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旭
“人生浮云映夕阳”,是最近王培秋老师写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使我联想到杜甫的诗句“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极似王老师对自己的人生写照,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不管岁月的沧桑、风云的变幻,他始终视功利如浮云,过着清风淡泊的生活。同时,王老师诗句中的“夕阳”,更是激励步入晚年后的自己,要像夕阳一样迸发出绚丽的光芒,要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王培秋老师迈入人生八十高寿的第一个年头的“五一”节期间,我有缘陪他走进海拨四千米左右的高原——阿坝州四姑娘山去采风、画画、访友。一路上,我真正領略了王老师的“夕阳”般的风采。王老师行走高原山路,健步如风;越栅跨栏,身轻如燕;谈天说地,声如宏钟。我无数次恍然觉得,王老师就是一位刚步入中年不久的帅气大叔,八十岁的年龄怎么也与他扯不上边。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有幸成为王培秋老师的学生、同事和朋友,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生活和事业都得到了王老师的悉心指点、支持和关照,让我受益匪浅。能得到王老师的信任,为他写一篇文章,我荣幸之至。
修身健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王老师年轻时患过先天性心脏病,住过院,动过手术。出院之后,他便对自己的身体格外爱护。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早晨六点左右起床,晚上尽量早睡。中午必须休息,不管身居何处,他都要坚持午休。王老师认为睡午觉对他来说是充电,可以为身体储备更多的精力去迎接这一天的下半场。有时,他在学校听课,一时回不了家,他便用教师办公室的三根独凳做个床,午饭后在上边睡起觉来,哪怕环境再吵闹,他都能很快鼾声大作,进入甜美的梦乡。
王老师的老伴已去世多年,女儿又远在他国工作,但他每天仍一丝不苟地给自己安排合理的膳食,每天坚持早晚散步。在绘画工作之余,抽空做简易操练。除此之外,王老师还特别喜欢参加年轻人的艺术交流活动,与时俱进。他非常注重健身健心,正如他说的:“健康不等于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了一切。”难怪,八十岁的王老师看起来比一般的中年男子还要挺拔健壮。
访寒问暖,美术教者的良师益友
王培秋老师曾在学校任美术教师多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任成都市美术教研员,他深知美术教师们的疾苦和需要。他常把教研员比喻成是服务员,事实上也如此。除了在业务上悉心指导教师们外,他还在生活中为大家尽心尽力服务。我曾参加一对年轻美术教师的婚礼,王老师也应邀到场,他将自己创作的水彩画和摄影作品精心装裱,并亲手送到新婚教师手中,让其他人羡慕不已。
还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是在三十多年前,我当时刚任区教研员不久。西城区(现青羊区)一位老美术教师李心莹去世,王老师闻讯带领成都市美术中心组教师们,骑着自行车快速赶到医院停尸房,顶着烈日对着躺在木板中的李老师遗体低头默哀良久,让人含泪。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王老师虽退休二十多年了,但一提到王老师,每一位曾经接触过王老师的美术教师们都会感到特别亲切温暖。
有趣灵魂,事无巨细都力求精致
王培秋老师做任何事情都追求认真二字。他任成都市美术教研员期间,我参加由他主持的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一次美的体验。活动会议主席台上方的横幅会标,都是他亲自手书的,字体美观大方。会议两边的墙上,也都是他精心布置的艺术作品,包括会议中哪里放花,哪里放果盘,他都会精心琢磨,最后呈现的效果赏心悦目,令人赞叹。
还有一次,我在他家中书柜里发现放了一排排的小影集,每本影集封面都取了个诗意的名字,并标注了拍摄的时间和地点。再随意翻开一本,每张照片后面都贴了个小塑料袋,我才惊讶发现附在后面袋中的是这张照片的底片。这成千上万张照片,王老师都这样一一分类配对,这要花费多少精力和时间呀,但如果要找出照片去冲洗就太方便了!由此,我更加佩服王老师做事的精细了。
情寄艺术,钟爱水彩绘天下美景
王培秋老师不是专业画家,他当过中学美术教师、美术教研员,一辈子与美术教育打交道。他一直鼓励美术老师们要一边搞教学,一边画画,只有不断学习,审美才不会过时,技艺才不会滞后,观念才不会落伍,才能适应教育的不断发展。为此,王老师曾涉猎过很多绘画领域,如油画、水粉、焦墨、水墨、钢笔画、装饰设计等。然而,他最爱的还是水彩画。他喜欢水彩的灵动明快,他曾用水彩画以主题性的形式细致刻画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重庆山城全貌,七十年代的都江堰盛景,八十年代的古镇黄龙溪,九十年代的青城山。现在,这些作品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更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物,因为画中的许多老景现在都荡然无存了,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王老师一路走来,对艺术的爱恋和记忆。
如果说青城山的雨亭是王老师在繁忙的教研工作时代给自己寻找的忙中偷闲的歇憩地,那么四川老桥,便是王老师对自已风雨一生的回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王老师像是突然得到一种启示,那就是要画四川的老桥。四川的老桥不仅有独特的艺术造型,还有沧桑感和历史感,更像一位曾渡人渡己的老人,虽风蚀残年,却屹立不倒。王老师每每讲起他孤身一人或在冷风苦雨的冬天中,或在酷暑难耐的夏日里去找桥画桥的经历,都令人动容。
一专多能,博学多才往诗与远方
王培秋老师认为,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除了具备必需的美术知识,还应以大美术观念来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博学多才。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让美术教育上升到大美育的层面。多年来,王老师也是这样践行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王老师只要外出,速写本、小画箱和照相机都是标配。王老师在摄影艺术中付出的精力一点都不亚于画画。同时,王老师一有空隙时间便刻苦练习书法、博览群书、种花养草,还常常不耻下问地向年轻教师学习厨艺。王老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成都市第一批驾驶私家摩托和私家汽车的追风男子。他向往速度,更向往因速度能马上到达的他心仪的远方风景。
王老师的人生是诗意的,王老师的追求是高远的。虽然他谦虚地把自己曾经的过往比作人生的浮云,而每每站在属于他自己的风景面前时,王老师更像映照着这风景的夕阳,不仅艳丽,而且饱含着深情。其实,王培秋老师的人生就像一幅幅湿润而生动的水彩画,在这每幅画的背后都记录着他一路走来,也有风雨也有晴的艰辛足迹和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赤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