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萍
高等院校既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创新成果的策源地。在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设计大赛中,有数所高校获得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不少参赛学生也不负众望荣获优秀奖。为此,本刊编辑部对参加设计大赛的河南工业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两所高校的相关领导进行采访,请他们从高校的视角出发,分享关于人才培养、产学研的实践经历。
受访嘉宾
王建辉
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封冰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
Q1 贵校的学科实力与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书记:河南工业大学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省部共建、工学为主、多科性的综合性大学。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具备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5个设计类本科专业,其中产品設计(原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我校是河南省唯一开设交通工具设计专业方向的高校。设计艺术学院交通工具设计专业方向成立于 2003 年,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方向,“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试点方向。工作室以“交通工具设计及出行方式研究”为教学及研究对象,探索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汽车外饰造型设计、汽车内饰造型设计、汽车色彩与面料设计、数字模型、油泥模型、汽车交互设计等行业急需人才;涵盖轻型交通工具设计、汽车外饰造型设计、汽车内饰设计、概念交通工具设计、特种交通工具设计、交通工具设计表现、油泥模型制作、设计前沿(考察)、汽车文化、汽车企业产业课题等专业性、系统性课程群,具备国内一流的交通工具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教授、副教授等校内教师团队毕业于国内外设计名校,学校还聘请汽车企业和设计公司高级设计师担任校外导师,让他们参与专题训练、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工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校内外教学团队。
封主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前身是黄炎培先生创建于1918年的中华职业学校,2019年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公办的本科职业大学。产品设计系是江苏省内最早开始建设的职教本科艺术类专业,目前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子项目建设单位、国家级协同制造公共实训平台、省级社科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基地“江苏工匠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单位。
在国家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在学校打造双创特色的大环境下,产品设计专业构建了以“双创”为核心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打造专创融合、分阶递进的课程体系,通过参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子项目建设,提升了双创的实践能力,学生专利成果连续两年翻番。2017年以来,专业团队指导学生授权各类专利300余项,其中学生实用新型专利超140项,授权数量在国内职业院校中名列前茅,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学生通过双创提升了专业实践技能。
自行车、电动车行业是江苏的支柱产业,江苏将持续保持和强化该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和引领作用。产品设计专业秉承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课程制定等方面围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群的需求,专业开设有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产品创意设计、产品工程设计、产品结构创新设计等不同性质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具备本科性、职业性、复合性等特点,可以满足行业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Q2 贵校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努力?是否有与企业进行过产学研方面的合作项目?您认为这些对于贵校有什么样的推动和促进?
王书记:我们对政产学研的探索和努力一直在持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院有河南省政府支持组建的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2019年)和河南省工信厅批准的河南省工业设计中心(2017年)等两个省级科研平台。这两个平台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的“设计河南”战略,将“做强工业设计”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工业设计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承担了省政协、省工信厅、郑州市工信局及高新区等关于“设计河南”的政策、规划、调研报告等起草工作,服务于设计强省走向深入。
河南工业大学在交通工具设计方面的积累相对多一些,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设国内一流的交通工具设计实验室。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产品设计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即将打造拥有国内一流的交通工具教学与实践环境,主要教学设施含1:1整车模型铣削平台、三维激光扫描仪、高精度进口3D打印机、热塑成型机、精密CNC加工中心、CMF设计中心、虚拟现实评审等。
二是拓展丰富的校内外行业实习实践资源。工作室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校内有河南省工业设计中心,校外企业包括宇通客车集团、中船713研究所、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旷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蚂叶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等多个专业实践基地。
三是加强国内一流汽车设计企业和设计机构的校企合作。学校现与宇通客车集团、中船713研究所、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旷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蚂叶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毕业生就业势头良好,就职于吉利、奇瑞、长城、北汽、江淮、上汽、宇通、北京阿尔特、宾尼法利纳(上海)等一线汽车企业和设计机构。毕业生考取英国考文垂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设计院校。
其中,学校与浙江朗翔实业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是比较深入的。我们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涵盖前瞻性设计研究、人才培养、聘任研究生校外导师、专利授权合作、产品量产的技术合作等。双方深度合作的首款健步(VIGOROUS)牌V28倒三轮电动车项目,拥有国际PCT发明、国内发明等26项专利,具备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LS平衡系统,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这些年政产学研合作实践,学校关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清晰,理论联系实践的手段方法更加丰富、合理,政产学研复合型师资力量更加厚实,实验室设施设备利用更加有效,而且毕业生快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也更加突显。
封主任: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坚持在产学研融合方面不断做出努力和尝试,先后与江苏品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品索设计有限公司、南京特诺展览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固耐嘉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建武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苏州之所以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订就业基地,已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满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需要。此外,产品设计专业依据学校制定的“专业特区”人才培养思路成立了“产品设计拔尖班”,该班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目前已与南京锡姆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品索设计有限公司2家企业联合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
产品设计专业持续向社会开展培訓服务,联合江苏品润文化艺术馆开展家具艺术相关培训10余场共计260余人次;利用实训场地与南京京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办艺术作坊,分多批开展陶艺制作和木质模型制作等社会培训500余人次,为南京京师集团带来企业效益30余万元;与深圳市品索设计公司合办培训近300人次。近3年,产品设计专业每年开展职业培训人次均在350人次以上,超过本专业在校生人数2倍。专业老师与企业签订横向项目50余项,到账经费累计270余万元,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产学研融合能够促进专业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产品设计人才结构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与转岗转业任务艰巨等问题,继而能够提高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Q3 贵校在产学研合作实践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困难或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最终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
王书记:早年的时候,学校有许多设计创意、技术成果都是摆在自己展厅里,甚至是锁在实验室的柜子里,慢慢时间长了就浪费掉了。现在学校通过政产学研合作融合创新,将一个个设计方案变成了产品,一辆辆学校设计的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学校也还在持续设计创新发展。当前,学校取得了一些预期满意的效果,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学校有信心继续改革创新发展,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做好设计教育、科研实践等工作,争取更丰富的成果。
封主任:当前学校在产教融合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校企双方合作意愿不够强烈、合作目的不明确、制度设计不完善、合作形式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长期的合作等,最终产出的实质性成果很少。
学校希望中国自行车协会能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行业协会能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与质量进行测评和监督。各级政府需要鼓励行业协会的成立,并重视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强化和推进行业协会在产教融合中的监督和引领作用,将与职业学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行业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责。
Q4 通过参与此次设计大赛以及与自行车行业企业的沟通,贵校对于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是否有了一些了解?未来是否有与自行车行业深入合作的意向?
王书记:是的。首先,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参观考察交通工具行业企业、博物馆、设计类高校,参加专家学者演讲交流等,这样的“设计前沿”考察周活动已持续多年,取得良好效果。此次我与一位专业老师及两名交通工具专业学生代表一起来到现场参加设计大赛颁奖,并与自行车行业企业资深人士沟通,感受到了企业对于人才特别是设计人才的渴望。这也对学校自行车设计领域的工作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接下来,我会带着企业的需求、行业的需要回到学校,与学校的师生团队一道深入研究,努力将合作意向变为落地项目。在此,我想再次对此次设计大赛相关活动的主办方表示感谢,因为这个良好的平台,让学校与包括自行车行业企业等众多产业合作的可能性又增加了一些,让学校一直以来希望与行业深入合作的强烈愿望又多了一个释放渠道。
封主任:通过本次设计大赛,学校对于自行车行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今后参加此类大赛充满了兴趣。有了本次设计大赛的经验,相信学校今后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江苏省作为自行车、电动车制造大省,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可以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诸多的就业岗位以及产教融合的资源,有利于本专业在该方向的持续发展。学校产品设计专业秉承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积极发展与自行车电动车自行车行业的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人员,强化学生的职业性、精深性、一线性素质的培养。
Q5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您对中国自行车行业或企业有什么样的建议或期望?
王书记:老一辈都知道中国是“自行车王国”,疫情期间很多朋友都愿意骑车,这个“自行车王国”又被大家提起来了。学校希望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甚至中老年人都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自行车。当然,我校希望通过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让自行车行业或更多的企业能够涌现出更优秀的自行车设计经典,与业界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的自行车设计人才甚至大师。
封主任:希望今后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之间能够共同努力,一起构建校企协同实践育人平台。该平台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使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成为上手快、后劲足的“致能致用”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希望,打破现有的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等方面的壁垒,依托产教融合型实践育人平台,创建实践育人动力机制,将促进人才供需匹配作为动力目标,推动育人主体多元化、育人场域多样化、育人方式多态化,调动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促进实践方式优化与实践效益提高作为运行方向,凝聚更多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实践资源,按照分层设计、项目化推进、基地化服务、制度化保障、动态化调整的要求,确保实践育人各系统既有效运行又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