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思想导师角色转型探析

2023-05-30 12:52:48袁威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期

袁威

摘 要:思想导师即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媒介、纽带、桥梁,工作的内容比较繁杂,比较琐碎,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工作是教育人、培养人、引导人的工作,是有客观规律的,可认知的,应该遵循的。根据《三亚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转型实施方案》,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及定位并转型“六师”,即学业导师、思政导师、社会化导师、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生活助理师,针对角色转型有以下几点认识。

关键词:思想导师;六师职责;工作感悟;工作举措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38

1 思想导师工作的定义

思想导师即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思想教育的主要角色,在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生涯中,思想导师无处不在,几乎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方方面面,可以算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全能型的选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年龄结构、思想观念也都在发生着变化,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及实际情况,结合学校《三亚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转型实施方案》及《三亚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工作规程》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及定位并转型“六师”,即学业导师、思政导师、社会化导师、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生活助理师,进一步将辅导员的角色进行了升华,同时更体现了思想导师的综合性、重要性、全面性。从个人工作岗位出发,作为思想导师,虽然“六师”的职责都涵盖,但我更倾向于思政导师的角色,因为在“六师”中,思政导师是重中之重,在于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人身方向。思想导师的思想觉悟要高,要正确地把握政治思维,政治方向,思想意识,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学生的发展与抉择,变化与成长。

思想导师的工作体现,首先,从其外在表现上看来就是与学生聊聊天、进行思想交流、思想互换、心灵的释放、情感的释怀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涯中实际的问题与困惑,但从实际的内涵体现是帮助学生做好学业的提升,更好的引导学生找好人生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给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和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帮助学生建设赢得未来幸福的能力。其次,在工作环节做好沟通与协调,进一步做好“教”与“学”的无缝对接与互补,“以学生为中心”做好服务,提高岗位服务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思想导师的工作看似轻松,但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是困难的、复杂的、繁琐的,确又应该做到思路清晰的、细致的、严谨的,且有耐心、关心、爱心、同理心等。人们常说:沟通交流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从个人工作的经验认为,也并不一定,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思想都已经定性了,沟通交流反而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或许试着让他去尝试、去体验、去感受,比直接思想交流更有效。话又说回来,思想工作对一个引导者或是思想导师来说,其实要求很高,思想导师的角色定位及思想高度、境界、眼界、思维维度等,都直接影响被沟通者的思想理解、思想认识、思想认同、思想接受,从而在思想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与目标,指引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思想导师工作的主要职责和工作任务是立德树人,通过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来提高学生在思想理论的不同认知维度,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行塑造,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担当,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思想,搭建校园文明、学生文明、生态文明的健康校园环境,切合学校阳光进取的大学文化和校园精神,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2 “六师”职责认知及分类具体化描述

思想导师的工作繁琐而复杂,应在繁忙的事务中做好个人时间管理规划,具备有思路、有层次、有条理、有方案、有措施、可协调等,要把握分寸,真正回归到思想育人、思想引领的工作主线中来,尽可能做到把实现育人过程由“教会学习”向“教会思考”转变,思想导师工作的起点和归属应该是“思”而不是“学”,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成长环境、身心特点、专业特性等,思想导师重在要以教会大学生多视野看待问题、如何思考、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更好指引,帮助学生成就梦想,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岗位适应力,综合竞争力等形象。

思想导师在学校整个的思政工作环节中是比较薄弱,事务性的工作占据了主要的时间,从而导致在思想教育、思想引导服务意识等方面都不足,应着力改进工作方式,规范工作流程,由繁化简,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花费,从而能有更多的时间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与师生的服务。同时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工作能力,多抓住机遇与平台,多争取学习的机会,开阔眼界,提高地位,明确责任意识,就能在学校整体的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中有积极的作用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思政工作的转型,旨在全面推进我校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在职责分类与分工上,明确和丰富“六师”的具体内涵与外延,为思想导师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明路径和方向,提升思想导师的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增强职业认同,提升学校师生满意度,明晰思想导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思想导师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导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我校思想导师“六师”能力,其中,学业导师是基础,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涯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规划,并为学生提供专门化学业指导,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基础性的角色,是全程性工作。思政导师是重中之重,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政治理论修养,强化思想引領,同时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把握人生方向,制定人生规划。生活助理师是常务角色,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生活管理,师生情感的建立,积累思想导师指导学生生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能。社会化导师是核心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康人格培养。职业辅导师对学生进行就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就业规划,正确的把握学习观、毕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是学业指导师角色的接续。心理辅导师是专业角色,处理日常心理问题,是面向所有人的常态工作,也是面向重点阶段重点人群的特殊工作。

3 合格思想导师应有的思维

思想导师不管是“六师”中的哪一师的工作都是教育人的工作,思想导师工作中的理论前沿、实践操作的全面考察,都会深入推进思想导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速学校思想导师转型升级,展示学校思想导师的精神面貌、专业水平和“六师”的职业能力。

第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导师在一线从事学生思政工作,学生工作既是教育技术更是做人艺术,不仅要上承中央、下接地气,更要因材施教、精益求精,这就需要我们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提升、学业发展、终身受益作为最大的职业追求和显绩,为之不懈奋斗。从而进一步认清了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决心和责任感、紧迫感。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才能为高校筑牢思想基础、提供价值引领,培养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才能培育徳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牢固树立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把握历史潮流,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勇做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第三,提高个人工作业务水平;要履行职责,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学习思考,提高自身教学科研的能力与水平。要把握当代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和阶段性特点,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实际,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播正能量,发出好声音。积极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同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学生,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第四,“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解决问题、办事效率、关爱帮助等服务意识,把服务意识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站位放到一起,在思想引领的过程中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同时思想上应转变观念,从等待学生反馈问题到主动关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在行为上应关注学生,对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和最迫切的需求进行指导和帮助;在情感上应贴近学生,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与兴趣特长,使其始终感受到来自校、院、思想导师等的服务情怀和帮助,体现家的温暖,创造愉快、自信、自主的学业和青春体验。

第五,思想导师作为从事一线的学生思政工作,应该纳入思政课的教学中,统一培训、统一学习、统一备课,从而既提高了思想导师的理论水平,又能树立良好的学风,同时希望学校领导要给予大量的支持、关心与鼓励,要让思想导师能看到希望,能有更好为思政队伍贡献的动力。

一名合格的思想导师,除了具备工作能力和技巧之外,还应具备对这项工作的热情,要有责任心、热心、爱心、细心、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身作则,加强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培养工作能力,讲究工作方法,勤奋工作,富有奉献精神,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4 思想导师转型工作的基本应知应会

思想导师应具备极高的政治意识、思想觉悟、意识形态等,注重加强立德树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的政治理性和健康人格,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通过队伍建设和转型及加强思政工作,实现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推动思想导师系统学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切实提升思想引领、学业指导、心理指导、职业指导、社会化指导、生活指导等方面的能力素养。

第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实在课堂、社区、平时还是主题班会,都应该把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例如主题班会是辅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地利用主题班会,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每一名思想导师所面临的问题。不可否认,整个学业生涯过程中,思想导师所遇到的问题不是个别问题,而是一个共性问题,几乎所有的思想导师都面临这样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不同的思想导师有不同的方法,但核心的解决办法就是满足学生“参与”的需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

第二,创新思想引导的形式;思想引导应该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次交流、一次谈话或是一两次的主题班会就能实现的,应该贯穿于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并积极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个人喜好、性格特征、专业特点、班级特色等多样的形式开展,内容要丰富,形式要新颖,主题要鲜明,包括不局限于座谈、素质拓展、专业实践等活动形式。

第三,协同各方力量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学生的被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工作教育等,不能仅靠思想导师个人的力量来实现教育的目标,这样很难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在此之下,要着重协同各方的力量进行,包括专业教师、相关部门开展的各项有针对性的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等;此外,对于学生的思想引领,还可以联合家长、实习实践基地等一同进行,思想导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因人施教。

第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态度决定方向,思路决定未来,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好的方式或许可以改变未知的结果,注入式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要学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真实信息交互、真诚思想交流和平等对话。

第五,实现工作内容规范化;思政工作内容从总体上讲是有规律可循,凡是有计划、有思路、有方案、有措施,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由“问题式”向“预防式”转型,由“听说式”向“体验式”转型,由单纯导入观点及理论向关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教师发展转型。

参考文献

[1]胡小玮.“立德树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學校学报,2022,24(01):4649.

[2]马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J].林区教学,2022,(02):4245.

[3]牛鹏举.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策略探讨[J].山西青年,2022,(13):166168.

[4]周浩波,李岩.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体系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7780.

[5]狄静涛,刘凤缘.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