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江苏红色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2023-05-30 14:49李惠芬何淼
唯实 2023年3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江苏红色

李惠芬 何淼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并对保护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作出重要指示。江苏是我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孕育诞生了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常州三杰”精神等彪炳史册的革命精神。据统计,全省共有1081处各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9家备案革命专题博物馆和纪念馆;71个县(市、区)入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占全国总数的5.0%;有近300处红色旅游景点,其中22处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占全国总数的7.3%。但与此同时,江苏红色旅游面临着服务效率不高、旅游产品单一、旅游项目同质化、传播影响力不大、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等问题。如何处理好红色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记忆与红色产业发展、科技赋能与红色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是推动新时代江苏红色旅游高质量融合發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红色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相融合,增强国家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强调:“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通过红色教育强化国家认同,是红色旅游承载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红色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最大不同之处。

加强对年轻一代红色教育的引导,实现红色旅游从“打卡、点赞”到文化洗礼转变。近年来,国内参与红色旅游的游客结构呈年轻化趋势,红色游客主要群体已由60后、70后向80后、90后与“Z世代”(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转变。2020年携程平台预订红色景区门票游客数据显示:80后、90后占比达七成;沙家浜景区每年有超过200万游客来参观,其中20多万为青少年,占游客总数的10%左右。要通过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年轻一代对国家的认同感。一是将红色文化元素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小初高乡土教材、幼儿园体验课堂,将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固化为青少年的“红色成人礼”,增强年轻一代的红色文化底蕴。二是设立独立体系的红色旅游教育学科,将红色教育从历史、思政向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拓展,在江苏高校进行试点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升年轻一代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共识度和历史责任感,实现红色旅游铸魂育人的效果。三是编写并推广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共产党精神谱系系列读本,加大对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研究与阐释,引导青少年认识革命英雄等红色文化符号。

加强对红色教育社会实践的引导,实现红色旅游从任务式游览向日常化参与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红色教育培训是拓展红色社会实践、持续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路径,也是延伸红色旅游链条的重要路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红色教育培训班已覆盖大陆全域及港澳台地区,拥有200多家红色培训机构,2019年参加红色教育培训达43.57万人次;韶山市先后打造6家红色教育研学基地,登记注册红色教育培训机构达31家;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累计接待团体1500多批次12万多人次。要提升社会红色教育社会实践质量,实现红色旅游从任务式游览向日常化参与转变。一是通过交往性红色文化体验、重大节日纪念性仪式等,有效改善学生“为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党员干部“为完成单位考核的主题教育”等被动学习现状,重构社会群体的集体红色记忆。二是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增设一批体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江苏符号”的红色文化传承基地,鼓励社会化培训机构积极打造红色教育实体化场景,同时建构网上移动传播场域,拓展能够体现红色文化教育仪式感的传播平台。

加强对家庭红色亲子教育的引导,实现红色旅游从书本教育向生活化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当代的青少年群体已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通过家庭红色旅游,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讲话精神。假期带孩子去红色景点看看,通过探访红色遗迹实现“寓教于游”,已成为80后、90后家庭的日常旅游行为。途家民宿《红色旅游目的地民宿出游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亲子家庭用户占国内主要红色旅游目的地民宿订单三成以上。要通过家庭红色亲子教育,强化爱国主义家风教育。一是依托社区等场所营造红色教育氛围。通过举办红色歌唱、朗诵红色作品等文化活动,为不同代际间延续红色记忆提供空间;注重红色符号的生活化延伸,在地铁、博物馆等公共空间推广红色符号,用生活化语言传播红色文化。二是推出更多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经典景区+民宿+家庭亲子”“博物馆+家庭亲子”红色旅游经典项目,增强历史对话情境体验感,提升研学型红色旅游质量。三是加强红色志愿服务建设,推广亲子型红色志愿服务项目,营造亲子红色教育共情氛围,让青少年在亲子旅游中领悟红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红色文化教育效应。

二、红色记忆与红色产业发展相融合,打造旅游生态链

红色旅游既是一项政治工程、文化工程,也是一项经济工程、富民工程。作为兼具政治使命、教育功能和经济效应的特殊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将交往记忆转化成文化记忆、实现红色文化有效传承的重要旅游形态。

突破思维定势,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体制机制。完善的政策体系是实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2014—2019年,全国出台了一系列红色旅游相关政策文件。近年来,江苏省级层面出台了《江苏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7—2020)》《红色旅游景区服务规范》等多个红色旅游相关文件,南京、盐城等市出台了关于红色文化资源、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地方保护条例。一是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立法保护。制定《江苏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推广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相关经验,鼓励其他城市制定红色文化地方法规;提高红色文化保护的法律可执行性,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用词从“可以”等似是而非的用词向“必须”“应当”等精准、可执行的用词转变,为江苏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法律保护。二是要统筹建立红色产业协作体系。在省级层面组建红色旅游遗产保护与开发联盟,在市级层面成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红色文化旅游总体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形成省—市—区(县)权责分明、统筹得当、运转协调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红色旅游发展体制机制。三是要加大对乡村红色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设立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常态化资金支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改变红色旅游投资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的现状。

深化文旅融合,丰富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内涵与供给载体。《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显示:41.7%的游客参加红色旅游的次数达3次以上。2019年,淮安市8家主要红色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575.27万人次;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山陵景区分别接待游客577.52万人次、742.62万人次与1194.93万人次。要在丰富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内涵的同时,提升红色旅游产品供给水平。一是实施“红色+”战略。发挥江苏红色旅游、历史文化、美丽乡村资源优势,开发“红色+历史+乡村”“红色+乡村+体验”“红色+工业+文创”“红色+乡村+民俗”“红色+研学+民俗”“红色+绿色+体育”等文旅融合模式,让红色文化旅游成为更有意义的休闲活动,将江苏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红色文化旅游休闲首选目的地。二是形成“平台+”模式。将红色旅游资源与途牛、驴妈妈、携程、去哪儿、同程旅行网等国内知名旅游商务网站合作,推出“目的地+航空+铁路”“目的地+航空+公路”“目的地+自驾”等出行方案,“名导游带您游江苏红色文化遗存”“旅游达人带您重温江苏红色记忆”等文旅项目;拓宽江苏与长三角地区、长江文化带沿线省市红色旅游合作渠道,形成资源互补的红色旅游产品链,提升江苏红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三是推进“研发+”行动。在省文化和旅游厅下设立文创产品研发联盟,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中心等建立常态化联系,合作研发江苏文创产品,打造多个自带话题、流量、粉丝的红色文旅IP,开发一批“能带得走”的红色文创产品;与省内开设文创专业的高校建立常态化联系,设立一批文创服务工作室,资助一批以产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实现教育与红色文旅产业的无缝对接;孵化和培育一批红色文化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红色旅游龙头企业,形成红色文旅生态圈。

培育红色品牌,打造区域红色文化旅游持续增长的新引擎。《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显示:上海、苏州、天津等地凭借《觉醒年代》《八佰》《长津湖》等热播影视剧,开发了“剧本杀”等文创产品品牌,吸引众多年轻人“打卡”并带动了区域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要大力培育江苏红色旅游品牌,打造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一是实施“名剧+名场”战略。发挥江苏文化强省资源优势,邀请著名影视演员拍摄以雨花台革命先烈、周恩来总理等为主题的纪录片、影视作品与舞台精品剧目,邀请国内外知名演艺集团打造江苏题材红色经典剧目。二是实施“名家+名作”战略。邀请国内外艺术家来江苏采风,通过创作文学、音乐、绘画等红色文化精品唤醒红色记忆,形成体现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个性化符号。三是实施“名节+名品”战略。借鉴湖南省2004年举办的红色旅游文化节、江西省2006年举办的中国红歌会等成功经验,举办江苏红色文化旅游节等主题活动,开发红色动漫、“剧本杀”等名品名作,增强公众的红色文化旅游参与感。

三、科技赋能与红色文化传播相融合,提升价值认同度

科技创新是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用科技赋能红色旅游,是推动红色旅游从参观到参与、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能、增强红色文化价值认同的根本要求。

加快红色场景创新,让红色旅游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当前,旅游业已迈入主客共享的数字文旅时代。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超过40%的年轻游客对红色旅游的兴趣点在于沉浸式体验。要加快红色场景创新,推进红色旅游与科技融合。一是实施红色旅游个性场景创造工程。加大对文博场馆、红色文化景区的科技投入,让可穿戴装置串联VR、5G等技术成为红色场馆云景区的标配;用VR、5G等技术复原江苏红色革命系列场景,实现省内文博场馆与景区资料共享,同时加强与延安、井冈山等红色景区的实景化嫁接,打造虚拟形态的互动体验、沉浸式体验、5G体验等交互体验,提升游客参与红色文化旅游的体验感。二是实施数字化城市记忆工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重要指示精神,打造江苏红色文旅资源展示平台,向上对接国家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平台,向下引领13个地级市红色文化网络平台建设;研发江苏“红色文旅i点通”体验终端,在重要红色事件发生地、公共文化机构、主要街区、社区等场所重点投放,加强对城市红色记忆档案资源的整合、激活、再现、传承,让游客借助“一键导航”畅游红色景点。三是建立红色文化服务智能网络平台。设立江苏省红色旅游重点宣传项目库,将红色旅游纳入全省旅游公共信息发布系统,对红色景区进行动态监测,为游客打造便捷的红色旅游通道。

创新红色文化传播体系,增强红色文旅价值引领力。在数字化时代,传播红色基因需要在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实现传播路径从“单向度”向“多向度、全方位、立体化”转变、信息接收从“碎片化”向“整合化”转变。要提升红色文化旅游传播到达率,增强红色文旅价值引领力。一是构建红色文化传播全媒体矩阵。在中央级新闻媒介定期刊发江苏红色旅游信息,在省市级新闻媒介设立常态化红色旅游介绍与研究专栏,在各地公共交通、户外LED屏幕投放红色资源公益广告;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开设红色旅游信息推介节目,扩大宣传覆盖面,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打造国家、省、市三级媒体传播矩阵。二是打造“宏观叙事”与“微观书写”相结合的红色旅游话语体系。借鉴《人民日报》客户端与腾讯“天天P图”联合推出的“我的军装照”、现象级爱国主义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新华社全媒体产品《红色气质》等项目推广经验,鼓励《新华日报》等省级媒体推出具有江苏特色,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红色经典作品;鼓励网民在网络平台创作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红色日志等,将个体日常记忆与国家、民族记忆相勾连,建立红色文化“记忆之场”,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能。

拓宽文旅融合路径,提升红色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强红色旅游国际交流,既有助于提升红色旅游国际化水平,也有助于提升国家认同感。2014年,国家旅游局(现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千人团赴俄红色旅游”项目,中国红色旅游正式走出国门。要不断拓宽文旅融合新路径,提升江苏红色旅游国际影响力。一是加强红色事件对外推介。组织省内红色文化旅游主管部门与文旅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国际旅游交易会,设置江苏特色红色旅游展台。二是拓宽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渠道。依托“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等平台,发挥南京国际和平城市等品牌的影响力,做好红色旅游推介文本,科学规划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用好用活孙中山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瞿秋白故居等革命文化资源,加强与马克思故居、恩格斯故居、列宁故乡等国际红色旅游项目合作,争创红色旅游国际合作示范区。三是提升红色文化人际传播能力。鼓励旅游达人、名人名家名导、旅游网红等开设红色经典与红色话题等栏目,提升江蘇红色旅游的国际传播到达率。

(李惠芬: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淼: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江苏红色
红色是什么
数读江苏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红色在哪里?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江苏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