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朋等
美军M224 60mm迫击炮的座钣呈较大的圆形
目前,随着诸如“弹簧刀”等单兵便携性巡飞弹的进一步发展,低成本的打击能力,能否彻底取代略显笨重的迫击炮,成为战场步兵班组的主要支援武器?
其实这个问题,在阿富汗战场上累计使用过4000 架次“弹簧刀”巡飞弹的美军就曾做出过解答,即步兵便携的60mm 轻型迫击炮在战场上仍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而单兵巡飞弹、飞行手雷主要作为战场上的辅助精确打击手段。
从本轮俄乌冲突来看,单兵巡飞弹、飞行手雷的表现可圈可点,但并非绝对可靠。例如,网上流传出乌军的飞行手雷因操作失误,致使俄军士兵绝地逃生的视频。相反,一些生产于上个世纪的古董迫击炮在双方士兵的操作下,捷报频传。
为什么科技含量较低的迫击炮至今无法被取代?
首先,步兵战场环境的客观需求
M224A1 60mm 轻型迫击炮的座钣改为较小的矩形
M224A1 60mm 轻型迫击炮加装全息瞄准镜状态
现代战场上,步兵大规模集群冲锋的作战样式不复存在,转而以小规模班组独立遂行作战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敌军隐蔽于坑道内或坚固掩体内的机枪火力点等目标就成为步兵班组作战的棘手难题。如果呼叫后方炮火支援则又至少需要几十分钟的等待,即便是使用单兵巡飞弹也需要将近10min 的准备,远不及身边的迫击炮班组的支援来得可靠。目前,美军每个步兵连编制两门60mm 迫击炮,连级指挥官完全可以根据战场作战任务需求,指挥连属迫击炮分队对正面掩体后的敌军进行打击。美军最新型的M224A1 60mm 迫击炮配有先进的全息瞄准镜,可以对70 ~ 3490m 的目标进行快速射击,再加上最快30 发/ 分的射速,完全可以有效弥补步兵班组曲射火力的不足。
其次,基于作战成本考虑
即便是最便宜的“弹簧刀”-300巡飞弹也需要近2 万美元的造价,且滞空时间不足10min,再加上其是一次性使用的武器,十分不利于战场的大规模消耗。而单兵便携的60mm 迫击炮,例如美军目前黑科技最多的M224A1 迫击炮炮身也仅需1 万美元,而采用铸铁材质制造的迫击炮炮弹更是低至几百美元一发,完全经得起大规模、长时间作战的消耗。
再次,杀伤威力值得推崇
从目前实际测试的效能来看,“弹簧刀”-300 巡飞弹的杀伤能力仅相当于一发40mm 的枪挂榴弹,且在斜角撞击引爆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减小杀伤半径,远低于60mm 迫击炮弹垂直降落引爆的20m 杀伤半径。
随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化、信息化、多维立体的战争形态不断拓展,传统意义上的野外阵地均势鏖战已经基本不会出现。军事实力差距悬殊的强势一方凭借绝对的空中优势将对方地面装甲车队进行单方面的屠杀。为保存己方原本处于劣势的装备,双方的战争主场也更多由野外阵地转向城镇街区,弱势一方借助复杂的建筑掩体以及人道主义互联网舆论战的优势,很大程度上能够逆转局面,达成与进攻一方的消耗均势。
处于架设状态的俄罗斯240mm 口径“郁金香”自行迫击炮
城镇巷战,自始就被誉为“战场绞肉机”,俄军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累计付出将近2 万人的伤亡,即便强势的美军也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损失将近3 万余人、耗资2.2 万亿美元。如何解决隐藏在建筑街区内的敌军,又不造成大范围的附加性战场破坏,就成为各国军队所面临的一个头等难题。
处于行进状态的俄罗斯240mm 口径“郁金香”自行迫击炮
美国AN/TPQ-49轻型反迫击炮雷达系统
安裝在车辆上的美国AN/TPQ-49轻型反迫击炮雷达系统
在城镇巷战中,除大范围配备单兵便携的小口径迫击炮外,也要采用超大口径的自行迫击炮,以对隐藏在复杂建筑物内据点坚守的敌军进行火力清除,有效减少人员前出带来的损伤。在本轮俄乌冲突中,俄军就曾广泛出动有着“拆楼神器”之称,可发射质量130kg的炮弹,一次便能摧毁一栋七层建筑物的240mm 口径“郁金香”自行迫击炮,对隐藏在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内的乌军进行了清剿,并取得不错的战果。
在俄乌冲突战场中,随着诸如美制AN/TPQ-49 轻型反迫击炮雷达系统的进一步普及,传统高抛弹道的迫击炮生存空间面临进一步的压减。
无人机和迫击炮组合很好地解决了城镇巷战这个困扰各国军方的问题。在本轮俄乌冲突中,最常见的作战名场面就是双方各自的无人机先期侦察,为后方迫击炮班组提供精准的坐标参数,而后对前方隐藏在街区、战壕内的敌军实施精准炮击,并对射击后的毁伤效果实时进行评估和参数校正。装载在皮卡车或高机动载具上的传统迫击炮采用随打随撤的方法进行火力伏击作战,有效解决了步兵班组在城镇巷战时视野和火力覆盖受限的困境。
展望未来,单兵巡飞弹、飞行手雷类武器与迫击炮相互搭配、强强组合,可取得“1+1>2”的作战效果。例如,在作战伊始,利用长航时单兵巡飞弹体积小、不易被发现的特点,进行抵前侦察。此时,单兵巡飞弹主要承担情报侦察职责,指挥引导迫击炮进行杀伤。由于迫击炮的杀伤原理决定其杀伤精度存在较大偏差,当杀伤效果不佳时,巡飞弹及时进行补充杀伤,此时巡飞弹发挥较精准杀伤效能。对于处在隐蔽性较好的房间、掩体、坑道内的残敌,则可释放体积更小的飞行手雷进行精准打击。
总之,通过创新战法,迫击炮在城镇战中仍可发挥应有的作战效能。
目前,随着战场作战环境的变化,为适应现代战争对武器装备的新要求,摒弃作战方式的相对单一,迫击炮家族也是焕然一新。
智能一体,极速转换——美国“天蝎”快速机动迫击炮系统
美国“ 天蝎”快速机动迫击炮系统
美国“ 天蝎”快速机动迫击炮系统展开后,迫击炮的座钣在液压系统控制下可以紧紧压在地面上,而不是像其他迫击炮那样需要将座钣固定在土中
为了进一步减少迫击炮展开与撤收的时间,美国全球军品(GlobalMilitary Products)公司研发出一款号称全世界展开速度最快的机动迫击炮系统——“天蝎”(Scorpion)快速机动迫击炮系统。该系统完成从展开到第一发炮弹射击的时间仅需不到45s,并在发射最后一发炮弹之后21s 内完成撤离。系统在第1分钟内可以发射12发炮弹,此后每分钟射速降至4 发/ 分,可以装载72 发81mm 炮弹或40 发120mm炮弹。
该系统的一个亮点是,展开后,迫击炮的座钣在液压系统控制下可以紧紧压在地面上,而不是像其他迫击炮那样需要将座钣固定在土中。这就意味着在炮弹发射时不会对车辆底盘及悬挂系统产生较大的负荷压力,非常适合安装在自重在1.5吨以上的轮式或履带式车辆上。再加上车内高度集成的火控弹道计算系统,仅需2 人便可完成相关操作,其卓越的性能目前已经被美国军方关注。未来,其以低成本的形式,加装在皮卡车上,再配合空中无人机的侦察,非常适合引领新一代的城镇作战。
“快”是该系统提高战场生存能力的法宝。极快的反应时间,是取得先机的关键。单位时间内的密集火力,能够极大提高达成作战目标的系数。能否及时撤离,是系统能否拥有继续打击能力的保证。在信息侦察能力大幅提高的今天,敌我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无人侦察设备,开火极容易暴露,是所有大型武器面临的主要威胁。能够在第一时间即打即撤,就会拥有极大的生存空间。
模块集成,快速投放——芬兰集装箱迫击炮系统
集装箱火箭炮、集装箱雷达、集装箱防空导弹……在武器装备集装箱化装载的大浪潮下,迫击炮自然也不能例外。芬兰帕特里亚(Patria)公司研制的NEMO 120mm 迫击炮集装箱系统可装载100发120mm 迫击炮炮弹,安装在重型卡车、装甲车辆的底盘上甚至快艇上。
芬兰 NEMO 120mm迫击炮集装箱系统安装在重型卡车底盘上的状态
芬兰NEMO 120mm迫击炮集装箱系统安装在装甲车辆底盘上且进行开火的状态
芬兰NEMO 120mm迫击炮集装箱系统安装在快艇上的状态
其迫击炮的炮口设计具有迷惑性,集装箱内配有先进的火控计算机系统,最大射速10发/分,持续射速7 发/ 分。箱体上加装8~10mm厚的钢板进行防护,同时配有1名炮手、2名供弹手。考虑到沙漠炎热和极寒天气条件下的持久作战,该系统在集装箱内还贴心地为乘员配备1台空调,以提升作战环境的舒适性。
该型迫击炮集装箱系统最大的特色是,行军状态时,可以将炮管收放在集装箱上方,再加上相应的隐蔽伪装,完全可以混行在民用运输车辆之间,以规避空中无人机的侦察,进而实施对目标的突然袭击。同时,将集装箱安装在车辆上,可以极大释放作战人员的携行压力。其可携带较多的弹药和辅助设备,如较大型的无人机、无人机控制室、无人机后续保障器材等。必要时,也可搭配单兵巡飞弹使用。
从整体作战应用来看,该型武器主要适用于低强度、低烈度的局部冲突对抗,其将会是新一代“皮卡战争”的主力。受制于体型较大、无自主机动力、单兵反炮兵雷达的普及等原因,其并不适用于主要大国激烈的地面战场对抗。
另类融合,固强补弱——以色列坦克车载迫击炮
直瞄加曲射,预留迫击炮射位,这是以色列坦克一贯的独特风格,其卓越的实战性能不容忽视。那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以色列一家喜欢在坦克顶部安装迫击炮呢?这主要是与其独特的作战环境需求有关。多年以来,以色列军队不同规模的战事不断,约旦河岸多为高崖耸立,且大多数时间都在与城镇中的游击队进行较量。坦克炮较小的射击角度极易被较高的楼房和障碍物遮挡,造成单方面被动挨打的局面。而迫击炮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射击角度,即便是越过障碍物进行打击也不在话下。
再加上未来无人机与坦克的深度融合联动,对战场周围态势的深度掌控,在智能火控平台的操控下,坦克车载迫击炮或许能成为坦克巷战破局的关键。
美中不足,这样的设计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炮手在操纵迫击炮进行射击时,需要停车将身体探出坦克车身,自身安全在此时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在使用时还需要己方部队提供绝对的地面和空中火力优势。目前,也仅适合于特定战场环境下的治安战,无法参与传统的地面对抗。再加上车载巡飞弹的进一步普及,未来该型组合发展极为有限。
在新的作战需求牵引下,老式迫击炮未退出历史舞台,新式迫击炮發展方兴未艾,这种老的武器仍在当今战争中发挥着应有的优势与价值。
编辑/曾振宇
安装在坦克顶部的以色列迫击炮
安装在坦克顶部的以色列迫击炮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