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分析

2023-05-30 22:24:34付渤淮
炎黄地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资源传统

付渤淮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非遗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民美好的愿望以及共同的集体记忆。立足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视角,在理清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平台建设、人才培育、制度优化、技术发展四个维度,阐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措施,从技术赋能、渠道创新、产业延展三个方面,提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路径。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我国非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包含的语言表达、生活经验、意蕴旨趣、历史文化、科学知识、工艺技能、道德伦理和表现形式,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中华儿女紧密相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共识与精神支撑[1]。然而,随着社会文艺事业与数字科技的发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诸如短视频、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下,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面临着“无人演,无人看,无人传”的严峻挑战。因此,需要重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内涵

在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中不断传承和创新,衍生出了兼具地方特色、民族气质和文化个性的民族音乐作品[2]。从历史脉络来看,它们源自古代先民生活环境与生产实践中的情感迸发,通过民间自发进行传承,维系着从未中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且逐渐发展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精神财富与艺术宝藏。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征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产生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时代元素,受到我国地域广泛、民族多样、民族迁徙杂居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形成以下几种特征。一是民族性,其朴素简便、形象生动,深深根植于不同民族的声乐唱腔、语言系统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二是地域性,不同民族音乐体现出当地人的心理素质、处世性格、审美情趣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气息、乡音土语、历史文化、生产方式;三是多元性与时代性,民族音乐既是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非遗视域下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措施

构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传播与交流平台

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复兴事业中,促进校企社合作,搭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传承基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古乐团、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保护行业组织、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创产业集群、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资源研究中心等平台,发挥这些组织在整合传统民族音乐资源、传承传统技艺、守住传统民族文化根脉的作用[3]。要围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保护与传承所涉及的资源储存、传承实践、学术研究、产品设计等流程,建设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如数字博物馆、网站、区域级数字平台、小程序,打通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源与传承人、文旅企业、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之间的交流渠道,使其服务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重视人才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作用

目前,很多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项目虽然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但依然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4]。因此,既要做好人才的培育工作,发展“互联网+教育”,又要探索人才培養代际传承,实施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多元共育。如鼓励地方高校结合本地民族音乐资源,引导传承人参与到高等音乐人才的培育过程中,以思政建设为方向,发挥高校教师、地方传承人的优势,将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转化为各专业的教育资源。

借助高校人才培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宽阔性,让青年接触与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开设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公选课,开设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专业,培养专业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人才。同时,也要关注原有人才的生存与发展状况,通过教育培训、免费研修研习、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牵手搭线等方式,帮助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传承人在增收就业、培育品牌等方面做出改进提升,帮助学生学习技能、创业致富,引导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和切磋互鉴。

推进传统民族音乐非遗资源制度建设

有关部门要加快完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资源的立法建章、增补认定、规划编制、落实保护等工作,完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源的调查、认定、记录、评估等管理机制,系统规划“引入”路线,将达到非遗评价标准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源及时纳入非遗名录,如制定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源保护季报制度,建立市场保护机制、联席会议制度。

当前,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创意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偏弱。此外,也存在着一定的重申报、轻传承、行业混乱无序、低质低价的现实情况。鉴于这样的局面,可以用市场化思维推进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围绕非遗民族音乐的市场化发展,设计基于共同体与市场化的非遗保护机制,建立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市场准入机制与版权保护机制,推进非遗民族音乐保护民营化实践,并在此过程中规范市场行为,维护相关企业的利益。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为法律依据,完善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出台一系列奖励措施,优化相关机制和保障政策。如定期评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源的生存环境、保护和传承情况,及时发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源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遇到的人力、技术、经济等各种现实困难,结合区域实际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

加大数字化技术实践应用

在数据修复方面,借助超高像素摄录设备、数码摄影、激光扫描技术等技术与设备,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乐谱、手稿、笔记等资料进行记录,精准获取相关文物的形状、大小、特性,得到较高精度的三维模型,以此突破传统修复方法存在的诸多缺点,降低数据搜集过程中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实现纸质资料的精确收集。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源中的录音、影像、CD,可利用乐器声学测量、高分辨率彩色相机、裸眼3D屏幕显示技术等,对视频、声音、图像等数据进行全方位的采集,还原影像背后的音乐记忆,保证音源的高质量录制。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展演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影像记录,拍摄人地关系纪实影像、口述史影像,也可借助动作捕捉技术,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演奏人进行运动轨迹追踪,借助三维模型、虚拟仿真与数字算法,对动作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和调整,记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奏技法、姿势体态的全过程[5]。在数据修复方面,面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源保存过程中出现的老化、霉变、画面丢帧等诸多问题,利用人脸修复模型、造纸纤维分析仪、物理清洗关键技术等数字技术与设备,收集、核对和研究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源相关的所有数据,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纸质资源与图像进行纠偏、去污、去黑边等处理,实现理想化数字修复,对损坏的磁带、CD、演唱会现场视频、纪录片、电影等资料进行修复,弥补因自然、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理结构和音频内容的缺失,进行画质、图像抖动、噪声、瑕疵、失真等方面的数字化修复。在数据管理方面,应用数据库、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乐谱、传承人口述影像、田野考察笔记、舞台展演视频、音乐乐器等材料进行编码、录入,做好“存量数字化”,创新性开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料数字化建档;此外,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资料管理,构建系统全面、动态更新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源数据库,实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非遗视域下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路径

打造民族音乐视觉传播新体验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内涵厚重、形式多样、技艺精巧、系统构成复杂,不应当被禁锢为单一的演唱艺术。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诸如三维扫描、VR技术、全息技术等,给其数字化展示传播、塑造文化版图新边界提供了理想路径。第一,以视觉设计和互动为传承方式,提取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资源的核心元素,通过数字空间建模、全息光影、VR、AR、MR、元宇宙等技术实现时尚化、年轻化转译,构建沉浸式交互平台、交互式数字展厅,搭建多媒体智能互动场景,重现历史场景的三维微景观,实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资源面貌复原和720度全景展示,营造一种“身临其境、虚实相生”的感受。第二,也可利用区块链、5G、AI等技术,与文化场馆、动漫艺术、文博行业、文旅产业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应用到相关领域如服饰设计、背景音乐等作品创作之中,从图、形、音、文方面,丰富大众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资源的认识,实现“衍生形态”大众化传播。

拓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传承新渠道

第一,以知识传授与文化熏陶的方式,从空间场景、功能业态、文化氛围、体验模式等多维角度,推动非遗传承人、互联网音乐平台、新媒体平台、文化产业企业、校外教育机构、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等主体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与和谐共生,促使不同社会主体形成有机整体,共同交流、推介、宣传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工作成果、技术和经验,构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传承共同体。第二,整合非遗教育传承平台,利用哔哩哔哩、QQ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制作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核心的短视频、综艺节目、教育产品、电子出版物、音乐作品、公益广告,同时在线下举办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教育发展论坛、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博览会、全国性传统民族音乐人才选拔大赛等活动,形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全媒体宣传矩阵,依靠宽泛的受众范围、持续的宣传实践、深远的社会影响力等优势,全面普及传统民族音乐[6]。

探索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文化产业、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如果无法融入社会,就会逐渐丧失发展活力。因此,需要及时转换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以生产、营销、流通为手段,采取活态保护策略,利用市场经济发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作用,并结合时代语境赋予其新的用途。一方面,支持各类中国传统民族音樂非遗文化产业孵化,链接涵盖工具制作、软件开发、文化传播、作品制作的上下游资源,完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产业链。推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文化艺术、教育等产业融合,借鉴“非遗+文旅”“非遗+直播”“非遗+影视”“非遗+教育”等实践经验,推出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源为核心的音乐、旅游、文创、影视、教育、文学、动漫、游戏作品等方面的精品力作,如民族音乐主题餐厅、民族音乐乐器百家工坊、传统民族音乐工艺传习所、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园、民族音乐主题游戏背景音乐、非遗文化音乐特色线路、民族音乐数字藏品、民族音乐动漫背景音乐,开拓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产业新领域。

另一方面,积极融入数字经济浪潮,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增强画面场景性、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优势,利用智慧旅游、数字藏品、动漫设计、游戏辅助、影视制作等数字科技手段,开展如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数字展演、中国传统民族音乐“AI歌手”、元宇宙演唱会等活动,跨界联动更多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项目,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资源转化成生产力。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要有度的把握和质的控制,坚决防止出现过度商业化和喧宾夺主的现象,不能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和受众品味,而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进行篡改、添加、效仿,无端破坏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以及原始的风貌韵味。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源自先民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情感迸发,利用民间自发的传承机制进行传承,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多元性以及时代性。在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搭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非遗传播与交流平台,重视人才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作用,推进传统民族音乐非遗资源制度建设,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其传承实践中,应当探索民族音乐视觉传播新路径,拓宽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传承渠道,探索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文化产业、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新路径,继而在保护过程中实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优秀传承。

参考文献

[1]韦家燕.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非遗”课堂——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八音坐唱课程为例[J].民族音乐,2022(06):118-120.

[2]李雪键,陈溢慷,金玺,等.非遗民俗表演的多声道录制创新性研究——以善音法鼓为例[J].黄河之声,2022(12):13-15.

[3]杨民康.“非遗”传承、文化建构与身份认同——关于中国传统音乐话语体系内在机制及功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21(06):15-25.

[4]王爱红,赵书峰.被重建与置换的音乐表演语境——湘南过山瑶“坐歌堂”音乐田野作业反思[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1,169(03):56-64+7.

[5]郑晔,曹时娟.以高校体系性力量助推黎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基于黎族音乐校园传承的田野调查[J].南海学刊,2021,7(01):108-116.

[6]梁伟.新时期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的思考——以达斡尔族音乐舞蹈文化为例[J].大众文艺,2020,498(24):107-108.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资源传统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4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18
资源回收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