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岁月悠长,带着温暖的光,在变老的经年中凝聚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张晓红来说,这束光是初心,是恒心,更是她愿用一生都做知识产权守护神的决心。
北京,三月,已经是春风拂面。坐落在海淀南路甲21号的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B座七楼,出电梯右拐,进门首先看到的是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摆放在展示柜里的一系列资质和荣誉,其中就有中关村协同创新学院颁发给被采访对象——张晓红的特聘讲师证书。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在办公室一隅,正在低头忙碌工作中的张晓红。
简单的寒暄后,在公司的会议室,面对坐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知性、优雅而又具备很强专业知识的女性,开始了此次访谈。
未来世界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在张晓红看来,未来世界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在知识产权这一块,以专利为例,我们国家目前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期。”张晓红回忆道:“2011年开始,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就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但整体却多而不优,大而不强,发挥作用的少,对于一些企业和科研院所,长期以来,部分未实现价值的专利反而成了负担。前些年,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其标志是技术专利数量猛增,在世界上的排名迅速靠前。2017年,在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方面,我们已经连续多年是世界上专利申请与商标申请的大国。中国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48882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库里,已位居全球第二,商标注册与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了欧洲跟美国两个国家地区的总和,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2021年,国家在出台十四五规划时提到:“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
对于这个战略,张晓红说:“国家提出这样一个强国战略,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试想如果那些优秀的创意,精湛工艺的关键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设计流程,商标等产权能够得到更加充分地保护,来保护发明者的正当利益,来推动对创新的保护,对产业升级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能够助力我国重大科技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譬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华为,在5G通信领域,就有不少是国际标准,引领着行业的发展。”
张晓红又说:“据我所知,在专利方面,我们的目标也从万人发明拥有量到万人高价值拥有量,虽然是几个字之差,但内涵却大不相同。”
任正非在2013年IP交付保障全队座谈会上讲话时如是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一定会有一场知识产权大战,我们要构筑强大的知识产权能力,来保护自己不被消灭。”
这段话无疑说明一个问题——知识产权大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谈及如何打赢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张晓红以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提出:“我们需要做专利申请前的布局规划,把目光瞄准那些高价值專利的培育上,譬如我们所熟悉的高通公司,专利量排名在通讯行业仅位于第五,而它一年从中国企业收取的专利使用费却高达近700亿元。如果我们自己有了这些专利的替代产品,一年就能够为国家节省很多钱。”
“我记得有一年,西门子公司的负责人曾明确表示,‘我们不需要很多专利,只需要该有的那些,果断抛弃尽管仍在有效期却无法产生价值的专利。”张晓红说:“其实咱们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几年在高校人才引进和评价制度方面,已经不再以专利的多少论,而是以他所拥有的专利转化的价值有多大,能够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有多少,这就是一个思想的进步。”
强国战略的实施,体现的就是我们国家对专利保护的态度和决心。
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在源头
在众多行业分类当中,药品、医疗器械企业和知识产权的关联程度最高,张晓红在谈到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应对来自外企在国内的专利布局、侵权诉讼问题时说:“这几年我通过数据研究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外的医疗器械企业在中国的专利申请量是逐年递增,而在我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却是递减,这说明我国的医疗器械市场空间很广阔,但遗憾的是由于国内企业薄弱,小而且散,很多高端医疗器械基本是国外企业的市场。毫不客气地说,我国的医疗器械方面高端设备面临严峻的问题,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依赖大,像高端医学影像设备这一块,我们国家的进口率高达近80%,在国产替代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过程中,必须提升专利布局意识,开展以垄断市场为核心诉求的专利布局规划,切实保护国产产品及市场权益。”
至于如何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张晓红也是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改变这种现状,可以有几点去做:
第一是数量。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国外头部企业专利申请数万件,国内企业大多数几百甚至几十件,这与专利布局战略定位不符。
第二是质量。从专利质量来说,国内主体境外申请量的占比是2.9%,而销售量占比是38%,严重不匹配,国内产品面临国外攻击的风险异常严峻。
第三是源头。我们要想防止被外企卡脖子,就要从源头上找思路,这就必须要从源头开始,加强基础研发,高校与企业要密切地融合在一块儿,然后各司其职,把企业真正的需求反馈到科研院所,别局限于企业资质问题,得从垄断市场的角度去做前瞻性的布局。在国外医疗器械企业通过专利布局“跑马圈地”的当下,我国开展专利布局的主体仍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且专利成果转移转化率较低,这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亟须解决的另一大难题。
唯坚定者,方可行稳致远
张晓红,2007年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她也曾迷茫过,如何才能既能够不是进入到工厂一线,又可以发挥自己所有的专业知识做伏案工作,几经深思熟虑后,最终选择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直属单位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从事专利分类审查、专利数据深加工、专利运营等工作。这一做就是9年,这段时光让她积累了很多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和知识储备。
2016年,在工作了9年后,张晓红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追求,她希望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眼光,把更多的专利知识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于是来到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评价分析部负责人这一职务。
张晓红这十多年的工作始终都是在和知识产权打交道,和专利打交道。
如今的张晓红是一个精通CPC、FI/F-term、IPC、ECLA、UC等专利分类体系,具有丰富的专利运营服务、专利信息检索分析、专利分类审查、专利数据加工处理、专利分析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实务经验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际专利分类人才。
在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由张晓红牵头创建的知识产权评价分析部,开展专利大数据分析、信息化系统构建、专利高端咨询等各类业务,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基金股权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以及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区域创新升级、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服务支撑。作为负责人及执行人承担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教委、怀柔科学城等知识产权战略布局项目,为高校院所、国内上市公司等开展国内国外技术转移转化、专利战略收储等方面提供了诸多专业的指导和服务。
在张晓红看来,知识产权的导航分析——检索是诸多工作的核心,这项工作在技术攻关突破、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中,能够帮助政府进行立项,并规避风险;还可以让企业找到研发突破口。
为了更好地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做扎实,张晓红和她的团队开始有意识地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构建专利技术跟踪库,这样一来,即使我们在整体技术上并不占优势,但这件事却可以帮助企业在局部环节上“占位”,甚至是发起反诉,有效增加博弈的筹码。
在张晓红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她的坚定和行稳致远。
岁月悠长,带着温暖的光,在变老的经年中凝聚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张晓红来说,这束光是初心,是恒心,更是她愿用一生都做知识产权守护神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