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沟行记

2023-05-30 22:08崔红霞
青海湖 2023年3期
关键词:扎西阿妈藏族

7月,温暖的阳光洒在班玛肥沃的土地上,辽阔的草原生机勃发,远处的雪山若隐若现。我们从班玛县城出发,沿着波光潋滟的玛可河驱车前行,约40公里后到达风景秀丽的亚尔堂乡子木达沟,也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班玛红军沟纪念馆。一尊书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班玛”字样的红旗雕塑映入眼帘,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红军长征在青海境内留下的感人故事。

这是一个发生在葳蕤盛夏的故事,这是一个充满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这是一个高原缺氧不缺精神的故事。温故而知新。85年过去了,它还是那么鲜活,那么温暖,那么充满深情而又令人怀念……

“红军是我们信得过的朋友”

遥想85年前的子木达沟,一定和我们如今看到的一样秀美,群山耸立,草木滴翠。沿着缓缓流淌的灵动的玛可河,让我们的思绪逆着时光回溯至1936年的7月,那个和现在一样让人留恋的美好时节。当时,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长途跋涉中,红二、红四方面军及红军总部约3万人,风餐露宿来到这里,在班玛县境内停留20余天,后取道甘南北上,在青海留下了宝贵的革命足迹。

红军刚到班玛时,深受马家军迫害的当地藏族群众因不了解红军而十分害怕,有些群众甚至躲进了山里。

“阿妈,我还是回一趟家吧,再拿一些糌粑回来。红军来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走。”扎西小心翼翼地对自己的阿妈

说道。

“你可不要冒险,你要是回不来,我和你妹妹怎么办?马家军杀害了你的阿爸,抢了隔壁索南家的牛羊,他们比山里的恶狼还要凶残。现在又来了红军,一样的军,来了,我们子木达沟就见不到太阳了。”阿妈一脸紧张地阻拦着。

夜幕降临,山里的气温越来越低,看着阿妈和妹妹蜷缩的身体,看着所剩不多已经不够吃几顿的糌粑,扎西在母亲和妹妹熟睡以后,悄悄走出大山,凭着记忆摸进了家。

静谧的月光下,家里的样子渐渐清晰起来,“奇怪,家里没有变,藏在柜子里的糌粑也原封不动,难道红军没有来吗?”扎西想不明白,好奇心让他迫切地想知道答案,于是,他锁上门,往尼玛家走去。

“扎西,快把你阿妈从山里带回来吧,这些‘玛米(藏语音译,指当兵的人)和马家军不一样,他们纪律严明,不抢我们的牛羊,不烧我们的家,还尊重我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如果你不信,你可以到玛可河边,或者到村外的山坡去看,那里扎了很多帐篷,红军怕打扰我们,就睡到村外去了。”

听了尼玛的话,扎西将信将疑地跑到村外。“尼玛果然没有骗我”,穿过月光,扎西看见村外确实搭了很多帐篷,隐隐约约地,他还看见有一些“玛米”甚至就睡在帐篷外面。看到这里,扎西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如果红军像马家军一样,那尼玛一家肯定早就遭殃了,现在尼玛家好好的,红军还睡在村外,这就说明,这些‘玛米不是坏人。于是,扎西连夜将母亲和妹妹带回了家。

就如扎西看到的一样,红军是他们信得过的朋友,不是马家军。

红军在子木达沟休整期间,通过懂藏语言的翻译,用多种形式向藏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党的政治主张和革命道理。共产党、革命、解放......这些闪亮的崭新词汇宛如一缕缕温暖的阳光,逐渐照射进扎西和许多同扎西一样的普通藏族群众的内心深处,激荡起民族解放的澎湃心潮,使他们真正认识了“红军”,了解到了班玛以外更广阔的世界,隐约看到了向往的美好未来。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群众由于听信了一些人的挑拨,对红军有一些不友好的举动,甚至用武力阻止和干扰红军的行动。特别是红军在班玛地区筹集粮食时,受到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的阻扰,甚至有红军战士流血牺牲的事件发生,但红军没有予以还击,而是以极大的克制和忍耐,朝天鸣枪警告,把他们撵走而不加伤害。这让越来越多的当地藏族群众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红军是人民的队伍,是为咱老百姓做好事的队伍”。

就这样,大家对这支红军队伍的态度慢慢改变了,躲进山里的群众也都陆续返回家园。他们热情地帮助红军筹粮、买牛羊,救护伤病员,俨如亲人一般。同时,他们还积极充当红军的向导、为红军提供食宿,与红军战士们一同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军民鱼水之歌、民族团结之歌。

那一年,红军在班玛留下足迹。班玛的藏族群众对红军由最初的恐惧到逐渐了解,由逐渐了解到热情拥护,由热情拥护到念念不忘、深切怀念。为了纪念红军,他们把红军走过的子木达沟称为“红军沟”,把红军走过的桥叫作“红军桥”,把红军走过的路称为“红军路”,把红军喝过的泉水称为“红军泉”……

一件件文物铭刻历史

一抹红色记忆,一段军民鱼水情,紧紧地牵动着红军与班玛藏族群众的心。1986年5月27日,为纪念红军长征经过班玛地区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青海省人民政府将红军沟列为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班玛县人民政府在这里立碑,修建了融合藏汉建筑风格的“红军亭”,亭内保存着红军刻有标语的石头,亭外围栏上系着藏族群众献上的洁白哈达。2012年11月,红军沟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3月,红军沟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8月,班玛红军沟纪念馆正式揭牌开馆。

进入纪念馆,红军长征路经果洛班玛地区的路线图,当地寺院、群众为红军提供帮助的故事图,还原藏族群众与红军交流交往的塑像,以及反映当地藏族群众支持红军的绘画等一一展现在眼前。

在一张电报翻拍的照片前,讲解员向我们介绍道:“这封1936年7月8日的电报,原文中提到‘刘军今到绒玉已无粮,‘绒玉就是如今班玛县江日堂、亚尔堂、灯塔三乡的统称。平均海拔3 500米的班玛县是青藏高原少有的半農半牧区,红军到达班玛后的主要任务就是筹粮。当时,红军部队严重缺粮,供给缺乏,却一直坚持捡拾牛羊骨头炖汤、采挖野菜等方式充饥,很少向牧民征购粮食,也从不踩踏破坏地里的庄稼……”

讲解员指着一口铜锅继续介绍:“当年,承蒙藏族群众悉心照顾的红军战士在临走前,将其使用过的一口铜锅赠送给牧民索多,用以表示军民鱼水之情永存,汉藏友谊牢不可破。如今,这口被珍藏多年的铜锅由索多的后代捐赠给班玛红军沟纪念馆,在陈列柜里向人们诉说着过去。”

一套红军军服,也讲述着一段感人故事。当年,红军队伍在泉水边驻扎修整,并用石板将泉水围砌起来。起初,藏族同胞心存疑惑不敢靠近,只在远处观望。但慢慢地,战士们主动过来与打泉水的藏族群众交流,帮老乡们挑水。通过与战士们的沟通交流,当地的藏族群众了解到很多新鲜事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重要性,他们主动为战士们送上酥油、糌粑、酸奶、牛羊肉等物资。这一天,红军队伍要离开班玛向川北阿坝地区挺进,一位前来送行的藏族老阿妈将装有泉水的牛皮水袋递到战士们手中,紧紧地握着战士的手舍不得松开。高原的天,娃娃的脸,瞬息万变。就在这时,原本还是晴空万里暖阳高照的天,突然转阴下起了雨,变得阴冷起来。战士们便将这套军服披在了老阿妈的身上。如今,这套军服静静地陈列在纪念馆里,呈现着当年红军战士和藏族老阿妈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

时光如梭。一幅幅图片,一封封电报,一本本回忆录,一件件红军当年用过的遗物历历在目,使红军当年在班玛的这段历史得以重现。在这里,保存了当年红军途经班玛时留下的马鞍、马鞭、马叉子、刀子、勺子、铁锅等被牧民群众视为珍宝的遗物。如今,这些遗物作为红军路过青海的历史见证和珍贵文物,载入了班玛县的

史册。

红军走了,承载着历史与军民情谊的红军沟却依然在静静地讲述着红军当年在班玛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玛红军沟纪念馆真实再现了当年红军在班玛短期休整期间与当地藏族群众之间的一些交往交流、互帮互助的场景,深刻体现了红军队伍的优良作风和军民鱼水情深,极具感染力,让人深受教育和鼓舞。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这里,走在当年红军走过的路上,欣赏这里林木苍翠、花香鸟语的高原森林自然风光,聆听红军在班玛的故事,传承红军精神,感受军民鱼水之情。在子木达沟口约40米的石壁上,“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标语,虽历尽岁月沧桑,但依旧清晰可辨。站在这块石壁前,人们不由得对当年那些艰苦奋斗的革命前辈肃然

起敬。

长征精神永驻班玛

如今,距离红军经过班玛已经过去了整整85年。在班玛这片鲜为人知的高地上,从此有了红军沟、红军亭、红军路、红军哨所、红军桥、红军墓、红军泉......一处处红军长征留下的历史遗迹成为生动的教育素材,感染着当地群众和来访的人们始终铭记长征精神,传承民族品德。

高原地区缺氧,环境恶劣,天气变化无常。当年,红军进入班玛时几乎两手空空,除了遭受饥饿之外,还要忍受缺氧、严寒,和自然界作斗争。除此之外,敌人像只饿狼一样,躲在暗处时不时出来咬上一口,对敌斗争艰难复杂。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红军队伍以高度的阶级友爱和同生共死的患难精神,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终于熬过了这段艰难的历程,走出了草地,走向了胜利。

尽管红军长征到达青海只是路过,并没有建立党组织,也尚未创建革命根据地,但就是这短短20多天的时间,红军战士们用自己的切身行动将红军长征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艰苦卓绝的伟大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如红军战士镌刻在石壁上的“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标语一样,虽然历经八十余载的风雨剥蚀,字迹依旧清晰、历历在目,成为了见证红军长征来到班玛的历史凭证。

红军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鼓舞着班玛人民,给他们带来了深刻而积极的

影响。使他们的阶级觉悟和斗争觉悟得到很大提高。正是在红军长征精神的指引下,班玛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完成了从封建制和半封建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也正是在红军长征精神的鼓舞下,班玛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力改变着家乡的面貌,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逐步富裕的转变!

虽是短暂的停留,但红军把革命斗争的种子播撒在了玛可河畔,播撒在了山谷草甸,也播撒在了当地藏族群众的心中!如今,这种子早已生根、发芽,绽开了解放班玛的绚丽之花,结出了建设班玛的丰硕之果。

近年来,班玛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大要求和省委“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立足保护、开发和利用,依托班玛是红军长征唯一途经青海的地方,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浓厚的红色底蕴这一红色资源,着力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品牌,全力建设红色班玛。同时,班玛是三江源核心保护区,全县林地面积达2823万亩,是青海省最大的原始森林。玛可河、多柯河、开柯河三大“姊妹河”平行纵贯全境,素有“三江源小江南”的美誉,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此外,班玛还是果洛柯森的发祥地,是格萨尔王的故乡,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各民族融合发展历史悠久,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如今的班玛县依托资源优势,确立了“三色班玛”(即红色班玛、绿色班玛、金色班玛)建设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寻求“三色班玛”建设契合点,不断推动“三色班玛”建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为加快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贡献新的班玛力量。

岁月流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八十多年的岁月长河里,红军长征路过班玛这段历史不但没有消失流逝,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沉淀淬炼,转化为弥足珍贵的长征精神,历久弥新,薪火相传。这崇高精神如同穿越时空的火把,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玛可河人民,照亮了我们所处的每一个伟大时代。如今,班玛各族人民群众正携手奋进,共同谱写新时代班玛山乡巨变的锦绣篇章!

从红军沟出来,当地藏族群众编唱过的那首歌谣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久久不息:“红军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红军走了。”

那一年,红军虽然走了,但却从此踏上了與班玛人民群众永结同心的伟大远征。想到这里,我竟一点也不觉得心焦了。

崔红霞 中国作协会员,青海省作协副秘书长。有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见于《青海湖》《雪莲》《青海日报》等期刊。

猜你喜欢
扎西阿妈藏族
阿妈的草原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阿妈的歌谣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卡尔巴·扎西次仁采访录
阿妈 阿爸 嘎洒坝
雪域好阿妈
扎西的菜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