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人物速写

2023-05-30 11:13蔡家园
芳草·文学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老幺家家图书馆

茶乡五峰地处鄂西,层峦叠嶂,云蒸霞蔚,青山碧溪,风光怡人。廪君后裔,繁衍于此,五方杂处,英才滋茂。兹速写三位五峰文化人,或可管窥当代茶乡人之精神风采……

没见到“日白佬”刘德培之前,就读过他的《新笑府》。印象最深的是一则关于杜老幺的故事:

杜老幺到面馆吃面,老板和他打赌,说他今天只要白吃到了面,以后来吃面就永远不收钱。杜老幺先要了一碗牛肉面,面一端上来,他就说牛肉没煮烂,让换一碗羊肉面。羊肉面端上来,他吃完后拔腿就走。老板拦住他要结账,他说:“我用牛肉面换的羊肉面,结什么账?”老板说牛肉面没付钱,杜老幺回答牛肉面根本就没吃嘛。老板跺起脚来,“这不让你白吃了吗?”杜老幺笑道:“说话算数啊,我明天再来多谢您吃面啊!”

杜老幺是五峰一带的民间机智人物,他的故事经过刘德培加工后再讲出来,仿佛炕土豆蘸了作料,顿时变得色香味十足。《新笑府》中像这样机智幽默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比比皆是。我禁不住想,杜老幺聪明又带点儿狡诈,那个“日白佬”刘德培该有多机智呢?这些精彩的故事从何而来?

听说,刘德培打小聪明伶俐,虽只读过两年书,可他记忆超群,口才绝佳。从年轻时起,他周游四方,帮人割过草、推过磨,还放过排、背过脚。打短工、做长工十分辛苦,听故事、讲故事就成为劳作之余自解自寬的最好娱乐方式。刘德培走南闯北,攒了一肚子“经文”,远近的山民都喜欢听他讲故事,称他为快活的“日白佬”。久而久之,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九九八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世界教科文组织特聘专家加藤千代教授如此评价:“刘德培老人是世界上值得骄傲的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民间文艺家。”

一个“日白佬”,何以称“伟大”?

有一次去五峰参加文艺活动,终于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民间故事家。刘德培脑门锃亮,脸色红润,蓄着一把标志性的白胡子,一张嘴就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禁。

见我们是一帮文化人,他就笑眯眯地说:“我给你们出个对子耍耍。”随后他讲了一个小故事:“小裁缝看上了篾匠的姑娘,篾匠有心招婿,便以对对子的方式试探裁缝的心窍和口才。老篾匠出的上联是:竹蔸发笋笋长竹,竹划为篾,篾编为篮,竹篮再装嫩竹笋……”说到这里,他刹住话头,笑吟吟地看着大家。过了好半天,见众人皆无语,他捋捋胡须,慢慢往下说:“机智的小裁缝对出的下联是:棉桃开花花成棉,棉纺成线,线缝成衣,棉衣又包新棉花。”他的话音一落,大家无不交口赞绝。

我注视着眼前这位谈笑风生、出口成章的八旬老人,真是不敢想象,他那颗头发花白的脑袋里,竟然装着五百一十二则故事笑话、一千余首山歌民谣、两千余条俗谚、八百余则谜语、五本皮影戏,还有许多红白事中的开盒词、上梁词、升匾词、跳丧鼓词、撒禄米词,总字数近千万。说他是一座民间文艺宝库,真是一点儿也不夸张。

与刘德培的交往仅此一次,但是我记住了他那些流传甚广的轶事:

刘德培的被“发现”纯属偶然。一年冬天,五峰文化馆的干部王作栋看见来帮单位检修屋瓦的一位老者孤身坐在房间里,就请他到自己的房子里烤火。没想到,“三请三接”之后,这位叫刘德培的老人才走进他的寝室。刘德培如此矜持,恪守的是传统礼仪,让王作栋觉得有些讶然。没料到,这个到他家烤火、“日白”的老人,此后竟然不重复地连续给他讲了十五天故事,也由此走入中国民间文艺史……王作栋后来用三句话概括这位“日白佬”:一位吃苦不叫苦、为难不输志的老汉,一位阅历丰富、多才多艺的长者,一位可以传教地方风俗民情的老师。

刘德培爱“日白”,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的老伴梅祖佑婆婆有一番形容他的话特别精彩:“人家在坡里搞事(做农活),他在坡里讲。路上碰到哪个哒,他边走边讲。今日跟这些人讲,明日跟那些人讲,只要有人听,哪里不讲?哪里有红白喜事呢,讲经他为主。老哒他帮人家检屋(检瓦补漏),今日讲这些子,明日讲那些子,总有讲的笑的。没得旁人的时候,他就跟孙伢子们讲几个。若是孙伢子们睡哒、出门了呀,他就跟我讲。他又不分你是在剁猪草,还是在洗衣服、弄饭。后来病了呢,只要病得不重,他都要说说笑笑的。若是三天不讲经,那就是害了大病。”

刘德培就是一个为“日白”而生的人。正是在恣意“日白”中,他的生命获得了自由。

邓继琼长相颇似著名影星蒋雯丽,但是她的笑容十分灿烂,比蒋雯丽更明媚。这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

那年冬天,我和几位艺术家去五峰县图书馆参观。图书馆有五层,硬件设施不错,窗明几净、秩序井然。让我有点惊讶的是,这个县级图书馆竟然实现了全开放,还设有湖北作家作品专架。

时任馆长的邓继琼给我们担任讲解,她穿着职业套装,看上去优雅干练。我询问馆藏情况,她说贫困山区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非常有限,她一直为藏书少而发愁。她笑吟吟地望着我说:“请多多支持山区图书馆的工作啊。”

回到武汉后,我挑了一批质量不错的新书给她寄过去,同时还送了她一本我过去写的《去图书馆约会》。我喜欢图书馆,对图书馆人更是怀有敬重之情——我一直认为,他们是一群默默无闻的文化播火者。

转眼到了春天,我收到从五峰寄来的一个大包裹,里面有一本收藏证书和一盒新茶。邓继琼发来短信,茶是她私人掏钱买的,聊表心意。她还告诉我,为了募集图书,她是见佛就烧香,没想到我真的寄书去了。

后来,我又给图书馆捐赠过两批书,有些是自己用不上的藏书,有些是出版社寄来的新书,大约有三四百本。我关注着五峰图书馆,但平常与邓继琼的交流并不多。从图书馆的公众号上得知,她组织的“土家讲堂”“茶乡领读”“周末影院”等活动人气很旺,而且经常有社会人士给图书馆捐书。看来,她“烧香”还是感动了不少“菩萨”。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湖北省图书馆的一位朋友说:“邓继琼可是名人,是一个‘拼命三娘。”原来,在她担任五峰县图书馆馆长的短短四年间,该馆的藏书竟由四万册增长到二十一万册。她还带领一群娘子军组织了四百六十七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平均三天一场。五峰县图书馆先后获得“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全国阅读推广星级单位”“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公共图书馆创新创意征集推广活动一等奖”“全省十佳阅读推广组织”等四十多项表彰。一个小女子,干着一番大事业,在湖北省图书馆系统赫赫有名。

朋友还给我讲了邓继琼的几桩“拼命”轶事:二〇一九年夏日的一天,她带队下乡搞活动,回城时已是晚上九点多。当时天下着大雨,弯弯曲曲的山路视线不佳。车轮打滑冲出路面,半截车头掉到坎下,万幸被一棵大树卡住……纵然遇了险深感后怕,但是这个在山里长大的女人没有放弃,依然坚持每个月翻山越岭下乡搞两场活动,将图书送到农民的家门口——她知道农民更需要书香。她和同事们下乡镇,进学校,上酒店,入银行,硬是在五峰全境开通了三十七个图书流通点,打通了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建成了五峰县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图书馆人手紧张,太多的事需要人去干。她在图书馆工作期间,除了出差和病假,竟然没有休息过一天。辛劳结出硕果。二〇二〇年十月,五峰县获得全国“书香城市”称号,是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了解到这些情况,我更加惊讶了。我忍不住问邓继琼:“为什么要这么拼?”她回答:“因为爱。”

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到图书馆工作之前,她曾在采花乡从教十八年。当时,她是采花乡第一个学会骑摩托车的女人,为的是去寻找居在交通不便的山旮沓里的失学孩子。摩托车买回来,丈夫带着她在操场上骑了几圈,她就独自上路了。山路弯弯,连会车时是该走左还是走右她都分不清……就这么跌跌撞撞穿行在大山里,她硬是找回了班上所有的失学儿童,而且没有让一个孩子再失学。

她發给我看她写的散文《爱的衣衫》,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就是这样一些少人疼爱的孩子,他们总能给我深深的触动。或许他们少年早熟的心房里,鲜有艳阳暖照,然而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光芒,就足够让这些生命之花绚烂异常,幽香袭人。……把爱给需要爱的人,爱才会变得更有意义。”当老师如此,当馆长亦如此——她全心爱着她从事的职业,全心爱着需要爱的人。

在邓继琼的QQ空间里,我读到她转发的一首诗《我的灵魂里住着风》:“我把自己铺成一张白纸/平静而又单纯/等着阳光到我的灵魂里泼墨挥毫/每一个夜晚/我都把自己倒得空空/然后往灵魂里添加风、星星/还有萤火虫……”这,应该是她的灵魂之语吧。

一个女人巧笑倩兮而如此明媚,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

祝家家不仅能歌善舞,而且能作词作曲,像这样的“通才”在文艺界并不多见。

最早认识他,是那年去五峰看他主演的音乐剧《古道茶人》。他的唱腔高亢优美,动作潇洒自如,将主人公强生演绎得活灵活现。第二天开研讨会,见到卸妆的他——原来是个大男孩儿,满脸阳光灿烂,给人生气勃勃的感觉。后来,《古道茶人》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汇演以及中国艺术节,“强生”也被更多的观众所认识。

当时,同行的一位同事告诉我,这个祝家家就像剧中人的名字一样,一直在顽强打拼,生活颇不容易。

祝家家从小就显露出唱歌天赋,二〇〇二年初中还没毕业就被县歌舞团招为专业舞蹈演员。在歌舞团里,他自学乐器,积极参加各种演出,专业水平得到快速提升。随着眼界的开阔,他渴望走出五峰的小舞台。为了追求自己的音乐梦,他在二〇〇七年离开了县歌舞团,独自到武汉音乐学院求学。初到大城市生活,祝家家内心充满恐慌和不安。到公交站乘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写满站名,他根本看不懂,也不好意思问人家。到了深夜无人的时候,他再次来到公交站看站牌,研究了足足半个小时才弄明白。第二天,他忐忑不安地上了一辆公交车,就像去前线打仗一样紧张。好不容易按照报纸上的地址找到用人单位,可对方一听他只有小学文凭,马上连连摇头。他连着跑了好几家单位,无一例外遭遇拒绝,就连应聘保安,也要高中学历。

为了谋生,祝家家决定到汉口最繁华的六渡桥天桥去唱歌。华灯初放,人来人往,他摆好了架势,可就是不好意思开口。还是他的女朋友首先唱了一首邓丽君的《小城故事》,他受到鼓舞才放声高歌起来。卖唱的收入还不错,可是才唱到第三天,城管来了,将他们追得满街跑。

在武汉期间,他去酒吧当过驻唱歌手,还去培训中心教过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也曾饿过肚子。

后来,他和几个朋友去北京发展。每天早上六点,他赶到建国门地铁站地下通道卖唱。这样的日子十分辛苦,也遭遇了许多白眼,但是祝家家咬咬牙坚持了下来。他把地下通道当作舞台,用歌声吸引过往的行人。慢慢的,他的粉丝越来越多,演唱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二〇一〇年快乐男声全国海选,经过层层选拔,他击败众多参赛选手,进入武汉赛区五强。

二〇一三年,祝家家参与了《我的中国星》节目。在全国海选时,他的演唱实力超群,可是因为外形不够偶像屡遭淘汰。幸运的是,他最后还是复活了。经过四天三夜奋战,他从万人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十强,赴韩国参加培训。评委吴佩慈直斥他“毫无明星范”,为了塑造身材,他一个月减肥二十多斤。七月六日总决赛,他演唱王菲的《流年》。他说:“我的爸妈都是农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亲戚朋友都在盲目地支持我。他们最高兴的是,在电视上看到我。这变成了一种精神幸福。”他的朴实感动了评委,连一直否定他的谭咏麟这次也眼含泪水支持他。最后,他以超出第二名二十分的成绩问鼎全国总冠军。

由此,祝家家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那天研讨会结束,与祝家家加了微信。此后,常常在朋友圈看到他的作品和行踪。疫情期间,他写的歌曲《等樱花开满全城》广为传播,抚慰了许多听众的心……

前几天,祝家家给我发来他写的《自传》,其中两个细节尤有意味:

“二〇二〇年,我递交加入中国共产党申请书,成为预备党员。”

“二〇二二年,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正式党员。”

《自传》的末尾是这样一段话:

“我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我明白,从不懂到懂、从没有到有、从独自闯荡时的害怕到现在内心的勇敢,是因为坚持,自强不息!我想说:‘你可以不认识我的人,但你一定要听过我的歌!这就是我的目标,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实现!”

这个山里娃真懂得,要想出人头地,除了自强不息,没有别的优势。

(责任编辑:王倩茜)

蔡家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文艺评论》副主编,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院长。著有《重建我们的文学理想》《怎样讲述中国故事》《松塆纪事》《书之书》等。曾获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奖、屈原文艺奖、湖北文艺评论奖等。

猜你喜欢
老幺家家图书馆
你会嫌弃另一半吗?
家家都有难忘的梗
图书馆
新时代的清洁工
QK空间上的叠加算子
七楼的“麻雀”
家家:请懂得我的低调 “还是想念”的灵魂歌姬
老幺与我
去图书馆
迁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