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浩
衣服是用來干什么的?遮羞、御寒、美观,没错,这些都是衣服的功能。但除了这些实用功能,衣服还是一种符号象征。在刀耕火种的史前时代,当时的人类对衣着材料有要求吗?1958年,在距今大约4000多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绢片、丝带、丝线,这是已知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丝织品。丝织品的出土让遗址所在的八里店这个小镇成为丝绸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坐标。
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条件并不优渥,丝织品成本极高,也没有保暖和耐用的特点,但仍因其夺目的光泽和柔软的质地,颇受人们的欢迎。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在文明社会中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在很多时期,商人尽管富有,却在穿衣裳的材质上会被限制。《汉书·高帝纪下》记载:“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紵、罽。”看到这些绞丝旁的字了吧,即便你不能念出它们,也知道这一定都跟丝绸有关。商人除了不能穿丝绸,明武宗时期,商人也不能穿“貂”,也就是皮草。从这些限制可以看出,古代统治者认为,服装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符号。
说到服装的样式,中国典籍里最早对衣着样式做出规定的是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颁布的“舆服令”,后被编入《后汉书》。中华王朝帝制时期的服制正式确立,从皇帝到庶民,服饰样式各有讲究。穿衣服要讲究上下有序,必须合乎礼法与规则。所谓“非其人不得服其服”具体列出了十二章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皇帝的衣服可以绣十二章纹,三公和诸侯、九卿各自递减。
关于裁剪,达官贵人们原则上是保持上古裁剪不改变,以裁剪繁复为贵,故而样式裁剪的变化不在庙堂。样式的改变、款式的进步往往出现在追求使用方便的地方,而这种改变有时候也成了一种时尚。比如裤子,护腿功能和追求复古繁复的品位只能“进化”出越来越飘逸和宽大的护腿,永远“进化”不出有裆的裤子。直到追求使用方便的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开始对中原文化产生影响时,护腿套子才“进化”出两条腿连在一起的裤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这一浪潮的催化剂。其实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仔细想想,后来历朝历代裁剪款式的变化很多都来自非中原文化区域,比如翻领、霞帔等,而纹样颜色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结合在一起就成了包容的大中华风格。
说到颜色,我们一定会想到“黄袍加身”这样的词。但我今天不讲大红、大黄。漫威电影中有一个大反派叫“灭霸”,他是啥颜色的?没错,是紫色。DC漫画里也有个大反派,是蝙蝠侠的死对头,叫“小丑”,在漫画里他的西装也永远是紫色的,似乎西方文化里很多反派都是紫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紫色却是祥瑞,比如在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穿紫袍,四品、五品的官员只能穿红袍。要知道在那时,一个人做官做到五品是很不容易的,五品以上就是“贵官”了。唐代诗人秦韬玉的《读五侯传》是专门写王侯贵胄的,“朱紫盈门自称贵”。这里就是用“朱紫”两种颜色来指代高官。那为啥中西方的差异如此大呢?
其实不然,这倒是一种殊途同归。
如果我们查阅历史,会发现,西方古代更喜欢紫色,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曾经剥夺过平民穿紫色衣服的权利,在更古老的古罗马时期,也有法律规定,只有顶级贵族才能着紫袍。这不仅仅由于紫色在古代极难从天然材料中提炼,成本极高,成为实实在在的“贵”色,而且也存在感官上的原因。色彩中的紫色和光学中的紫色不一样,光学中的紫(ciolet)波长太短了,我们用肉眼几乎看不到,而色彩中的紫(purple)需要刺激我们大脑中的视锥细胞L和视锥细胞S才能看到。所以这种颜色给我们的心理感觉是复杂的,有心理学家认为,紫色可以让人产生后退、收缩的欲望。这就是大人物要穿紫色衣服的缘故。而现代流行文化中的反派偏要僭越大人物对紫色的垄断,也算是一种规则打破者的形象吧。
从材料到样式与颜色,祖先的衣服都是很有讲究的。符号的价值就更加直接了,它能快速地传递信息,今天的衣服也是我们表达自己的最直接的一种方式。这种符号的故事还在被不停赋予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