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证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中国共产党在卫生系统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比如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对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等等。通过这些做法,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卫生系统的领导,培养了一支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队伍,为持久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体系保证,也为医疗卫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K26;D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644(2023)01-0057-10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医疗卫生人员的特殊地位、伤病员的特殊影响力以及战争的实际需要,医疗卫生工作与中共领导的军事、政治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其“生命线”和“灵魂”的作用,在卫生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对此多有涉及,但研究时段主要集中在中央苏区时期,包括面向医院、医学生、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反腐败斗争等问题。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卫生系统面临的战争环境更为残酷,医疗卫生工作更加艰巨,医疗卫生队伍的来源更加复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新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开展在卫生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促进中共领导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满足抗战的需要,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相关资料,探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卫生系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在卫生系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抗日战争的胜负“决于敌我力量之对比”,而医疗卫生事业对于自身力量的消长至关重要。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为满足抗战的需要,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正卫生系统工作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证战争走向胜利的客观要求。抗战时期,中共的中心工作是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反抗外来侵略。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卫生工作已经脱离了单纯治疗的技术范围,而是和军事、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并为军事、政治任务服务。1937年,毛泽东在参加延安大扫除活动时指出:“注意卫生,健康身体,就是增加国防力量!”1939年1月,毛泽东在延安卫生干部扩大会议上作题为《发扬民族革命中卫生工作的精神》的讲话,再次阐明了卫生工作在民族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当时中共中央分管科教文卫工作的李富春在为《解放日报》的《卫生》专刊撰写的发刊词中指出:“今天,在延安,在全中国讲求卫生,发展卫生运动,使新中国的新人活泼泼地精神焕发,心身喜悦,坚强抗战必胜信心,有着严重的政治意义。”1943年5月,中央军委更是明确指出卫生部门的基本任务“在于保障部队之健康与伤病员的收容治疗并迅速治愈归队,保持与增进战斗情绪,成为参谋业务中重要一门”。
当时的医疗卫生工作远不能满足抗战的需要,尤其是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后,日军的“扫荡”和部队的分散活动更是加剧了卫生力量不足的状况,加大了卫生保障的难度。如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时,“无日不在战斗中”,由于没有后方医院和充足的医药保障,加之饮食不足、营养不良,受伤士兵往往“辗转床笫,痛苦呻吟”。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疾病与死亡威胁着广大群众,某些地区的婴孩死亡率高达60%,医疗卫生人员和医药十分缺乏,“全边区仅有中医好坏千余人,兽医五十余人,在机关部队的西医二百余人,中药铺及保健药社四百余个”。在全民族抗战的号召下,虽然一批医疗卫生专家来到根据地加入八路军和新四军中,“使本军卫生工作较内战时期有所改进”,但仍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卫生工作仍处在不健全的状态中”。
其次,是继承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现实诉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规定了建设人民军队卫生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确定了卫生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军队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全面抗战爆发后,医疗卫生系统既要充实前方部队,组织有力的前线急救工作,又要组织和健全灵活的后方医院,使之适应战斗需要,这对在卫生系统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后方医院在战争进行的时候经常需要转移、疏散或隐蔽,远离上级军政和卫勤领导机关,指挥联系不便,要依靠所在地的党、政、军机关的直接领导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尤其要依靠医院党组织的坚强领导,要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及生动活潑的政治思想工作,才能保障伤病员的安全和治疗”。
因此,毛泽东强调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教育包括医生在内的知识分子,“使他们获得新观点、新方法”,使他们“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事艰苦的工作”。陈毅也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尤其要培养医务人员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认为“那种无医无药的勉力救护精神,火线上与全体官兵并肩奋斗的精神,对伤病员的革命友爱、尽心抚慰调治的精神,独立收留落伍伤员利用民家边地保护伤员不畏强敌的精神,是革命精神的最高表现,这种精神是与一般人道主义的医学有革命非革命本质上的区别的,必须将这种革命精神与新的医学结合起来,建立全新的卫生工作”。为此,在卫生系统需要经常结合斗争形势,进行政治宣传鼓动工作,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需要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发扬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精神;需要进行反对各种不良倾向教育,加强组织纪律性;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巩固部队,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再次,是亟待改正缺点、全面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卫生工作领导的内在要求。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疗卫生事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1943年,冀鲁豫军区指出某些医院因为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保证不够,导致轻伤病员长时间不过组织生活,支部负责人不知道有多少党员,也不进行政治宣传和解释工作,“影响到伤病员的政治情绪”;某些医院出现贪污、浪费、堕落腐化现象,“最严重的是一个所全部干部犯错误;个别的政工人员不负责任,打人、关休养员的禁闭,加入贪污集团,大吃大喝,一次竟超90元之多”。同时,由于卫生部门组织领导的不健全,导致有些干部思想上存在着自由主义和脱离群众的观点。1944年11月,罗荣桓在山东卫生会议上指出,自由主义主要表现在行政、医务与党务工作的互相脱节与分离,“损害了党的民主集中制,造成了工作上的分歧,失掉了统一团结的方向”。李富春指出某些卫生干部中存在错误的“分工观点”,认为自己是专门为军队服务的医生,与群众没有关系,“不能把两脚站在为人民大众的立场”,对群众卫生工作不感兴趣。
此外,部分医疗卫生人员尤其是卫生干部对思想政治学习消极懈怠的状态急需改变。1942年陕甘宁边区卫生处进行整风学习,前期参加中级组学习的22人中只有10人遵守四小时学习制,其他人则借口忙于工作或身体原因而自由学习,或以英文、数学代替文件;后期的学习更加零乱松懈,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干部和下属形成对立,甚至有些干部为避免批评,主张少联系,空气愈趋沉闷。有些干部学习《论共产党员修养》时,“虽都有反省,但都是空泛的,领导者也未参加讨论,思想检讨时除一人较认真外,其他人则说些应付场面的话,甚至有的同志被压迫接受,批评后工作消极”。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实由卫生部门政治工作建设缺乏得力的领导核心,对卫生部门工作的注意也很不够”。
因此,为了维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形象,根除卫生系统存在的腐败现象和改变思想落后的局面,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支援全国抗战,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整个卫生系统中广泛开展起来。
二、在卫生系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全面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伴随始终,起到了引领和保障的作用。从卫生系统工作制度的完善到医学院校的规范管理,从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人员到伤病员战斗情绪的迅速恢复,思想政治工作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一)建立比较完善的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央军委总卫生部重组,各边区按军委系统、边区政府系统对卫生机构进行集中分管,并成立相关的政治机构,设立政治干部,不断完善卫生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如八路军冀南军区卫生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党组织,每个院所设置1个支部,分散在五六个村,每村有党的小组,组长、支委齐全;全院所有轻重休养员中的党员编入组织,过支部生活;党的生活一般都做到了每周汇报2~3次。冀中军区卫生教导队在上级政治部门领导下,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每队都有支部,设有政治指导员兼支部书记;根据党员多少,区队或班设有党小组,班有政治战士;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总队设大队,大队设分队,区队设小队。
八路军、新四军和根据地的医院也设立了政治机构。如新四军卫生部后方医院设有政治处,设主任1人和干事若干人;全院有500张床位,分5个所,每所设所长、副所长及政治指导员各1人,其中政治指导员“秉承政治处之旨意,负责领导全所伤病员及工作人员之政治工作,指导政治生活,保证伤病员安心养病及医务工作之完成”。在延安中央医院,党的组织直属中央机关总支,下面按行政、医疗护理和总务分别建立党支部,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医院设有专职的教导员,总务处和护士训练班则设有指导员。
各级医学院校也在组织上建立政治机关,设立专职的政治委员,建立了政治委员制度。其中,规模较大的学校,如中国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均设立政治部(处),学员按期编为学生大队,除设有专职正、副队长外,还配有专职政治协理员或教导员;每期学生有期长,建有党支部或党小组;班有班长、副班长,负责行政、学习和思想工作,班下设组。规模较小的学校,如新四军的华中卫生学校设政治主任和教导员,“负责全校政治工作,指导学员之政治生活,保证教育与行政工作完成”。
同时,卫生系统逐步确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内容。1942年1月,八路军总卫生部召开医院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扬白求恩的工作精神,一切为了休养员,团结技术人员,自力更生地解决物质困难,遵守各种法令,杜绝贪污浪费,为八路军医疗机构的思政工作确立了基本原则。1943年6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提出卫生部门开展政治工作的原则和要求:从政治工作上提高医务技术,形成尊重技术、学习技术的氛围,政工干部实际参加并强制学习医务;提高工作责任心,重视人命,强调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一切为了休养员”的工作原则;从政治上提高工作的纪律性,是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责任心的必要条件;从整风运动中加强团结、实事求是,反对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发扬自我批评的精神。此外,党组织对于技术学习与政治学习的关系也明确作出规定,认为技术人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认识和政治热忱,能够发挥及使用技术来配合政治任务的完成;但不是要求技术人员在政治的学习上成为政治家,应把三分之二的时间与精力用在技术的学习与研究上,把三分之一的时间与精力用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上。1943年,中共中央军委明确指出医务干部的学习应以专门知识为主、政治学习为副,“政治学习应当是自愿的,强迫政治教育是有害的。高级干部可學习辩证法,特别是自然辩证法”。
(二)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医疗卫生人员是救死扶伤、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卫生方针和政策的主要力量。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做好医疗卫生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他们的“政治情绪”,使他们更加认真负责地投入医疗救护工作中。
首先,强化对卫生干部队伍的教育。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卫生运动的开展和医药工作的加强,有赖于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与首长负责,因此,干部思想的打通就是这一工作的决定关键”。为此,中共中央军委要求对包括卫生干部在内的所有在职干部“都须给以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时事教育和党的政策教育,如督促所属干部看报、对所属干部讲解时事问题、召集干部作时事报告、学习中央对时局宣言和中央关于增强党性决定等文件,从而使干部“除精通其专门业务局部情况与局部政策之外,还能通晓一般情况与一般政策,扩大干部的眼界,避免偏畸狭隘不懂大局的弊病”。如陕甘宁边区医院为提高在职干部的工作水平,制定了政治和业务学习计划,周一上午、周三下午、周五上午和周六上午进行政治学习,周一晚上进行政治讨论,周一下午和周五下午进行生产劳动,其余时间进行业务学习。其中,排级干部参加甲组上政治课,护士长参加政治医务课;乙组政治、算术课同事务人员合上。
整风运动也是开展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1944年,新四军卫生系统营以上干部和部分连级干部,分期分批到党校或整风队集中学习,连、排干部则坚持一面工作、一面整风;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全师医工大会上作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报告,被其他师卫生部印成单行本,作为医务人员整风学习材料。同年,罗荣桓在山东卫生会议上也强调卫生干部要加紧整风学习,要求卫生干部要“有很大的勇气,来自我批评,反省自己的一切,改造自己的思想”;卫生部门的党政工作“亦必须改变一般化的方式,使自己工作与领导整风学习适合于一般干部的实际生活,不要无的放矢的讲空话,这样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效”。
其次,加强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办医学院校、自主培养医务人才是壮大医疗卫生队伍的主要途径,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为此,中国共产党开办的医学院校首先就明确了办学宗旨和教育方针。1938年晋察冀军区创立的白求恩卫生学校,以“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为办校宗旨。1940年9月,红军卫生学校正式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其教育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身体健康、能为民族解放与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革命医务技术干部。1943年,中共中央军委明确指出在教学内容上,医学院校为配合军队建设,其教学方针应以军队卫生勤务学、近代的医疗技术为主要课程,“辅以政治策略教育、自然辩证法,从事军医建设,适应战争需要”。因此,医学院校把政治理论课列入学校教学大纲,包括政治课及时事和形势教育课。其中,政治课开设马列主义基础、哲学(只讲辩证唯物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时事和形势教育则不定期举行。比如,中国医科大学在延安办学期间,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每周由政治课教员为学员上1次至2次政治课,其内容有《中国革命问题》《论持久战》《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解决师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该校还经常进行时事教育,提高学员对形势的认识,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延安中央医院也经常组织学习毛泽东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报告和文章。
各院校还会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939年,新四军举行“五·一二”护士节纪念大会,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作题为《科学事业服务于革命事业》的演讲,提高对护士工作重要性和对世界革命事业应作贡献的认识。1940年,为了纪念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冀中军区在毛泽东“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和“纪念白求恩”的号召鼓舞下,卫生部门开展学习白求恩运动,涌现出许多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医护人员。
再次,争取和团结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医疗卫生人员。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朱德、叶剑英联名发出指示,由于“医务人才培养过程很长,且技术不易高深”,因此应尽可能地吸收大后方与沦陷区的医务人才,要求“不惜其津贴予以任用,政治上做非党干部看待,生活上作专门家待遇之”。为了动员和团结更多的医务人员,中国共产党在生活上予以保障,使他们的津贴费高于军政干部,居住条件也比一般干部要好;工作上注意发挥他们的专长,支持他们的工作,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政治上,积极培养他们,有许多人很快入了党,担任了领导职务。如白求恩卫生学校在政治上对教员非常关心,坚持以自我教育为主,以疏导为主,引导他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自觉地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毛泽东等领导人也十分关心医务人员的成长,时常召集他们开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如1941年春节,毛泽东特地邀请延安中央医院的主任、护士长到家便宴,同大家讲形势、讲政策,借此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由于卫生系统较好地贯彻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医务人员感受到了革命军队的温暖,同革命军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前方冒着炮火英勇地参加战场救护,在后方,或参加医疗工作,救治傷病员,或进行教育,培养新的医疗技术干部,都能吃苦耐劳,积极工作,有些同志甚至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三)强化对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频繁的战争导致了大量伤病员的出现,伤病员的治疗和康复工作直接关系着军队的战斗力和军心的稳定。因此,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进行政治理论灌输和时事教育。卫生部门会组织他们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抗日战争的性质和前途、上级机关发布的通知命令、时事政治以及前方战斗的最新消息等。如晋察冀军区为了对伤病员进行时事教育,“吸收休养员中的干部或具有读报而又可能进行传达的同志,采取分散的、个别的、少数人的读报讲述,尤应注意经过看护员接近中,作简短的传达”,从而保证伤病员早早治愈,并“保持旺盛的战斗情绪”。 陕甘宁边区医院经常派人到各病室对休养的病人报告目前战争消息及国际形势,使他们虽在病中,但精神上不感到寂寞。广大伤病员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后,更加坚定自己的革命信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进行疗养,争取早日康复并回到战场。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振士气,鼓励伤病员归队。各级卫生部门通过慰问、谈话、娱乐活动、俱乐部活动、出院欢送会等方式提振伤病员的士气,对积极配合治疗康复的伤病员进行表彰或奖励,提出“重上战场最光荣”“继续杀敌立新功”的口号,消除伤病员的思想负担,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冀鲁豫军区在伤员中组织治愈归队竞赛,培养治愈归队典型;已愈伤员出院时,组织欢送大会;部队也积极配合对已愈伤员的出院工作,如组织慰问团,将部队小报寄本部伤员阅读,抽调得力干部组织归队休养连,接收伤愈出院人员,负责进行思想教育,促其适应连队生活,组织集体归队。太岳军区开展突击伤病员归队运动,用各种方式在全军区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在休养人员中强调他们是为了党、为了革命事业而负伤害病的,党组织与上级是关心、爱护他们的,希望他们早日出院,“这样对提高情绪,巩固部队,提高战斗力有很大的意义”。
三是医治、教育俘虏士兵。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即指出“对敌军的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释放俘虏和医治伤兵”。抗战时期,陈毅也对医务工作者强调要把俘虏伤员的治疗工作做好,“这是壮大我军、瓦解敌军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政策”。在此影响下,新四军十分关心俘虏伤员的治疗和生活管理等措施,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大受感动,“有的伤愈后要求参加新四军,有的表示,治好伤回家去,再也不为国民党卖命打新四军了”。卫生部门对日军俘虏也采取优待政策。1939年,日本士兵高桥受伤被俘,住进阳澄湖新四军后方医院,由住院的战地服务团负责对其教育和日常生活。他亲身体验到中国共产党的俘虏政策,认清楚了日军的罪行,加之受到时事政治教育,思想发生了变化,由起初担心被杀头,转变为与新四军伤病员融为一体共同抗战,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可见,中国共产党围绕着加强党的领导、建设又红又专的医疗卫生队伍、服务全国抗战等问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对医疗卫生队伍、伤病员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极大提高了他们的革命热情,有力保障了战争的顺利进行。
三、在卫生系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时期通过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加强医疗卫生人员和伤病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大地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积累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
第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向前发展。抗战时期,在紧张残酷的战斗中,人民军队和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如陆定一所说,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的卫生工作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党的坚强领导,其中特别关键的便是争取和教育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落实”。可以说,卫生系统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坚定地贯彻和实施党的方针和政策,团结、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红色医生。据统计,1938年到1940年,大批医疗卫生人员来到延安参加抗日工作,陕甘宁边区的卫生技术干部增加了约30%。其中,以职别来区分,医生占53.4%,护士占40%,制药技师占6.6%;以国别来区分,本国占90%,朝鲜、加拿大、印度、美国、德国各2%。对于来到根据地的医务人员,白求恩卫生学校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教员深感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大家心情舒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全力以赴地从事教学工作”。中国医科大学的教员队伍也不断增加,除少数红军时期的教员继续留任执教外,还包括一大批从敌后或国统区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知名大学的毕业生或肄业生。他们忠诚于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一大批医疗技术人员,仅1938年到1940年中国医科大学就训练出各类卫生人员498名,大大加强了前线部队的战场救治力量。
在中共坚强领导下,不仅壮大了医疗卫生队伍,还极大地锻造了医务人员的精神和信仰,使之成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政治坚定的白衣战士,“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竭诚为全体军民服务”。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医疗卫生人员了解到卫生工作的政治任务、政治意义以及个人工作的政治前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由政治上兴奋起了无限工作的热忱,与提高工作积极性,发扬了艰苦耐劳,不图营利的苦干精神,坚持了困难环境中的工作,尽了很大的苦心努力,创造出许多克服困难的方法,解决了许多工作的困难问题”。八路军中的医疗卫生人员在作战时,“能不顾炮火的威胁,本着英勇不怕牺牲的精神,在火线上救护伤兵,迅速地把伤兵转移到安全地区”;战场情况变化时,“由于部队转移,他们失去联络掩护、来不及移避时,也能抱定舍身成仁与伤兵共生死、不动摇的决心,以救护所的微小力量支持保护伤兵,待援转运”;当绷带材料缺乏不济时,“能发扬牺牲自我的精神,拆衣扯被为之包裹,没有发生畏难逃脱,遗弃伤兵的现象,而完成了救护的任务”。陈仲武、郁彬等人回忆延安中央医院时也谈及,通过开展思政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医护人员,“尽管当时环境艰苦,生活困难,大家的革命精神却十分旺盛,任务也完成得令人满意”。
第二,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在卫生系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卫生干部扩大会议上指出:“卫生工作人员要想尽千方百计使得伤病员好,要在物质苦难环境下,要在没有钱的环境下,把他们的给养医治办得好点,要克服一切困难。”1945年2月,毛泽东在中国医科大学发表讲话,指出医疗卫生人员“要保证工农兵健康,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李富春也强调:“群众的卫生工作是每个医院、医务所的重要业务之一。医务干部做群众工作,是每一个医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革命者应有的品质。要做到不仅是医务工作者,而且是最好的群众工作者。”可见,满足伤病员和群众的利益诉求是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正是坚持了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才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同其他军队截然不同,“在国民党军队里,不把伤兵当人,不给钱不做手术。在我军,实行官兵一致的原则,伤病员受到尊重和爱护,为他们服务就是对革命同志的服务。所以,我们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革命有生力量,创造出接近于二次世界大战发达国家战伤治愈率的优秀工作成绩”。如冀中军区后方医院的护士参军后,接受教育,对因抗战而流血负伤的伤员和因劳致疾的病员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像照顾亲人一样,耐心地医疗护理他们”。在作战时,通过政治工作和宣传发动,广大群众参加救护、帮助转运,使得大批伤兵能很快被运送到后方医疗机关而不致遗弃;开设医院时能从政治上发动群众让房子、借东西,帮助安置伤病员;同时还由于政治工作的深入,群众政治热情高涨,主动送慰劳品到医院慰问,“所有这些都是政治上保障了卫生工作的进行,帮助了卫生工作的完成”。
第三,以“为革命战争服务”为价值导向,在革命战争中培养医疗卫生人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卫生系统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历史进程。1928年10月,毛泽东指出巩固根据地的方法:“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把这三件事切实做好,是边界党应该努力的。”抗战爆发后,随着前方战争形势的日益严峻,大量士兵在战斗中负伤,而医务人员极为缺乏不能满足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又红又专的医务人员成为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1941年,《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不仅要求我们有大批的政治家、军事家、宣传家、组织家与经济工作者等,而且要求我们有大批的从事各种技术工作的人材。”1943年,中共中央军委指出:“我军战斗频繁,物质条件日益苦难的条件下,卫生部门工作之健全有重大意义。”
为了保证抗战的顺利进行,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在办校宗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贯穿着为革命战争需要而培养卫生人员的精神。如中国医科大学在校章中规定,学校的工作目的是“培养革命的技术优良的卫生干部,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为民族解放与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白求恩卫生学校将“一切服从战争的需要”“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作为教学工作的最高准则;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在编印教学讲义时坚持从革命战争的需要出发,“基础课服从临床,临床课服从战争”,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便于掌握应用,教员们克服困难,编写了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外科学、诊断学、内科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教材,“大家心中念念不忘一个崇高的目標:抗日救国,打败日本鬼子,建立新中国”。
四、结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卫生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确定了卫生工作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军队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着极为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国共产党不断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卫生系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确立了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群众的工作理念和原则,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坚定、技术精良的医疗卫生队伍。这不仅有力地保障了中国共产党在卫生系统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促进了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牛桂晓,历史学博士,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