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同理心 培养共情力

2023-05-30 13:43:31曲艺宁
新班主任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伟锦囊共情

曲艺宁

一天上午,校领导检查各班的卫生情况。他们刚走到隔壁班,眼尖的小伟就看到走廊角落里有纸团。担心自己班被扣分,小伟一脚将纸团踢到了隔壁班的卫生区里。这一幕恰巧被校领导看到了,他们不但给我们班扣双倍分,还取消了这个月文明班级的评选资格。同学们不甘心,纷纷责怪小伟。

我理解其他同学的心情,也感到小伟的做法虽然不妥,但也是有集体荣誉感的表现。冲突产生的关键点在于双方都没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缺乏共情能力。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共情能力呢?我决定以这次事件为契机,召开一次“唤起同理心,培养共情力”的主题班会。

两个游戏,激活“情绪雷达”

识别和感知对方当下的情绪是共情的基础。学生只有懂得各种情绪,才能去感受并理解他人的情绪,对情绪做出适当的反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别、理解不同的情绪,我设置了两个小游戏。

游戏一:猜猜表情

我拿出提前制作好的“喜悦、愤怒、悲伤、恐惧”情绪卡,让几名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随机抽取卡片,做出相应的表情,其他同学猜测这个表情背后的情绪,讨论与该情绪相关的生活场景。通过猜测、识别情绪,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得以提升。

游戏二:传来传去

全班学生分成6组,每个组的学生低头围成一个圈。一名学生做出一种表情,然后轻碰右边的同学,示意他(她)抬頭。该名学生看到该表情后,对下一名同学做出同样的表情。以此类推,最后一名同学猜测这个表情背后的情绪,再由第一名同学说明:“刚才我脸上是XX表情。”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表情,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悟他人的情感。

情境模拟,远离“自我中心”

我构建了一个情境:你的朋友向你倾诉,他的父母总是吵架,他很没有安全感。你会如何与朋友沟通?同学们各抒己见。

在总结学生的回应类型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各类回应的弊端,并将其归纳,做成表格。

鼓励型回应适用于任何情境,但缺乏针对性;同情型回应带着优越感表达了“你真不幸”的想法,容易让当事人觉得自己被对方同情,加深自己不幸的认知;附和型回应最容易被误认为共情,但这种回应容易增加当事人的愤怒和痛苦,甚至造成更糟糕的结果;切断型回应直接拒绝与对方产生情感联结,会使当事人压抑自己的情绪;分析型和建议型回应都有利于解决问题,但前提是对方愿意接受;自我型回应是最无效的,它将对话的视角完全转向自己。

上述回应类型的出发点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是专注于与对方心灵共情。通过这些分析,我想让学生明白,有些回应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你好”,可能不是对方需要的“好”。

“共情地图”,引导换位思考

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共情地图”。“共情地图”分为四步:一是观察他人,听他说了什么,看他做了什么;二是觉察他人,通过对方的语气、表情、肢体动作觉察对方的情绪;三是感受他人,感受让对方不开心的原因和对方的需要;四是回应他人,如果我是他,我希望得到对方怎样的回应。前三步是站在旁观者的视角,最后一步则是站在当事人的视角,通过视角的转换,学生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感受、思考情绪产生的原因,从而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内心情感与需求。

为了强化学生对共情的理解,我引导学生就“朋友苦恼于父母吵架”这一情境填写“共情地图”。这是一名同学填写的“共情地图”。

四个锦囊,解开共情密码

结合“共情地图”,我为学生提供了解开共情密码的四个锦囊。

锦囊一:看一看,捕捉情绪状态。神态举止是情绪的载体,如生气时嘴角下垂,开心时眉毛上扬,戒备时抱紧双臂,愤怒时瞪大眼睛,等等。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神态、肢体动作,学生体察他人的情绪,与对方产生情感联结。

锦囊二:听一听,倾听心灵的声音。倾听时,将注意力集中到对方身上,关注对方的语气变化,尽量做到不评判。不评判是指自己即使不认同他人的观点,也不随意揣测、贬低他人。比如在上述情境中,当朋友说父母吵架时,我们只需要全神贯注地倾听,让他感觉自己处于一个被理解的环境中,这样他的情绪就会渐渐平静。

锦囊三:说一说,理解对方的感受。在倾听之后,综合分析对方的言谈、想法和情绪反应,用概括性的语言重新反馈给对方。同时,告诉对方在相同的情境下自己的反应,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已经理解了他。

锦囊四:问一问,把握对方的需求。有了前面的铺垫,对方不会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对方,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寻找对方的需求。要注意,问题尽量是开放式的。比如,在上述情境中,我们可以这样问:“听上去你对父母吵架很不满,那么他们做过哪些让你感动的事情?”而不要问:“你觉得你的父母爱不爱你?”仔细对比这两种提问方式,前者是一个没有固定回答的问题,是基于对方的倾诉把问题重新抛回去,能够让对方思考,强化对方继续倾诉的意愿。

最后,我准备了一个用红色卡纸做的爱心,然后播放从班级的监控视频中截取的学生指责小伟的视频片段。每听到一句有伤害性的话,我就在心上折一下。听到最后,我将心展开,只见原本平整的爱心上面满是褶皱。这一环节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恰当的言论对他人心灵造成的伤害,进而反思自己的做法。

共情力是人必须具备的重要软实力,这节班会课只是唤醒学生的同理心,教师还需要持之以恒地用心引导,让共情力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艺术学校)

猜你喜欢
小伟锦囊共情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初入职场,不妨怀揣这10个锦囊
好日子(2022年6期)2022-08-17 07:15:34
银狐家的100个锦囊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 23:01:30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26
一个劳动委员的心声
江苏教育(2020年88期)2020-01-03 08:23:44
春季养护锦囊,请收好
幸福(2019年12期)2019-05-16 02:27:50
“悦读”小锦囊
屋顶上长大的孩子
小小说月刊(2015年6期)2015-06-08 08: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