拓展增收路径,以生活富裕推动强村富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盐都区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多措并举,扎实抓好强村富民工作。2022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万元,村集体平均收入达69万元。一是促进村民增收。加大园区和项目招引力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积极探索“农产品+直播”新路径,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以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引导农户发展蔬菜林果特色产业,涌现了潘黄街道新民村、尚庄镇瑞南村等一批果品专业村。鼓励景区周边、蟒蛇河和旅游公路沿线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农耕体验等业态,不断拓宽富民增收新路径。二是壮大集体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累计实施土地众筹项目112个、土地众筹面积320.25亩,实现收益1024.8万元。鼓励村集体领办集体农场,成立村集体农场53家,流转土地面积1.7万亩,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340万元。率先在全省建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网,形成了以“数据共享一网通、管理责任一单清、阳光村务一点明”为主要特点的“盐都模式”并在全省推广。累计进场各类交易项目7958个、成交额16.7亿元,为村集体和农户增收3330.25万元。三是坚持服务惠农。依托农机、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全面推广技术指导、生产服务、市场开拓等“保姆式”服务,创新统供、统耕、统种、统管、统收、统销的“六统一”服务模式,实现“生产经营在户、托管服务在社”,推动农业节本增效、农户增产增收。秦南、大纵湖等镇探索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构建“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利益联结方式,由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托管服务,农户可以全年在外务工,年底尽享土地收益。
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围绕“农业强”,聚力高质高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壮大优势产业。突出抓好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优质新品种自主创制攻关,提高花卉、扣蟹、鱼苗等种苗品质。以食品未来科技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渔业产业园、七星现代化农场、现代种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主阵地,重点抓好特色农业园区的提档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向中高端迈进。二是更新基础装备。实施农业“机械换人”行动,瞄准园艺、畜牧、渔业等机械化短板领域,加快基础设施和作业条件“宜机化”改造,提高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攻坚重大項目。发挥重大项目对乡村振兴的牵引作用,紧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大力开展农业招商选资,加快推进食品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更多千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落户盐都。
围绕“农村美”,突出宜居宜业,加快城乡融合步伐。一是提升人居环境。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坚持“建管护”并重,统筹抓好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重点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有效衔接,推动户厕由室外向室内转变、由厕所向卫生间转变,不断提升宜居水平。二是加快农房改善。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有序推进2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老村庄提升工作,尊重群众意愿,持续加大进城入镇力度,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三是完善功能配套。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农村交通、供水、通信、通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加快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大力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快推动现代教育、养老救助、医疗卫生等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围绕“农民富”,聚焦富裕富足,拓展富民强村路径。一是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帮助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收入水平。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吸引各类人才下乡返乡创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用好用活防贫基金,动态监测农村低收入人口,强化民生政策保障,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二是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引导村级大力发展融合经济、服务经济、绿色经济、“飞地经济”,切实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加大经济薄弱村帮扶督促力度,实行“一村一策”,编排实施物业购置、集体农场、土地众筹等增收项目,规范“三资”管理,盘活资产资源,构建经济薄弱村发展长效机制,力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35万元以上。三是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运用土地确权成果,以田块置换开展“小田变大田”行动。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优化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有序推进宅基地有偿退出,全面激发乡村建设活力。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盐都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