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红线,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我省作为粮食大省,担负着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政治责任,为了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启动实施了“千亿斤粮食”生产工程,力争到2030年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要求“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培育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北方种业基地,通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这为我省种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也提供了基本遵循。
发展种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种业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而粮食安全又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种业对于一个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国际种业的冲击,如何保障我国种业安全迫在眉睫。我省是粮食大省,担负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因此,种业发展的状况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
发展种业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期,提升粮食生产效益,提高粮食单产,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必须夯实种子这个源头和基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离不开良种这一载体;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需要适宜的良种;构建绿色环保、环境友好型农业,需要优质多抗良种作支撑。种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粮食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现代种业,助推种植、加工产业,依托粮食这一优势资源,发展饲料加工、畜牧养殖不仅可以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同时也可以助推我省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而有效推进乡村的有效振兴。
发展种业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我省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80%来自于种植业。所以,粮食的产量和价格会直接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粮食收益的一方面是种植面积,一方面是单位面积产量。由于耕地的有限性,所以我们只能在单产上作文章,而优良品种是提升单产的核心要素。所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进而提高粮食的总产量,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坚决抗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一定要加快促進种业发展,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充分保护利用种质资源,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调整育种目标。种质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战略性资源,是提升现代种业和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支撑。因此,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一是要保护种质资源。发动种子企业和社会力量,对我省种质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抢救性征集和保护。构建种质资源保护、鉴定技术体系,建立种质资源共享和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充分利用好国内外种质资源。二是根据需求调整育种方向。一方面要适应市场需求。面对广大消费者对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青睐,加强对高营养、高蛋白、口味好的绿色品种的培育。另一方面要适应生产方式转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机械设备广泛应用到粮食生产的全过程,针对区域粮食生产,应创制发芽势强、资源高效利用、熟期适宜的适合机械化收获的新品种。
“创新+”策略,打造种业航母。从全产业链实施“创新+策略”。一是因企制宜创新转型升级路径。重点选择具有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作为支持对象,因企制宜选择转型升级路径。对于研发主导型企业,依托省农科院的科研优势,重点强化品种需求研判,选育方向分析,实现由卖种子到卖材料和品种的转型升级。对于销售主导型企业,放弃模仿跟随育种策略,可将种子质量和成本控制、品种最适合区域选择、提供全程技术服务等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卖种子到“种子+”的转型升级。对于研发经营双强企业,可将商业化育种体系完善、突破性自主产权品种研发、品牌的打造,营销方式的创新作为主攻方向。二是创新“种子+服务”。一类是“种子+种子使用”服务,涵盖选种咨询、农资推荐、农技农机服务、金融服务、市场信息服务等五大方面,既可以提供全程服务,也可以在某一重点环节提供服务。另一类是“种子+产品”服务,在粮食产出后,为农户提供产品后续烘干、存储、销售等服务。
建立完善的科技体系,为种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种业的发展需要整合科研资源,合理分工。一是走科企合作之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优势,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重点开展符合现代育种目标的优异种质资源搜集、鉴定、改良和创制。加快建立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开展自动化、定向精准育种。二是完善种业平台和人才团队支撑体系建设。整合新建生物育种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打造区域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及成果交易公共平台,加快成果转化。支持种业人才列入长白山人才工程等计划,吸引并留住大批优秀育种专家,为吉林农作物种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构建完善的政策配套体系,为种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种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立法和充足的资金。因此,我省要促进种业振兴发展,一是要完善种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监管体系。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覆盖基因资源、技术、品种和商标等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种业市场监管以及各级职能部门的执法力度,建立有效的种子质量监控体系和种业生产保险体系,严厉打击对种业成果的侵权行为。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协调省级主管部门每年落实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种业科技创新、育制种基地建设和南繁基地建设与管护,支持科研院校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鼓励金融机构在种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研发等项目上进行重点扶持,简化贷款手续,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担保,为种子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并购、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进而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扶持的资金筹措新格局,为我省种业振兴提供资金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