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
很多父母都会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孩子的学习和家庭表现上,但却很少关注孩子在学校里和同龄人交往的情况,或者,发现问题了,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孩子大了就不爱说话了,也很少和同学交朋友,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孩子在学校里是班干部、优秀学生,却很少看见他和同学一起玩。问他有没有好朋友,回答是,班里同学傻乎乎的,谁愿和他们做朋友。”
父母关注孩子的同伴交往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担忧的同时更需要找到原因,弄明白孩子为什么没有朋友。然后再好好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帮助孩子?是不是大人无意间的言行妨碍了孩子和同伴的交往?
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的妈妈常常告诫我不要与成绩差的同学来往。我曾经求过妈妈,让我和很要好的朋友晓雨一起玩,虽然她的成绩不好,但她还是很努力的。可是妈妈就是不同意。有时晓雨来我家,妈妈就会不声不响地拉下脸来,让我们都很害怕。现在她再也不来我家玩了。平时,我们经常偷偷地在一起玩,但总是提心吊胆的,久而久之,我们都很压抑。现在我们的友谊已经淡了,我很难受,有点儿恨妈妈,因为这是妈妈引起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72%的城市(中小学生独生子女)父母表示,希望孩子有好朋友;同时,75%的父母说,自己对孩子交朋友有严格的要求;81%的父母说,希望孩子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
这些数据反映了父母对孩子交往的限制。对父母的做法,孩子们大多不能认同。他们认为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能够判断,分数不应该是交友的唯一标准。对孩子来说,交往是一种重要的精神需求。儿童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种学习是在与其他人尤其是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十二种行为中,“限制我交朋友”占21%,排在第四位。特别是对于中学生而言,“限制我交朋友”是他们对父母的三大不满之一。
我特别希望父母们了解的是:即使你并不喜欢孩子的朋友,也务必持尊重的态度。
当父母的,在给孩子上社交课之前,得先明确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引导孩子善于和不同的人相处。
父母可以设想一下,当孩子进入学校以后,他处在一个什么环境中呢?
毫无疑问,他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的来自普通工薪家庭,有的来自商人家庭,有的来自农民工家庭。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班级自然就成了多元文化的组合。孩子身在其中,只要能学会和不同的人和谐相处,那么,当他走向社会的时候,就会比较适应。相反,如果孩子拒绝跟不熟悉或不相同的人在一起,他就可能逐渐走向孤独封闭,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和社会活动能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有45.3%的父母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要求孩子减少和朋友的交往。父母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交往有可能会使孩子兴奋得忘乎所以,有可能过多投入时间和精力,而把学习丢在脑后。因此,父母适度的提醒,节制是必要的。
但是,父母和孩子的成长环境相差甚远,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内心的孤独感是父母难以理解的。必须看到朋友对孩子的发展不可或缺,限制过多会得不偿失。建议父母在多跟孩子交流的同时,鼓励孩子和同龄的朋友主动交往,特别要引导孩子为弥补个人缺陷而交往,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挑战,会给孩子带来突破性和均衡的发展。
第二,引导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是与人友善相处的三个关键点。有的孩子在家里比较受宠,会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我观察过一个现象,让一群小学生说某个同学的优缺点。讲缺点的时候,这不好、那不好,大家的话都很多;当要讲别人优点的时候,大家一下子就沉默了,什么也说不出来。
其实,孩子的感觉很敏锐,但是需要父母、老师的及时引导,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才会有与人交往的动力,也才容易被人接纳。
与他人友好相处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大人之间还每每因为利益纠纷、得失相争闹矛盾,何况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呢?孩子之间因为性格、爱好的差异难免会产生摩擦,这都是正常現象,关键是要正确对待。不能因为孩子之间发生过一两次冲突就不让他们继续交往了。父母应鼓励孩子自己解决矛盾,勇于承认错误,善于宽容别人,使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长大、成熟。
第三,引导孩子善于独立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多地受到同伴的影响。当同学们中间流行追星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被裹挟其中,甚至越来越疯狂。孩子们有个共同点就是模仿,这个特点带来的好处是互相学习,坏处是盲从。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孩子明白和大家友好相处、尊重别人、善解人意非常重要,但同时自己也是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不能人家说什么我也说什么,要动脑思考问题,既要对别人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坚持正确的见解。
好父母成功锦囊
在给孩子上社交课的时候,有这么四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允许孩子有异性伙伴;第二,鼓励孩子交五个以上的好朋友;第三,鼓励孩子面对面交流;第四,欢迎孩子带朋友回家。